楊夢平
(銅陵日報社,安徽銅陵 244000)
吸引眼球:制作標題的第一標準
楊夢平
(銅陵日報社,安徽銅陵 244000)
當前,在媒體競爭激烈并處于轉(zhuǎn)型期的新形勢下,吸引眼球應成為制作標題的第一標準。
當然,這一觀點,許多同行不認同,他們的觀點是:制作新聞標題的第一標準是準確。筆者以為,準確是制作新聞標題的標準,制作新聞標題的標準還有許多,如精練、通俗、優(yōu)雅,從報紙版面美化上講,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還應考慮與其他稿件標題的協(xié)調(diào)對稱等。但在不同時期,應強化不同的標準,準確在過去媒體缺少競爭的時期,理應是制作新聞標題的第一標準,但在媒體充滿競爭的時代,有準確及其他標準是不夠的,在此基礎(chǔ)上,還應考慮標題如何制作得更吸引讀者。
一篇新聞報道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標題。好的標題,它可以鮮明地表現(xiàn)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強化新聞的表達效果,從而讓人產(chǎn)生“急欲一讀”的強烈愿望。因此,編輯記者在標題的制作上多花點功夫,多推敲幾回,還是非常值得的。本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點膚淺的探討,其中有些還是借鑒了新聞同行的觀點,算是拾人牙慧吧。
這里所講的大白話,就是標題力求通俗化。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新聞讀者群的不斷擴大,是標題制作不斷走向通俗的文化基礎(chǔ),通俗淺顯成了報紙新聞的本質(zhì)特征。如今,報紙已走向千家萬戶,成為大眾共享的“文化快餐”,普通老百姓成了報紙的重要讀者和消費者。既反映國內(nèi)外大事,又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聞性和可讀性并舉,是報紙贏得讀者的基本原則。所以新聞標題應以簡潔、通俗為主。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新聞標題,成了報紙的“眼睛”和“賣點”,它能以一目了然的直觀性,緊緊抓住讀者。
大白話有時比書面語好。如關(guān)于農(nóng)民的話題以及關(guān)于農(nóng)村的新聞報道,做標題時,用大白話就比用書面語強。
下面比較一下同題材所制作的兩個不同標題:
《七七八八的費真的不收了》和《一些費不收了》。這是記者曾采寫的關(guān)于農(nóng)村稅費改革的一篇新聞報道,前者是筆者用農(nóng)民的大白話擬定的新聞標題。我想,對當時農(nóng)村生活稍有體會的人,一定會認為前者比后者直觀形象,更貼近農(nóng)民。
2003年,安徽省在搞農(nóng)村稅費改革試點,銅陵縣當時就是試點縣之一。當時筆者在做記者,被派到流潭鄉(xiāng)去采訪。筆者記得,流潭鄉(xiāng)的農(nóng)民對當時繁多的農(nóng)業(yè)稅費非常反感,許多農(nóng)民對這多達十多項的農(nóng)業(yè)稅費都說不出具體的名稱,只統(tǒng)稱為“七七八八的費”。“七七八八的費”反映了農(nóng)民的那種不滿的情緒。筆者采訪的稿子就是反映稅費改革以后,農(nóng)民有哪些稅費不用交了,得到了多大的實惠。當時,為文章標題很苦惱,想了很久。后來,筆者覺得農(nóng)民的那一句大實話,反映了他們的那種“對以前繁多稅費的厭惡”,不正可以做記者這篇文章的標題嗎?于是,筆者就將文章的標題擬為:“七七八八的費真的不收了”。但稿子見報時,標題竟被改為“一些費不收了”。同行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改后更簡潔、準確。但筆者以為少了那份與農(nóng)民的親切感。
現(xiàn)在想想,筆者認為,作為一名編輯,如果沒有做記者的經(jīng)歷,沒有到基層體驗過生活,那是難以編好稿件的。
報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動性、可讀性和貼近性?!八住睒祟}在接近讀者、接近生活、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語言上,無疑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要做到新聞標題“搶眼”,讓人看了之后就產(chǎn)生要將稿件讀下去的欲望,這就要求在擬標題時求活、求新、求趣。
求活、求新?,F(xiàn)在許多媒體,特別是晚報媒體在擬標題時有一種新的動向,值得注意。業(yè)界傳統(tǒng)公認的是把“準確”作為擬標題的第一標準,而現(xiàn)在許多晚報媒體的體育和娛樂版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已淡化了這第一標準,標題做得駭人聽聞,細讀文章卻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標題“×××陷入三角戀”,當然,這“×××”是指某著名明星。其實,文章說的是該明星在其所演的戲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然而,我們仔細想想,又不能說這標題制作的不準確,因為該明星在戲中確實陷入了三角戀。又如,某報體育版面上有這樣的標題:“槍手”“絕殺”巴薩。筆者以為,這樣的標題確實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縱觀這些晚報媒體出現(xiàn)的這種做標題的新動向,值得研究。其一,它確實產(chǎn)生了讓你“不得不將文章讀下去的欲望”;其二,它有時讓你在讀后有一種上當?shù)母杏X。
我想這種做標題的新動向在我們報紙的體育、娛樂版也可以嘗試,在不引發(fā)誤解和糾紛的前提下,能強化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何樂而不為呢?
以“趣”引人。要使新聞報道引起讀者的興趣,就必須在“趣”字上下功夫。筆者在《羊城晚報》上曾看到過一則報道,標題是:《老板變卦,空姐變臉》(主),“國泰空中服務員停止笑容抗議減薪”(副)。這則標題好就好在語言諧趣,生動貼切,而主標題又恰到好處地套用了一部風靡一時的影片的名稱,讓讀者讀之不禁會心一笑,對文章立即產(chǎn)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不過,我們提倡趣味性,并不是為趣味而趣味,那種以離奇、庸俗、低級趣味去迎合部分讀者口味的做法,是應該反對的。
做新聞標題,追求鮮明、形象、生動的前提是力求準確。然而,當前一些媒體制作新聞標題在準確方面還是很不夠的,當然更談不上鮮明、形象、生動了,它們常犯一種常見的錯誤。請看下面這一新聞標題,其眉題是“翻墻入室作案多次”,主題是“編外警智擒流竄賊”。這一組合新聞標題單從其眉題或主題看,倒沒什么問題,然而組合起來就產(chǎn)生了歧義,讓人不明白倒底是誰在翻墻入室作案。從文章的本意看,作者是說流竄賊在翻墻入室作案,編外警將其抓獲。然而,從眉題與主題的順從關(guān)系看,其意思卻變成了編外警翻墻入室作案了。
這種錯誤,在我們的報紙上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究其原因,是一些編輯記者對“組合式新聞標題之間的順從關(guān)系”這一原則沒有把握好,產(chǎn)生邏輯上的混亂。
這是一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有媒體人又稱之為“讀圖時代”,也就是說,現(xiàn)代人看報,多只是看看文章標題或圖片,有自己感興趣的,才認真讀下去。文章如果過長,標題又很一般,那就很可能被讀者“埋沒”了。編輯在處理這樣的文章時,可以提煉文章內(nèi)容,用兩三句話概括,可以做文章副題,也可以作“內(nèi)容提示”放在文章主題之后,這樣有別于正文的粗重字體處理,可以吸引讀者閱讀。編輯也可以將長篇文章進行分段,每段制作小標題,這樣也方便讀者閱讀。總之,要想方設(shè)法,吸引讀者眼球,讓讀者閱讀你的文章。
新聞標題的制作,要說難,也不難,只要在新聞崗位上干過幾年的,都能做個八九不離十。但要說易,卻也不易,因為要做出個讓人眼睛一亮、回味無窮的標題來,實在不比寫一篇好文章省力。所以,標題制作對新聞編輯的自身素養(yǎng)是要求頗高的。這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較強的理解能力。編輯對所報道的內(nèi)容要有一個完整準確的理解,這是制作標題的先決條件。而有時,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編輯并不能完全理解報道的內(nèi)容,把握不住報道內(nèi)容的要旨,這就容易導致題文不符情況的出現(xiàn)。這樣做出來的標題,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詞,或產(chǎn)生歧義,只會誤導讀者,更談不上高明了。要避免出現(xiàn)這種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多讀幾遍文章,只有把報道的意思徹底搞清楚了,做出來的標題才能最貼切地反映內(nèi)容。
較強的概括能力。新聞標題的制作簡潔凝練、不拖泥帶水是一條重要標準。但要做到這一點,關(guān)鍵就是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能夠用最精練的文字將報道的內(nèi)容主旨表達出來,這也是編輯的基本功之一。
很好的表達能力。制作標題時,除了要準確簡練外,還應該力求形象生動,具備一定的文采,使標題“神遠而蘊含不盡”,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而要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編輯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所以,編輯的文字功底如何,在標題中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個好的編輯,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