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廣珍
教育總是隨著社會時勢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也總是隨著自身的發(fā)展而不斷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歷史的車輪駛進了21世紀,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世界。科技以更快的速度發(fā)展,科學領域在不斷地加寬加深,信息化又使整個社會距離變小,生活也因各個領域的拓展而變得更多姿多彩。而同時,社會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不良現(xiàn)象:各種色情書刊、網站、光碟的悄然風行;毒饅頭、瘦肉精等現(xiàn)象的誠信缺失;一些文化活動變得越來越商業(yè)化,又越來越嘩眾取寵等等。這些文化品位低劣的東西得以盛行,同整個教育滯后、不注重人的健康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導致人的審美情趣普遍不高有密切關系。就中學生而言,他們處于紛繁蕪雜的社會里,勢必要面對著許許多多的誘惑,但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尚未完善,分辨力差、抵抗誘惑的能力弱,理性不足,感性有余,這些特點都表明中學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應時勢的需要,各學校就應加倍重視學生健康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這也是幫助他們成人成才的一個重要措施。
既然審美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必須重視的部分,就應在各個學科都注意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要加重審美的熏陶。而就審美本身而言,它屬于人文范疇,審美活動涉及到對真、善、美的評判,也探討人的價值和人的精神表現(xiàn)等等方面的內容。所以,我們應利用課堂教育這種基本形式;把一些人文學科的科目教學當作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陣地,對學生施以審美教育。這樣一來,語文學科就理所當然成為了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主陣地:這是由當前學科設置特點和語文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從當前中學學科設置來看,語、數(shù)、英等基礎科目的課時量最多。而政、史、理、化、藝、生的課時量較少。語文在所有人文學科(政、史、藝、語)當中份量最重,因而是實施審美教育的主陣地。
就語文科自身來說,它不僅承擔著語言知識的傳授任務,更承擔著人類優(yōu)秀文化精神的傳遞任務。它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囊括了許許多多蘊含著生活美與藝術美的內容,其中的一些審美形象和審美標準必定會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從而指導他們的審美活動。因此,語文科的審美豐富性也決定了它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主陣地。
筆者認為,語文需要形象思維,而它又是以語言為媒介,要結合體驗方能達到表達思想,進行交流的目的。這也就造成了審美的間接性,所以在語文學科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覺力、審美理解力與審美想象力。
所謂審美感覺力,主要是指對色彩、聲音、形體等形式因素的識別力,以及按照審美需要對客體進行加工處理或完形,主動建構審美形象的再現(xiàn)能力。比如對“青松”,學生不僅要看到它挺拔的褐色的枝干,細密的綠色的針葉,更要體味到其堅定與無畏的品質;對“春天”,不僅要看到鶯歌燕舞,百花爭妍,冰消雪融,更要體味到微笑、生機與希望。
所謂審美理解力,是指對于審美對象的形式、形態(tài)、題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及其顯現(xiàn)的直接意義的把握,同時能透過形象把握更深的內涵,能體悟到深遠的宇宙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如讀白居易的 《琵琶行》,學生不僅能了解整首詩屬于敘事題材、古體詩形式,在音樂描寫上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更能通過這些比喻把握音樂流程特點,及其心中的情感變化,還能進一步理解白居易對音樂的感受如此之深,主要在于他與歌女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由此體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實際上概括了古往今來漂泊江湖失意人的無奈與苦楚,以及他們企盼相互體恤的心情,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謂審美想象力,主要是指審美主體根據(jù)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要求,利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對表象材料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出審美對象的能力。比如,要表現(xiàn)平靜、柔和的境界,可創(chuàng)造清風、明月、朝霞、垂柳、小溪曲澗等形象;要表現(xiàn)劇烈粗獷的情感,可創(chuàng)造出狂風、驚濤、老樹、懸崖峭壁等形象。
審美感覺力、審美理解力、審美想象力這三種能力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在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中應遵循審美活動的規(guī)律由淺及深地進行,通過培養(yǎng)這些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構建健康向上的審美理想,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高尚的審美品質。
首先,教師要注意審美,要時刻注意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從中得到熏陶與教化。我們上語文課,不僅要求上得好,更要求上得美,要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課堂上美的氛圍的營造,首先依賴于教師的語言美、儀態(tài)美。每一個教師扮演的都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更有示范者的角色。所以,語文老師的富有個性而大方得體的衣著,優(yōu)雅而不夸張的舉止,加上緩急輕重適當?shù)纳ひ?,通俗平易又不失文雅的言辭,以及從中透溢出來的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無形中給學生以榜樣的教育,有利于他們提高審美標準。語文課美的氛圍的營造,也有賴于明快的課堂節(jié)奏和活躍融洽的課堂氣氛。一堂好課起碼應該是教學任務明確、重難點突出,操作起來干凈利落而不拖泥帶水的。課堂中各個問題處理得明確利落,學生就會聽得明白、從容,有利于他們思維活躍。而氣氛的活躍與融洽就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學得更為輕松、愉快。這些,都能給學生帶來愉悅的審美享受。
其次,注重挖掘每篇課文的審美意象,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語文課本是精選了古往今來的許多中外優(yōu)秀篇章的文學文化教科書,蘊含了許許多多各種類型的審美意象。語文教師若注意挖掘其中的審美意象,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就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各種類型的審美體系,有助于指導他們獨立進行審美鑒賞活動。如指導學生閱讀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們在啟發(fā)學生理解陶淵明從中表達的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理想與志趣之余,再就“菊”這一意象進行適當?shù)耐卣?,讓學生了解這一意象在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蘊含了隱士閑逸的志趣,傲霜斗寒的品格等人文內涵,學生就會在以后的閱讀審美過程中,自然喚起相關的信息,對同一意象的內涵進行對比、分析、鑒賞,完成他們的理解。此外,我們若注意讓學生對包含崇高美的優(yōu)美意象及其內涵的把握,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覺力,提高他們的審美理解力與審美想象力。
另外,要利用各種審美典型,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理想,以指導學生各自的審美追求。我們語文課本中的審美典型很多,像毛澤東、魯迅、蘇軾、杜甫、李白等等,都是具有健康向上的審美理想的人物。他們的審美眼光、審美標準都堪稱典范。學生若能以之為榜樣,就能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積極向上的審美理想,對那些品位低劣的內容就自然有免疫力。
在語文科實施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擺脫煩燥的心境、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審美需要純凈的心境,以更真切地體悟到外在形態(tài)的內在美感。再者,審美能力的提高,是要經過長期的量的積累和不斷的鍛煉方能實現(xiàn)的。
審美內容的選取要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并提。不論現(xiàn)在的審美標準、審美觀如何,它都是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所以,古典的、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審美內容不能丟,但同時要注意運用現(xiàn)代的眼光,而現(xiàn)代的東西也要留意其傳統(tǒng)的精髓所在,要鼓勵學生發(fā)表新見解、新看法,尋找新的審美角度。
此外還要注意切合生活的需要,擴大審美對象。現(xiàn)實生活畢竟是多元化,多姿多彩的。語文科應有大語文的觀念,讓學生注意挖掘與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從網絡、書法、電影、音樂、繪畫等等對象中找出可供學習審美的東西,豐富自己的審美知識。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它首先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豐富自己的學識,在教育教學中,讓語文教學飛揚著審美情趣,對學生實行切實而有效的審美教育方略,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