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曉霞
今年江蘇高考語文均分出乎眾人的意料,它如同晴天驚雷,將眾多考生、家長和語文老師都震懵了。往者已矣,但留下來的問題值得后來者深思。對于這份高考試卷,社會方方面面的聲音比較多,筆者從一線教師的角度理性地認為,這正是對我們當下急功近利的中學語文教學最直接的警示。這聲“雷”打得很及時,它雖打在學生的身上,更劈在老師的心頭,能最有效地讓教師迷途知返,讓我們所有語文人痛定思痛:當下高中語文教學是否與新課標要求發(fā)生了背離?我們是不是應該客觀地看到江蘇高考命題的“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學積極的引導作用?
語文新課標要求“通過對語文知識與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所謂的“語文素養(yǎng)”,即“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新課改雖然已實施了七個年頭,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如火如荼的局面已經(jīng)漸漸式微,這尤其以農(nóng)村中學為重。主要表現(xiàn)為:中學語文教師輕讀寫重練習、輕閱讀素養(yǎng)重答題技巧。當然因為新課程評價體系還在進一步完善中,所以教師的教學仍以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為重心,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已日趨模糊,除了在上公開課時作為華麗的外衣稍微裝點一下?,F(xiàn)實中的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儼然都是研題“專家”,費盡千辛萬苦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然后施以“講什么”“怎么教”。如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會涉及課文所學,所以課上就精講細講;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選文都來自課外,所以就挑講甚至不講,而把“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用高考題、模考題狂轟濫炸,以練代教,完全不顧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功能。于是本身充滿審美情趣和厚重文學味的語文課堂變成一個個習題課、評講課,焚琴煮鶴,使學生索然。部分“勤奮”的教師甚至將各種題型的答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幾乎是用公式解數(shù)學題的方法來教學生做語文題,反復訓練學生在考試中的諸多“條件反射”能力。如看到鑒賞題頭腦中就會立刻呈現(xiàn)賞析的角度、答題的步驟、常用的術語等等。請問這些所謂的技巧在學生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又如何能夠培養(yǎng)出課程改革要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因此從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看,中學語文教師要以開闊的境界研究新課程理念,以腳踏實地的精神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能唯考是教,怎考怎教。這雖然可能取得一時之效,卻完全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不利于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欣喜的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已經(jīng)洞悉當今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力圖通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切實扭轉高中語文教學狀況。在今年江蘇高考命題中主要體現(xiàn)為:
一、減少了純知識技能的考查,加大了對學生閱讀面的考查力度。如改考查字音為字形,主要就是針對學生(如作文里)甚至社會上(如故宮贈送警方的錦旗中將“捍祖國強盛”中的“捍”寫成“撼”)錯別字頻現(xiàn)的現(xiàn)象;課外默寫選用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所引用的“以古為鏡,可以明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及清華大學百年誕辰體現(xiàn)清華辦學精神的陳寅恪的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二、注重“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注重語文和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如對我國大陸海區(qū)發(fā)生地震海嘯可能性較小的推論,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專欄寫按語等,它們雖沒有直接考查地理、歷史、時事政治,但足以體現(xiàn)試卷選材的廣度,以及語文和各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且為網(wǎng)頁寫按語,題目既有現(xiàn)實意義,又與當下網(wǎng)絡(“現(xiàn)代科技”)的語言流行相暗合,可謂匠心獨運。
三、關注生活,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砭性。如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專欄寫按語,論述類文本選用魯迅的《捧與挖》所闡述的奴性和惰性的話題,高考作文題《拒絕平庸》針對一小部分年輕人不求上進、甘愿碌碌無為給予否定,重在從思想性上來考量,對考生來說具有精神引領的作用。
四、由凸顯“教”轉化到“學”上,落腳點放在檢測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上。以往的閱讀題多少都有程式化考題,而今年就少見。如古詩詞鑒賞和文學類文本閱讀,文章內(nèi)容顯豁,但分別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頗有新意,這考查的絕對是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而非答題的技巧。
這些都足以顯示江蘇今年的高考選材或明或暗都與時代的節(jié)拍相契合,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如果我們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引導學生做好實實在在的廣泛閱讀,只從答題技巧的層面研究高考試題,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今年江蘇高考語文超歷史的低均分也許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深思。如果中學語文教學仍然是穿著新課改的鞋,走著傳統(tǒng)的老路,仍然停留在“只低頭拉磨,不抬頭看路”的低效教學中,仍是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必然只能走向死胡同,最終無路可走,束手就斃。
新課改理念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部分教師只是接受了新課改的形,沒能抓住新課改的神;高考命題“指揮棒”的作用是無形的,但確乎客觀存在,而我們眾多的教師卻錯誤理解了它的作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管窺蠡測,只從單個試題的角度加以研究,而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加以探討。中學新課程標準經(jīng)過多年的實施,也日趨成熟,作為課程評價的高考也必然要充分發(fā)揮它獨有的“指揮棒”作用,進行“推波助瀾”,使新課程改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得以切實有效地實施,并加以推廣。
既如此,面對新形勢下的新高考,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急需做的是什么呢?
第一,不斷學習,更新教學理念,做課程改革的大力支持者。觀念的落后甚至錯誤必然會導致行動的錯誤。教師要真正沉下心來,有甄別地接受新的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教情和學情的教學模式,樹立正確大語文教育觀,徹底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坝苏摺?,改“教語文”為“學語文”,擯棄“唯考是教”“不考不教”的觀念,抓住語文教學終究是言語教學這一理論精髓組織教學,確保新課程改革的真正實施。
其次,用好課本,抓實學科知識,做課程改革的有效實踐者?,F(xiàn)行的高中語文選文文質兼美,語言豐富規(guī)范,意蘊雋永多向。教師要引領學生落實“雙基”,親近文本,走進作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在朗朗書聲、默默涵詠中與作者同流淚、共歡笑,用評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本對話欄處寫寫感受;在讀與寫中品味把握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品味作者優(yōu)美富含思辨的語言,理清作者縝密巧妙的行文思路,體會作者豐厚的情感韻致,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的審美取向。讓學生能把漢字寫規(guī)范,把母語說流暢,把文本理通順,把文章作得有思想,真正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再次,正確引導、推動學生廣泛涉獵,做課程改革的積極開拓者。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克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毙抡n改關注生活,關注跨學科知識,如2011年各地高考的選材涉及地理、歷史、政治、科普等諸多方面,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有必要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并在活動中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的觀察力。這樣不僅水到渠成地讓學生 “獲得現(xiàn)代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也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不斷反思,把自己感性的實踐體會及時升華為理性的經(jīng)驗教訓,做課程改革的主動探索者。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薄耙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于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反省不僅是新課改形勢下,教師適應新形勢的必要之舉,也是每一個教師實現(xiàn)自我飛躍的有效途徑。我們不能把它當做硬性任務來實施,而應該將之內(nèi)化為自主需求自覺行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業(yè)務能力,有助于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總之,筆者認為今年江蘇高考的這陣“雷”打得真好,盡管只是在選材和幾個題型上有些許變化,但其警示作用卻是無窮的。筆者相信在高考“指揮棒”正確指引下,一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語文教學的春天必將到來;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為走向社會創(chuàng)設美好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