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韜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礙及對策探究
李 韜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
新生代農民工有著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受到制度、高昂的融入成本、城鄉(xiāng)隔膜和自身素質等障礙的制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若干思考和建議。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障礙;對策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農民工為城市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據一般估計,目前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群體總量已達到1.5億人,其中作為農民工的主力軍——新生代農民工也已達1億人,占農民工總數的60%之多,他們正日漸成為我國城市化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他們比老一代農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從而實現(xiàn)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系統(tǒng)總結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對其城市融入的相關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本文所探討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到城市就業(yè),但戶籍仍在農村的流動青年。目前,這一群體的數量已超過1億,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有著不同的代際特征。根據現(xiàn)有的研究,有關專家把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歸納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yè)期望高,物質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度低。然而這只是對其個體特征的一般概括,具體來看,筆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融入的過程中還具有如下代際特征:
(一)生存型和發(fā)展型兼顧的外出動機。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更追求自身的發(fā)展,他們的外出動機中除了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等生存理性,還具備了發(fā)展理性,他們在考慮賺錢的同時更把追求城市生活作為主要目標。我們在對蘇南地區(qū)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的訪談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如,在回答,“當初為什么會到城市來找工作”時,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城市的賺錢機會多,對自己發(fā)展前景也更好,自己能看到學到更多的東西,自身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梢?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具備了生存型和發(fā)展型兼顧的外出動機。
(二)渴望融入城市。老一代農民工賺到錢,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回到農村,最終離開了城市。而新生代農民工則更傾向于城市生活,更加愿意融入城市、最終留在城市。2007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fā)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更渴望融入城市。筆者在蘇南地區(qū)幾個城市與新生代農民工訪談時,在問到“對于將來的打算”的問題時,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好好生活,努力工作,多掙錢,在城里買房定居”等等,“做城里人”幾乎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們的夢想。此外,從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已與城市青年差別不大,他們的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睡覺以外,還經常聽音樂、上網或結伴去唱歌等,這顯示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在表面上主動融入了現(xiàn)代城市的生活,開始出現(xiàn)了市民化的跡象。
(三)鮮有務農經歷。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大多數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務農經歷,他們中大多數在農村上完中學就外出打工,基本沒有干過什么農活。有的是小時候跟隨父母進城打工,在城市里上完學便繼續(xù)留在城市打工。與老一代農民工深厚的鄉(xiāng)土情結不同,新生代農民工鮮有務農經歷,對土地沒有很深的感情。
新生代農民工呈現(xiàn)的這些群體特征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農民工在城市融入方面有著更加有利的條件,他們年輕、學歷較高、思維敏捷、觀念更加開放,他們在主觀上也已經產生了更強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不難看出,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農民工更有可能融入城市,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切實納入國家規(guī)范管理的體系和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他們處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結合地帶和公共服務的邊緣地帶?!盵1]他們在融入的過程中阻力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公平、受歧視的工作,收入低、消費高的經濟現(xiàn)實等一個又一個的障礙使得他們在融入城市的路途上處處受阻,難以融入城市。此外,他們鮮有務農經歷,對土地沒有很深的感情,對城市生活卻充滿了向往,大多數也不愿意再回到農村。由此,如果他們無法真正地融入城市,長期游走在城鄉(xiāng)的邊緣,在城鄉(xiāng)斷裂的夾縫中生存,這對他們自身來說,是一種不公平;對社會來說,也是亟待破解的結構性難題。
數以億計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解決不好,勢必會影響我國新一輪的城市化進程,影響到我國的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諧?;诖?筆者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從農村走出來,進入城市,這本身是一種進步,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著實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障礙,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一)制度障礙——制度的藩籬。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及其衍生的一系列社會屏蔽制度是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障礙?!稗r民一直處于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城市和鄉(xiāng)村在根本不同的制度框架內運行,戶籍制度是阻隔城鄉(xiāng)人口流動的堅固藩籬?!盵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戶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動上雖有所松動和放開,但其核心——身份管理的職能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對農民和市民仍然實行兩套管理模式,“‘城鄉(xiāng)分治,一國兩策’的格局”[3],仍然沒有改變。農民可以進城就業(yè),卻很難扎根城市,只能“流動”,卻很難“遷移”。戶籍制度作為一種人口管理制度,本身沒有這么大的威力,其衍生的一系列社會屏蔽制度,如城鄉(xiāng)有別的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共同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障礙。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在工廠里和當地人做同樣的工作,工資和待遇卻不同,晉升的機會也很渺茫;調查資料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的人數占調查總數的34.9%,“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陸學藝,2003)是他們在城市的工作狀況,而筆者認為同城不同保、同城不同教、同城不同住,則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狀況有待改善;子女教育上,能夠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的數量和名額有限;被調查對象中有46.7%租住城郊價格低廉的房子。
(二)經濟障礙——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經濟障礙。根據我們的調查,每月平均工資在801元-1600元之間的新生代農民工占調查總數的67.8%,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比較低。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在城市生存,衣、食、住、行,樣樣都要比農村貴,扣除生活成本,便所剩無幾了。再加上前文所述他們“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程度較高”,即消費也高,對衣著、娛樂等老一代農民工眼中看似較為鋪張的消費,也使得他們很難積蓄足夠的“城市融入基金”。我們在蘇南地區(qū)幾個城市的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在回答在城市中生活最大的困難和障礙這一類問題時,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都表示“房價高,租金也貴”、“城市交通費用太高”等。這里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須在城市擁有較為穩(wěn)定的住房,而城市的高房價只能讓他們望而卻步。
(三)文化障礙——城鄉(xiāng)的隔膜。城市和農村作為人類聚居的兩種不同類型,本身就存在著差別,同時,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別,文化上的差異和隔膜無不在觀念上、心理上阻礙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筆者認為,這種文化上的障礙主要有兩個表現(xiàn),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認同障礙。新生代農民工雖鮮有務農經歷,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仍是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受教育在農村,盡管在表面上(穿著打扮、閑暇生活方式等)逐漸融入到城市社會,但其在文化觀念和意識層面并未完全脫離鄉(xiāng)村文化和記憶。農村生活較為散漫,重視鄉(xiāng)土人情,而城市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和以業(yè)緣為主的人際交往模式則令新生代農民工很難適應和融入。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鄉(xiāng)土文化的心理歸屬使得他們與當地居民少有互動。調查資料顯示,在回答平時主要與誰交往的問題時,20.6%的人選擇了親戚,32.6%的人選擇了老鄉(xiāng),41.1%的人選擇了工友,剩余5.6%的人選擇了當地居民??梢?新生代農民工的人際交往圈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封閉性,主要交往對象多為和自己身份相同或相近、有著同樣生活經歷的農民工,城市居民則很少。
(四)內在障礙——自身素質的制約。筆者認為,自身素質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素質,二是市民觀念。一方面,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水平較高,調查數據顯示,有92.4%的新生代農民工接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即他們大多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有的還接受了職業(yè)教育,但比較起來,其受教育水平仍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里能否找到體面、穩(wěn)定和較高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市民觀念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往往能主動與市民交流交往,形成自己的城市交際圈,相反,則容易產生對市民的隔膜,自我封閉,從而缺乏與市民的交流和溝通。由此可見,文化素質和市民觀念都會影響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和社會應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
數以億計的新生代農民工走出農村,來到城市,他們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自然就有一個適應城市,逐漸融入城市社會的問題。相對于老一代,新生代農民工至少有兩點更有利于他們融入城市,一是他們在主觀意愿上更愿意留在城市;二是他們自身,無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是農民工群體中最接近城市居民的群體?!叭绾瓮ㄟ^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大量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來,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盵4](P146)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制度建設。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社會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是造成新生代農民工融入障礙的根本原因。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對不合理的制度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從總體思路來看,筆者認為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逐步放開戶籍限制(特別是中小城市),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逐漸剝離戶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社會屏蔽制度,消除因戶口性質的不同而帶來的待遇和權利的差別。具體來看,針對不同的制度領域,筆者建議:1、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應及時調高地區(qū)最低工資標準,不斷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逐步形成農民工工資的有效增長機制。2、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對用工單位和企業(yè)的監(jiān)管力度,嚴格執(zhí)行國家法定工作時間和8小時工作制,確實需要加班的企業(yè),必須嚴格執(zhí)行高于平時工作日的工資標準,并將此納入企業(yè)年度考核中去。3、探索和建立以“繳費低、覆蓋廣、能轉移、可接續(xù)”的適合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設計并建立起包括工傷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等制度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并逐步向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邁進。4、改革和完善農民工子女教育制度對于農民工子女入學,各地應堅持公辦學校吸納為主,合理安排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取消名目繁多的贊助費、擇校費等;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源投資辦學,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試點推行名校校長與名師流動上崗的制度。5、探索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和社會既然接受農民工進城就業(yè),就應該把農民工當作市民看待,逐步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保障對象。同時,探索建立農民工多元化的居住模式,加快農民工公寓的規(guī)劃和建設,并由用人單位租賃給農民工居住。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蘇南地區(qū)的一些城市興建了不少農民工公寓,公寓內設施很齊全,跟大學生公寓無異,用集中居住的方式解決了不少新生代農民工的居住問題。此外,對于無法提供住房的用人單位,須每月向農民工發(fā)放住房補貼,逐漸把住房補貼政策穩(wěn)定下來,形成一種制度。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我國當前社會建設中的大課題,“只有從長計議,運用制度建設、制度創(chuàng)新的辦法才能見到效果,而不能指望臨時性、應急式的舉措?!盵5](PP209)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及時有效地對現(xiàn)有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同城同保、同城同教、同城同住,才是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
(二)加大政策支持,降低融入成本。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經濟障礙,只有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入成本,才能為其城市融入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首先,各地應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農民工群體的配套政策,從政策上給予農民工支持。如盡快建立起農民工工資與企業(yè)效益的聯(lián)動增長機制、健全適應農民工收入水平和就業(yè)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農民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農民工公寓的規(guī)劃和建設等;再次,農民工城市融入最大的成本就是住房,因此在住房保障方面政府要出臺更多更適合的政策,如,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研究制定農民工住房公積金政策,由農民工、企業(yè)和政府三方統(tǒng)籌繳納住房公積金,真正把農民工群體納入政府公共住房體系。此外,對于無法提供住處的企業(yè)和單位,要求用工單位每月及時發(fā)放一定數額的住房補貼和交通補貼,補貼標準由當地政府根據當地住房、交通成本統(tǒng)一劃定。這些政策措施一旦形成機制和體制,就能編制出一個社會支持的網絡,有效地降低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成本。
(三)健全社區(qū)支持與服務。新生代農民工只有不斷適應和認同城市文化和城市社會,不斷加強與市民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區(qū)支持與服務體系。一方面,社區(qū)要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等同于市民的社區(qū)服務,此外還應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開展如就業(yè)培訓、就業(yè)信息為重點的居民服務;同時,吸納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參與社區(qū)管理、社區(qū)活動、社區(qū)服務,強化他們的社區(qū)參與意識,實現(xiàn)社區(qū)的參與式治理,不斷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qū)歸屬感和城市參與感。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與市民的充分溝通和互動。城鄉(xiāng)居民的溝通和互動不僅可以消除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隔閡,同時也能在交往中實現(xiàn)城鄉(xiāng)文化的溝通。街道、社區(qū)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社區(qū)和諧融洽的居住氛圍;社區(qū)要在創(chuàng)新社區(qū)活動上做文章,開展一些能夠吸引新生代農民工的活動,讓參與社區(qū)活動成為城鄉(xiāng)居民溝通和互動的平臺。
(四)新生代農民工提“素”是關鍵。新生代農民工要融入城市,必須不斷提高自我發(fā)展能力和自身素質,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是促進其城市融入的關鍵。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新生代農民工由農村進入城市,他們的很多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文化觀念等仍需要一個再社會化的過程。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無論是農民工遷出地還是遷入地,政府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政府和社會應共同建立起農民工培訓體系。具體來看,第一,政府通過開辦各類農民工培訓學校、開展形式靈活的成人教育,如夜校、網校、隨到隨學的辦學模式等,拓展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專業(yè)技能。第二,用人單位和企業(yè)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崗前技能培訓,在節(jié)假日開展各類業(yè)余興趣班,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蘇南地區(qū)的一些企業(yè)利用節(jié)假日在農民工公寓活動中心開辦如英語輔導班、計算機知識專修班、禮儀與溝通輔導班等,效果就很好。第三,依托社區(qū)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養(yǎng)成教育”,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進一步了解城市文化和文明,融入城市生活,養(yǎng)成城市居民的觀念和意識。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去關注和支持,在新一輪城市化的浪潮中,在當前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戰(zhàn)略要求下,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必將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1]劉俊彥,呂鵬.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fā)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2007年第9號[R].2007.
[2]鄒農儉.論農民的非農民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1): 1-7.
[3]陸學藝.走出“城鄉(xiāng)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J].特區(qū)展望, 2000,(3):13-16.
[4]孫立平.重建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鄒農儉.江蘇農民工調查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Obstacles
LI Tao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different groups of features,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by the system,the integration of the high cost,urban-rural divide,and their quality and other barrier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cities 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urban integration;barriers;strategy
C913.9
A
1009-9735(2011)04-0013-04
2011-04-20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農民工現(xiàn)狀調查”(06EYB010)(主持人:鄒農儉教授)。
李韜(1987-),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生,研究方向:社會建設,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