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由科技部和重慶市政府聯(lián)合主辦,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重慶市科委和西南大學承辦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在山城重慶隆重召開。這是每兩年定期舉辦的“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的第二次會議,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德國、希臘、新加坡、瑞典、加拿大、泰國及中國臺灣和國內相關高校、科研機構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會議。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委員會主席Kostas Iatrou教授、國際鱗翅目基因組委員會國際聯(lián)系人Marian R.Goldsmith教授、日本家蠶基因組項目負責人Kazuei Mita教授等20余位昆蟲學研究領域國外著名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此次學術研討會。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活動中,來自各國的研究者圍繞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展開友好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討新的研究課題,推進合作與了解,攜手共創(chuàng)21世紀新的絲綢之路。
自2003年我國科學家獨立繪制完成“家蠶全基因組框架圖”并于2004年在《Science》發(fā)表該項研究成果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并形成國際“家蠶研究熱”;2008年通過國際合作方式,以我方為主,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制。2009年8月,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了40個蠶類基因組重測序和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構建,并再次在《Science》發(fā)表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高度評價。至此,家蠶成為完成基因組學研究“三部曲”(框架圖—精細圖—高密度遺傳變異圖)的少數(shù)代表物種之一,標志著家蠶基因組研究由此跨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此后的重點工作是圍繞“發(fā)現(xiàn)基因、研究基因、利用基因”展開,推動蠶業(yè)科學再上臺階,全面支撐現(xiàn)代蠶絲產業(yè)發(fā)展,開拓21世紀新的絲綢之路。
2009年10月“第一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的召開,將世界各地鱗翅目昆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重慶,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并極大地推動了鱗翅目昆蟲尤其是家蠶研究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此次“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的成功召開,不僅深化了第一次會議中建立的交流合作,而且建立了新的和更加深遠的交流合作關系,再一次顯示了我國在家蠶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和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昆蟲學和蠶學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臺,使21世紀絲綢之路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前景變得更加廣闊和美好。
較之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更加展現(xiàn)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度研究與利用前景,并在免疫分子機制、發(fā)育變態(tài)的基因調控、突變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具有顯著進展成果,同時,交流內容拓展到桑樹基因組計劃和家蠶干細胞研究等新領域,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均有較大發(fā)展。
此次國際研討會期間,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行共建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簽約儀式。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部建有國際最先進的蛋白質結構平臺,擁有高效的蛋白質結構解析技術。學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于2009年開始合作,先后派出了3名青年學者到該校生物學部開展蛋白質結構解析雙邊合作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期間,我方多次邀請對方專家來校訪問交流。2011年6月,雙方在學校成功舉辦了首屆“西南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結構生物學和家蠶功能基因組學”雙邊學術討論會,就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商討了向和下一階段的重點合作內容。此次協(xié)議簽訂后,夏慶友教授團隊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共建結構生物學實驗室,推進家蠶蛋白質結構解析等未來研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