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杰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5)
拜倫詩劇中的該隱傳統(tǒng)
鹿 杰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5)
該隱是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的一個經(jīng)典形象。這一人物首先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里,他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長子,也是殺死自己弟弟亞伯的兇手,因此他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殺人犯。自此以后,該隱就被打上了罪與惡的印記,在《圣經(jīng)》里也形成了邪惡的該隱傳統(tǒng)。拜倫的詩劇《該隱》卻賦予了該隱一個英雄的形象,更確切地說,是拜倫式英雄的形象。這一形象與傳統(tǒng)的邪惡該隱形象截然相反。通過該隱形象的轉(zhuǎn)型來揭示拜倫的上帝觀及惡魔觀,從而探討拜倫及其作品的反傳統(tǒng)性。
該隱傳統(tǒng); 邪惡; 上帝觀; 惡魔觀; 反傳統(tǒng)
《圣經(jīng)》被視為西方宗教的經(jīng)典,是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它廣泛影響著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同時《圣經(jīng)》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文學家將《圣經(jīng)》用為賴以模仿的原型,從中汲取文學、語言和象征意義[1](P11)。許多作家以《圣經(jīng)》中的人物為藍本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其中該隱的形象一直為后世的作家所青睞。在這些作家的作品中,該隱有時以原型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哈姆雷特》里那個弒兄篡位的克勞迪婭。有的作家甚至以該隱為主角重述《圣經(jīng)》中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較著名的有柯勒律治的《該隱的流浪》等,但最著名的當屬拜倫發(fā)表于1821年的詩劇《該隱》。該劇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圣經(jīng)》中邪惡的該隱形象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其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大膽挑戰(zhàn)更是震驚了當時傳統(tǒng)的西方社會。
在西方文學的象征體系中,該隱這一人物形象一直被視為邪惡的化身[2](P40)。而這一邪惡的該隱形象最初來自希伯來的經(jīng)典《圣經(jīng)》。有關(guān)該隱的記載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第四章里面,大致情節(jié)是:該隱與亞伯是兄弟,同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兒子。有一天,他們倆為上帝獻祭,上帝只取亞伯之祭品。此舉遭到該隱的嫉恨,出于嫉妒,該隱殺死了亞伯,此事之后,該隱被上帝流放①[3](P3~4)。自此,該隱就被人稱作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殺人犯。一提到該隱,大家都會和殺人犯、背叛上帝、邪惡化身等詞聯(lián)系起來。
《圣經(jīng)》作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對整個西方文化影響深遠。《圣經(jīng)》中所倡導的一系列思想、信念、態(tài)度和習俗都已深入人心,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打上了《圣經(jīng)》的烙印。在此基礎(chǔ)上,《圣經(jīng)》中的倫理道德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西方人民所要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于是該隱自從《圣經(jīng)》記載其于田地間殺其兄弟亞伯以來,就成了眾口一詞的背德者、瀆神的人,受到后世持續(xù)不斷的詬病?;蛟S有的人會質(zhì)疑上帝,說是上帝偏心或是嗜血,只接受了亞伯血腥的祭品而看不起該隱的祭品,從而導致了該隱殺弟這一事件,上帝對這一事件當負有責任,而不僅僅是該隱一個人的錯誤,但這些少數(shù)派的看法在《圣經(jīng)》思想統(tǒng)治的倫理道德中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圣經(jīng)》的規(guī)范性要求人們遵守圣經(jīng)中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比如上帝是至善的,沒有人能懷疑上帝的權(quán)威性,于是該隱的邪惡形象從《圣經(jīng)》問世便一直流傳后世,邪惡便成為了該隱的傳統(tǒng)形象。
拜倫的《該隱》創(chuàng)作于1821年。在此之前,拜倫從歌德的《浮士德》得到靈感創(chuàng)作了著名詩劇《曼弗雷德》。該劇是拜倫對人生及世界的許多問題的思考,而《該隱》則是《曼弗雷德》關(guān)于人生探索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也是拜倫全部懷疑和信仰的一次徹底表白[4](P4)。
《該隱》取材于《圣經(jīng)舊約》中家喻戶曉的該隱殺弟的故事,但拜倫的該隱卻與傳統(tǒng)的邪惡該隱形象有很大不同。在拜倫的詩劇《該隱》中,該隱被描寫為一個敢于反抗上帝權(quán)威的年輕人類形象。在第一幕剛開始對上帝的感恩朝拜中,亞當、夏娃、亞伯、阿達、洗拉無不對上帝感恩戴德,頂禮膜拜,只有該隱一人拒絕向上帝感恩膜拜,他自認為對上帝一無所求,也無感激之情,所以拒絕祈禱。他的態(tài)度讓亞當、夏娃深感憂懼,其弟亞伯也認為他會激起上帝的震怒。眾人離去,該隱一人思考著生命的意義:為何無辜的子女要承受父母的罪過?為何要膜拜把人類趕出樂園的上帝?就是因為上帝有無限的權(quán)威嗎?他對上帝提出了種種質(zhì)疑:“這是知識樹,那是生命樹;知識是好的,生命也是好的,它們兩者怎么會是惡的呢?”[4](P126)
以勃蘭兌斯的話來說,“該隱是思考著的人類”[4](P270)。他從不盲從盲信,他思索世上的一切事情,有著自己的觀點,不像他的弟弟亞伯那樣過分崇拜上帝,從未思考過為什么要對上帝感恩戴德。他質(zhì)疑上帝,痛恨自己要承受父母亞當、夏娃犯罪所帶來的懲罰。拜倫的該隱總是帶著點憂郁,時刻在思索著人類的宿命——死亡:
“我是在活著,然而只是為死而活著,
而且即便活著,也看不到任何使死
顯得更可憎的東西,除去一種天生的固執(zhí),
一種可惡的但卻無法戰(zhàn)勝的永生的本能,
我痛恨它,就像鄙視我自己,但無法克服。
我就是這樣活著。真愿從來沒有活過啊!”[4](P131)
在該隱的眼里,人如果來到世上注定要死去的話,還不如不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想抗爭,然而這是他的宿命,他痛恨所有的一切。
該隱對上帝的質(zhì)疑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在盧西弗的誘導下愈發(fā)清醒和強烈。在隨盧西弗游歷了宇宙深淵之后,該隱看到了久遠時代以前以及未來時代的生命,甚至還瞥見了死亡的國度[4](P5)。他更加認識到生命的本質(zhì)——虛無。一想到自己的子孫后代要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死亡的世界里,他就感到憤怒。他甚至想把自己的孩子軋死在巖石上來結(jié)束死亡的苦痛。
認識到上帝的虛偽,在獻祭時,因為與亞伯的意見相左,該隱與亞伯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最終該隱失手打死了亞伯。該隱犯下了殺弟的罪名,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以及父母與亞伯之妻的詛咒,只有妻子洗拉對他不離不棄,跟隨他一起流浪,受上帝的懲罰。
從以上來看,拜倫的該隱絕不是一個反面的邪惡形象,而更接近于拜倫式英雄的形象。他敢于質(zhì)疑抗爭上帝的權(quán)威,敢于質(zhì)疑上帝安排給自己的宿命。就像莫洛亞所說:“在他(該隱)犯罪之前,就被上帝罰入地獄,而他慷慨激昂的抗議神圣的造物中罪惡的存在?!保?]這是他的抗爭,即便知道自己抵抗不了萬能的上帝。他殺死亞伯也絕非是出于嫉妒。在拜倫的描寫下,該隱由于看不慣弟弟亞伯對上帝的盲目崇拜,從而失手打死了他。所以該隱殺弟可以被認為是一場激烈爭執(zhí)中的誤殺,并且在亞伯倒地之后他才意識到,而且非常后悔。在遭到所有人的譴責之后,他當眾表示了懺悔,但為時已晚,所有的懲罰以及罪惡的烙印已降臨到他的身上。還有一點不同于《圣經(jīng)》中的是,在知道自己流亡的命運之后,該隱并不像《圣經(jīng)》中那樣認為上帝對他的刑罰過重而祈求上帝寬恕,相反,他什么也沒說,而是想以自己之死來換取亞伯之生,從而來償還自己對亞伯所犯的錯。拜倫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追求自由的該隱形象,他忠于自己的理性,不盲從傳統(tǒng)的勢力,不安于自己的宿命,敢于探尋抗爭,這些方面跟拜倫式英雄有極大的相似之處。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犯——該隱,在拜倫的筆下儼然成為了一個正面英雄的形象。
拜倫筆下的人物大都是些具有鮮明的個性,對現(xiàn)實強烈不滿,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與罪惡的社會勢不兩立的人。同時,他們脫離群眾、憂郁、孤獨、高傲,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特征和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6](P506)。這些人物很好地詮釋了拜倫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拜倫式英雄”。該隱正很好地詮釋了“拜倫式英雄”。他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虔誠地對上帝獻祭時,他卻質(zhì)疑上帝,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并且經(jīng)常帶著一種憂郁的情緒。從拜倫的《該隱》里,我們明顯感覺到拜倫的上帝觀及其惡魔觀大不同于傳統(tǒng),同時我們也在該隱的經(jīng)歷中看到了拜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
拜倫的《該隱》清晰地向我們表明他的上帝觀及惡魔觀。在基督教的體系里,上帝是一個仁慈博愛的人,他的權(quán)威無人質(zhì)疑,拜倫對此卻不以為然。拜倫筆下的上帝缺少溫情,他眼睜睜地看著兇殺的發(fā)生不去干涉,他更接近于一個暴君的形象。在拜倫看來,人類對知識的追求不應該受到被驅(qū)逐出樂園的懲罰,上帝明顯的不公正。在拜倫的觀念中,上帝不讓亞當和夏娃摘食知識樹上的果實的原因是讓他們盲目崇拜他,人類一旦獲得知識,就可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對人類的控制便會瓦解。所以盡管上帝看著人類苦惱于各種誘惑,沉淪罪惡,卻不愿意人類擁有力量和知識,始終把他們禁錮在無知的狀態(tài)里。以此足見上帝在拜倫心中是多么的自私。另外,拜倫也堅決反對無辜和清白的人為犯罪者贖罪。不管是為父母贖罪的該隱亞伯,還是后來為解救世人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在拜倫眼中,他們都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機會,甚至連抗爭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在他們出生以前,命運已經(jīng)被上帝所安排。這充分說明了上帝的專橫和不公。拜倫的該隱經(jīng)常質(zhì)疑上帝安排給自己的宿命,并為此而憂郁和憤怒。該隱的憤怒也寄托了拜倫對上帝不公的憤怒。所以在拜倫眼里,上帝的形象儼然不是基督教體系里的仁慈與博愛,轉(zhuǎn)而成為了自私專橫的暴君。
同樣,拜倫的惡魔觀也大大不同于傳統(tǒng),最好的證明便是他的作品《該隱》中的兩位惡魔該隱和盧西弗。在基督教體系中,該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犯,他因為嫉妒殺了自己的弟弟亞伯,結(jié)果被上帝詛咒,過著永遠流亡的生活;盧西弗是第一個反抗上帝的天使,同樣出于嫉妒,反抗上帝,結(jié)果被上帝打入地獄。而在拜倫的《該隱》中,他們卻是另外一種形象:該隱變成了敢于反抗上帝權(quán)威,不屈服于上帝專制統(tǒng)治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像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盲目崇拜上帝;盧西弗也不再是那個反抗上帝的邪惡天使,轉(zhuǎn)而成為一個有正義感的反叛者。盧西弗擁有極大的力量和知識,象征著對知識和理性絕對追求的理想主義,這些吸引了該隱。盡管在劇中他幾次宣稱上帝的無敵,但依然保持著驕傲的姿態(tài),盡力反抗上帝,拒絕臣服。盧西弗以向人類提供知識作為達到力量和真理的途徑,而他卻不要求該隱對他崇拜臣服。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惡魔在拜倫心里成為正義和真理的化身。
事實上,拜倫作品中的主人公像該隱、曼弗雷德、唐璜等在當時的倫理道德中基本上都可以被定義為“惡魔”,他們無視傳統(tǒng)、放蕩不羈、蔑視傳統(tǒng)禮教。在普通人的眼里,他們絕對都是“惡魔”的化身。而這些主人公的特點也正是拜倫性格的縮影。因為家庭背景的關(guān)系,拜倫從小就被人無數(shù)次地叫做“小惡魔拜倫”,此稱號帶給拜倫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他為此經(jīng)常發(fā)怒,更使他看起來有一股惡魔的氣質(zhì)。既然這樣,他就索性如此。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背離宗教、被國家驅(qū)逐的惡魔式人物。他深深了解反叛者的心理,因此,很多反叛者在他的作品中被描寫成了擁有反抗精神的正面人物。這就是為何拜倫的上帝觀和惡魔觀同傳統(tǒng)倫理道德截然相反。
《該隱》的發(fā)表強烈震撼了當時的歐洲社會。在以基督教為中心的宗教統(tǒng)治下,拜倫把《圣經(jīng)》中的第一個殺人犯該隱描寫成一個敢于反抗上帝的思想者和革命者,把第一個反抗上帝的墮落天使盧西弗描寫成一個批判理性和提倡自由的神,而上帝卻成為一個專橫的暴君,這對當時的宗教倫理道德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因此,拜倫在當時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抨擊,而他對于這一切卻置若罔聞,足見拜倫的反傳統(tǒng)性。
擁有“惡魔氣質(zhì)”的拜倫同他的作品的主人公該隱擁有同樣的命運——流浪。不同的是該隱是被上帝所放逐,拜倫則是為了逃離國內(nèi)輿論而選擇了流浪。1816年,拜倫同他的夫人開始了分居生活。此消息轟動了當時的倫敦社會,拜倫陷入了當時教會——英國貴族圈里的一些人的重重圍攻。由于不能辯護,拜倫選擇了離開,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回歸故土。拜倫在他的詩劇《該隱》中多少注入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
拜倫受到教會及貴族圈的圍攻同他追求自由的反傳統(tǒng)精神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拜倫像他作品的主人公一樣,都是一個反叛、追求公平自由的人。事實上,拜倫一生的座右銘就是“我是屬于反對派”——這正是革命者的立場。拜倫也是他那個時代的揭發(fā)者。他總是站在工人階級一邊,寫出他們的心聲和希望,共同反對統(tǒng)治階級和剝削階級。拜倫在政治上也是名活躍的戰(zhàn)士。1811年回到英國后就在上議院任職,針對當時的《破壞織機者法案》,1812年拜倫在上議院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以保護被壓迫工人階級的權(quán)利,反對英國政府的暴政。后來又寫了《編織機法案編制者頌》和《路德分子之歌》,并且在上議院做了第二次演講,對被壓迫階級賦予了極大的同情,鞭笞了社會的不公平現(xiàn)象,猛烈抨擊了英國政府和統(tǒng)治階級。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排擠,被迫選擇了流浪的生活。但是即使身在異鄉(xiāng),他依舊沒有停止為人類追求自由的腳步。在離開自己的祖國后,拜倫先后投身于意大利的獨立解放運動和希臘的民族解放斗爭。他為希臘民族解放斗爭提供物資、金錢,并且親自投身到革命中去,最后死在了希臘。盡管病情嚴重,拜倫在昏迷中依然囈語:“前進,前進,要勇敢!”[7](P110)到死時,他都沒有放棄為人類追求自由的步伐。
在宗教方面,正如前面所說,他的上帝觀和惡魔觀不同于傳統(tǒng),所以在教會的眼中,拜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宗教叛逆者。加之對基督教某些教義的懷疑,他的作品中處處流露出對宗教的不滿,毫不留情地抨擊他所反感的基督教的一切。他就像他的作品里的該隱一樣,常常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懷疑上帝的公正,從不盲從盲信,處處流露出反叛的情緒,時時為人類的苦難感到難過。很顯然,拜倫在他的作品《該隱》里寄予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而該隱這個人物也完美傳承了拜倫個人的人格特點。拜倫運用該隱這個人物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大大觸犯了教會。在《該隱》發(fā)表不久,英國貴族社會和教會為之嘩然,群起攻擊,污蔑拜倫是“惡魔”。拜倫則毫不示弱地回擊,他創(chuàng)作詩劇《天與地》,批判教會及教士。
拜倫的該隱是一個敢于反對傳統(tǒng)、追求自由的人,而拜倫在他所處的時代也被公認為是一個反傳統(tǒng)禮教的人。因此,在該隱身上完美體現(xiàn)了拜倫反傳統(tǒng)、勇于追求自由的精神,讀之則有拜倫與該隱融為一體的感覺。同樣的,拜倫和他的該隱最終都以流浪而告終。
《圣經(jīng)》中形成了一個邪惡的該隱傳統(tǒng)。由于《圣經(jīng)》的經(jīng)典性及在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的影響,這一傳統(tǒng)一直為人們所接受。而拜倫的《該隱》建立了另外的一個該隱傳統(tǒng):一個敢于質(zhì)疑上帝,懷疑傳統(tǒng),追求自由和擁有著反抗精神的該隱。拜倫的這一該隱傳統(tǒng)大大顛覆了原有的以基督教為中心的倫理道德,因此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質(zhì)疑和排擠,拜倫也因此被人冠以“惡魔”的稱號,而他從不以為意。拜倫就像他的主人公該隱一樣,懷疑著他所處的時代的倫理道德,從未放棄追求自由的腳步。我們從該隱和拜倫身上同時體現(xiàn)了反傳統(tǒng)的精神。
拜倫及其作品主人公該隱的這種反傳統(tǒng)、追求自由的精神,代表了當時一些人對社會的失望情緒以及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要求。這種精神也大大影響了后世許多國家的民族革命及其解放斗爭,其中包括中國。他的這種精神激勵著并將激勵更多的人為自己的自由解放而拼搏努力。
注釋:
①文中所引述英文文獻皆為從英文中所總結(jié),下同。
[1]勒蘭德·萊肯.圣經(jīng)與文學研究[M].黃宗英,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梁工.簡論該隱形象在歐洲文學中的演變[J].國外文學,1997,(3).
[3]King James Version.The Holy Bible Containing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M].Salt Lake City:Collins Clear-Type Press,1959.
[4]拜倫.曼弗雷德該隱:拜倫詩劇兩部[M].曹元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5]安·莫洛亞.拜倫傳[M].王人力,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6]Abrams M 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F(xiàn)ourth Edition,Volume Two,Part One[M].New York:W·W ·Norton& Company,1979.
[7]Garrett Martin.George Gordon,Lord Byr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9.
The Cain Tradition in Byron's Poetic Drama
LU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Cain is a classic image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As he kills his brother Abel,he is called“the first murderer of human being”.From then on,Cain is marked with sin and evil,and it also forms the evil Cain tradition in the Bible.But Byron's poetic drama Cain gives another image to this person,in detail,a Byronic hero's image,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vil one.Byron's attitudes towards God and evil were analyzed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in's image,and then the anti-tradition of Byron and his works were explored.
Cain tradition;evil;attitude toward God;attitude toward evil;anti-tradition
I106
A
1674-0297(2011)05-0068-04
2011-04-12
鹿 杰(1987-),男,河南南陽人,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