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太宗民族觀再探

2011-08-15 00:50:10高學(xué)欽
長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6期
關(guān)鍵詞:愛之書社貞觀

高學(xué)欽

(寧德師范學(xué)院 思政部,福建 寧德 3521000)

□歷史

唐太宗民族觀再探

高學(xué)欽

(寧德師范學(xué)院 思政部,福建 寧德 3521000)

人們多稱贊唐太宗“四夷一家”、“愛之如一”開明進(jìn)步的民族觀,并將其原因歸結(jié)為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趨勢和具有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的家族背景等因素,然而很少提及唐太宗民族觀的另一面,也并未對其民族觀中存在的兩種對立觀念進(jìn)行分析,這里對唐太宗的民族觀及其成因再作粗略探討。

唐太宗;李世民;民族觀

唐太宗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四夷可使為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1]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2]的民族觀,在古代中國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jìn)步,也因而頗受后世史家的高度稱贊。對于唐太宗所以有如此開明進(jìn)步的民族觀,有人認(rèn)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經(jīng)過秦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幾百年間的民族大融合,大一統(tǒng)的民族團(tuán)結(jié)是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唐太宗正是順應(yīng)了歷史潮流;二是李世民父子本身就有少數(shù)民族的血統(tǒng),且其祖母、親生母親及輔佐他成就“貞觀之治”的皇后長孫氏等本來就是鮮卑族,有著如此直接的少數(shù)民族的血統(tǒng)與家庭環(huán)境,其對少數(shù)民族的觀念和政策自然寬容大度,民族偏見自然比較淡薄,不可能用不平等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和處理民族關(guān)系。然而,唐太宗同時也明顯存在陰暗的另一面,他也曾說過:“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3]他還認(rèn)為,“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4]而上述兩大理由并無法對此進(jìn)行解釋。因此,這里對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族觀及其形成原因再作粗略探討。

其實,持有類似“四夷一家”、“愛之如一”平等對待各民族觀念的,并非“獨”唐太宗一人,此前早有不少人追求過,漢武帝曾提出:“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德澤洋溢,施被方外,延及群生”[5],即要教誨四海,德澤四夷。前秦苻堅對夷狄的看法是:“朕方混六合于一家,視夷狄為赤子?!盵6]隋文帝也說過:“溥天之下,皆是朕臣,朕之撫育,俱存仁孝?!盵7]曾被唐太宗認(rèn)為是暴君的隋煬帝也有同樣的理想:“往者與突厥相侵?jǐn)_,不得安居。今四海既清,與一家無異,朕皆欲存養(yǎng),使遂性靈?!盵8]雖然表述不同,但性質(zhì)并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善于以史為鑒的唐太宗,其民族觀念受到了前代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是對歷史上進(jìn)步民族觀的吸收和發(fā)展。

對華夷“愛之如一”是唐太宗“仁義”治國思想在民族觀上的反映。唐太宗執(zhí)政伊始,貞觀君臣就如何治國安邦展開熱烈的大討論,朝士多建議行霸道,“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只有魏征勸李世民行王道,“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9]。唐太宗采納了魏征的建議。從貞觀群臣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思想淵源之所在[10],即唐太宗治國的主導(dǎo)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唐太宗長期接受儒家思想熏陶,他曾說“朕……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fēng)化之本,見理政之源。行之?dāng)?shù)年,天下大治而風(fēng)移俗變”[11]。而仁政學(xué)說的關(guān)鍵是實行“王道”,即注重以德不以力,以仁義而不以功利,去爭取民心[12]。唐太宗說:“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薄笆且詾閲?,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盵13]唐太宗治國的最終目標(biāo),不僅是要華夏安寧、九州殷富,而且是要達(dá)到儒家思想中“德被四夷”、“四海臣服”的最高政治境界。所以,在處理民族關(guān)系時,他不會輕易“征討”,而是以仁義道德取信于各民族,使其“自服”。對嶺南馮盎的策略就反映了這種思想,“初,嶺南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討之,魏征頻諫,以為但懷之以德,必不討自來。既從其計,遂得嶺表無事,不勞而定,勝于十萬之師?!盵14]何況,“要將唐朝建成雄踞東方的強(qiáng)盛帝國,周邊的一切勢力都要服從歸順自己”,在處理民族關(guān)系時,對夷狄“愛之如一”的觀點與政策,“顯然是當(dāng)時的最佳辦法”[15]。“治安中國”方針的實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唐太宗高興地說:“朕從此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于道。”[16]“昔人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187]可見,唐太宗接受了儒家治國思想,“深得儒家進(jìn)步民族觀之精髓,而且真正付之實踐,并收到顯著成效?!盵18]因此,以納諫聞名的唐太宗,其進(jìn)步民族觀與其成功的治國方針是相表里的。

“愛之如一”的民族觀是唐太宗千古一帝恢宏抱負(fù)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歷代帝王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一統(tǒng)天下、安定萬邦,而胸懷博大的唐太宗還要在文治武功等各方面超過以往所有的明王圣主。在晉陽起兵前,劉文靜就預(yù)見李世民“豁達(dá)類漢高,神武同魏祖”,然而唐太宗在貞觀初就已看不起橫掃六國、一統(tǒng)宇內(nèi)的秦皇漢武了,他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朕提三尺劍以定四海,遠(yuǎn)夷率服,億兆乂安,自謂不減二主也”[19],“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20]。要向傳說中的堯舜看齊,“比跡于堯、舜”。在古籍的記載中,堯舜時代常常被描述成人倫和順、政治清明的黃金時代,凝集了古代文化的一切理想。于是,堯舜被奉為王者的最高典范,“成為完善無缺的治者與人格的象征”[21],幾千年來都備受推崇?!翱?、孟都十分景仰堯、舜,向往三代盛世,尤其是孟子言必稱堯、舜?!盵22]唐太宗在胸中也以堯、舜自期,魏征說過:“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23]。貞觀群臣也多以堯、舜之事跡勸說唐太宗。姚思廉曾勸諫太宗不要離宮游幸,說:“此秦皇、漢武之事,故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盵24]魏征—生竭盡全力輔佐唐太宗,他希望唐太宗“繼軒、唐之風(fēng),追舜、禹之跡”[25],并鼓勵太宗說:“若君為堯、舜,臣為稷、契,……上下同心,則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shù)!”即三代之盛世完全可以再現(xiàn),圣王之治也完全可能達(dá)到,“太宗深嘉納之”[26]。古人認(rèn)為唐堯虞舜的時代萬民歸心、天下共主,萬國來朝,是最好的時代,是最理想的社會,“其間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先王視民如傷、愛民如子的普遍關(guān)懷?!盵27]比跡堯舜湯武、追俯三皇五帝的唐太宗就要像堯、舜一樣同視華夷如子,愛之如一。所以,唐太宗常說,“朕為億兆人父母”[28],“朕為蒼生父母”[29],“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nèi),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盵30]并以此達(dá)到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的最高政治目標(biāo),“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梯山威入款,駕海亦來思。單于陪武帳,且逐衛(wèi)文槐。端房朝四岳,無為任百司”和“九夷簉瑤席,五獄列瓊筵?!浻嗑f國,還慚撫八埏”[31]由此可見,唐太宗李世民開明進(jìn)步的民族觀源自于他寬闊的襟懷與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

作為一個極為重視歷史存在感和歷史形象的封建帝王,唐太宗以坦蕩的襟懷和光明的手段,要將國家治理得象堯舜時代一樣完美。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勵精圖治,克己復(fù)禮,愛民如子,對華夷“愛之如一”。雖然唐太宗并非第一個提倡對華夷一視同仁,然而他的實踐是最成功的,各族人民皆依他如父母,并被各族推崇為亙古未有的“天可汗”。

唐太宗的民族觀同時也存在著的陰暗的一面,這里我們試作具體分析。

貞觀四年(630),對唐王朝威脅最大的突厥汗國滅亡后,唐太宗與大臣商討安置突厥降眾的辦法時,許多朝廷名臣,包括顏師古、魏征、李百藥等,都堅持“夷夏之防”,反對把突厥人引進(jìn)中原。如杜如晦的弟弟給事中杜楚客進(jìn)言:“北狄人面獸心,難以德懷,易以威服?!盵32]夏州都督竇靜以為:“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盵33]魏征還以“永嘉之亂”為前車明鑒,提出“養(yǎng)獸自遺患”的嚴(yán)重警告[34]。唐太宗最信任的大將李靖,在滅亡突厥后曾說:“陛下五十年后,當(dāng)憂北邊?!比欢?,唐太宗終究沒有接受他們的觀點,相反采取了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置降匈奴于塞下”。何以十三年后,他自己也認(rèn)為“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東突厥滅亡后,薛延陀取代突厥成為漠北最強(qiáng)大的勢力。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已許其首領(lǐng)真珠可汗夷男婚聘,而契苾何力認(rèn)為“不可與昏”,并獻(xiàn)策說:“臣非欲陛下遽絕之也,愿且遷延其事。臣聞古有親迎之禮,若敕夷男使親迎,雖不至京師,亦應(yīng)至靈州;彼必不敢來,則絕之有名矣。夷男性剛戾,既不成昏,其下復(fù)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一直以誠信治國、“以信義撫戎夷”的唐太宗明知“豈可為天子而食言”,但最終同意了這個計策,目的就是為了“坐制”、削弱并最終瓦解對大唐威脅最大的薛延陀。然而褚遂良等群臣不知這個策略,認(rèn)為此次婚聘“中國童幼,靡不知之”,“國家既許其昏,受其聘幣,不可失信戎狄,更生邊患”,故再三進(jìn)勸。最后唐太宗只好說明真實意圖:“薛延陀……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仆骨、回紇等十馀部,兵各數(shù)萬,并力攻之,立可破滅,所以不敢發(fā)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盵35]由此可見,唐太宗“戎狄人面獸心”的這番話,是為了讓群臣明白此次絕婚是實現(xiàn)“瓜剖”薛延陀最終達(dá)到唐朝長治久安的政治策略,并非唐太宗一貫所持的民族觀念。次年,唐太宗方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等到滅了薛延陀,十二姓歸唐,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并修參天可汗道,唐太宗的政治抱負(fù)才進(jìn)一步實現(xiàn)了,高興地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p>

也在突厥滅亡的貞觀四年(630),諸部落首領(lǐng)來降者,皆拜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惟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于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yuǎn)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quán)?!盵36]李大亮是就整個國家來說應(yīng)該實行“中國根本”政策,唐太宗沒采納他的建議,何以十年后太宗也贊同“中國,根干也;四夷,枝葉也”[37]?

貞觀十三年(639),突厥突利可汗之弟結(jié)社率謀反,犯行宮,“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處其部眾于中國,還其舊部于河北”[38],并立其首領(lǐng)李思摩為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來管理他們,之后對侍臣說:“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征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盵39]在《資治通鑒》中也有大同小異的表述:“中國,根干也;四夷,枝葉也;割根干以奉枝葉,未安得滋榮!朕不用魏征言,幾致狼狽?!盵40]由上面唐太宗的原話可知,他的“中國根本”觀點并不是就整個國家來說,只是針對結(jié)社率的偶然突發(fā)事件來說的,后悔貞觀四年未聽魏征“養(yǎng)獸自遺患”的嚴(yán)重警告而采用了溫彥博“置降匈奴于塞下”的建議,以致埋下隱患造成現(xiàn)在如此的狼狽,應(yīng)證了魏征的預(yù)言,所以,他說“朕不用魏征言”,而不說采納李大亮的觀點。因此,我們不能就此而放大唐太宗民族觀的消極面。傅樂成在《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中說:“由唐室之不阻突厥部眾南渡,復(fù)不責(zé)思摩之擅離職守看來,可知太宗之夷夏觀念①即其前文所述“華夷一家”觀念。,并不因結(jié)社率事件而有所改變也。”后來,這支突厥人又轉(zhuǎn)回中原,唐太宗就此還說了那句鏗鏘名言:“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四夷可為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p>

唐太宗身邊的大臣,如魏征、李大亮、竇靜、裴矩、顏師古、李百藥等依然持著傳統(tǒng)夷夏觀,這些朝臣的觀念不可能不影響到唐太宗的民族觀,太宗最終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迂回地接受了魏征的觀點。但是,在那“君主決定一切”的專政帝制時代,對絕大多數(shù)事情,皇帝個人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的。傅永聚先生也說:“唐代嶄新民族觀念主要來自唐統(tǒng)治者,尤其是皇帝們的思想?!盵41]唐太宗李世民個人的品質(zhì)促使他主要確立了開明進(jìn)步的民族觀。

客觀地說,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族觀中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對立的觀念也不足為奇。作為大唐最高統(tǒng)治者的唐太宗,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在處理民族問題時的觀念和政策,不管是“四夷一家”、“愛之如一”,還是“戎狄人面獸心”、“中國根本”,都不是絕對的,必須依據(jù)時間和形勢的不同,分別采取適當(dāng)而具體的民族觀念和政策。正所謂“事無恒規(guī),權(quán)無守勢”。對唐王朝有利時,如邊疆少數(shù)民族接受其統(tǒng)治,“四夷可使為一家”,唐太宗自然會“愛之如一”;對唐王朝不利時,如有民族不服從統(tǒng)治乃至想和唐王朝分庭抗衡,甚至威脅到唐王朝的安全和利益時,不要說是夷狄,即使是華夏族,唐太宗也會謾罵“人面獸心”,也要訴諸武力,對華夷“愛之如一”的唐太宗就曾對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吐蕃、薛延陀、高句麗等民族進(jìn)行過武力征討。故而唐太宗開明進(jìn)步的民族觀是有底線的。所以,唐太宗民族觀中兩個對立的觀念是辯證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到維護(hù)大唐王朝的大一統(tǒng)中。例如,曾是唐朝最嚴(yán)重邊患的突厥被徹底被打敗后,對于其首領(lǐng)頡利可汗,曾受其辱的唐太宗父子必除之而后快,然而太宗歷數(shù)了頡利五大罪狀后,卻不殺他,只是因為“自便橋以來,不復(fù)大入為寇”[42]。其實,真正的原因也簡單,殺一頡利,會產(chǎn)生更多的頡利;存一頡利,則四夷歸服,勝兵十萬,何樂而不為。所以,突厥滅亡后,四夷君長立即詣闕,唐太宗被推為“天可汗”,正式實現(xiàn)了“天下共主”的抱負(fù)。而那馳騁漠北的天之驕子頡利“郁郁不得志,與其家人或相對悲歌而泣”[43]。所以,作為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采取什么民族觀和民族政策,“更主要的是出自策略上的考慮”[44]?!霸诤荛L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夷夏一體’、‘四海一家’的思想,‘王者之于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的思想都將始終和民族歧視的觀念并存,成為維護(hù)統(tǒng)治的需要,一方不會必然壓倒另一方,只會根據(jù)局勢的不同而此消彼長?!盵45]

總而言之,唐太宗的民族觀是在繼承了前代民族觀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受到了傳統(tǒng)民族觀的嚴(yán)重影響。在唐太宗的民族觀中,我們既可以見到先秦以來傳統(tǒng)夷夏觀消極的一面,也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許多積極的觀念,尤其是增加了不少開明進(jìn)步的成分。形成這種截然對立的民族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維護(hù)大唐王朝長治久安和實現(xiàn)“四海臣服、萬國來朝的抱負(fù)是重要因素。唐太宗的民族觀在古代中國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jìn)步,但我們不能因為其有不少開明進(jìn)步的一面就夸大了對它的評價。

[1][3][3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56.6216、6201、6199-6201.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宋].北京:中華書局,1956.6247.

[4][14][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九)[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296、278.

[5][漢]班 固.漢書(卷五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95 -2497.

[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6.3267.

[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6.5502.

[8][唐]魏 征.隋書(卷八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3.1879.

[9][33][4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6.6085、6076、6075.

[10][12]楊蔭樓.唐太宗的崇儒及其儒家政治觀[A].張秋升,王洪軍.中國儒學(xué)史研究[C].齊南:齊魯書社,2004.276、274.

[11][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十)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315.

[13][16][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五)[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157-158、191.

[15][44]李鴻賓.唐朝中央集權(quán)與民族關(guān)系—以北方區(qū)域為線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9、44.

[1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6067.

[18]朱大渭.六朝史論續(xù)編[M].學(xué)苑出版社,2008.208.

[19][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八)[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270.

[2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6247.

[21]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M].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578.

[22][27]胡發(fā)貴.儒家文化與愛國傳統(tǒng)[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8.195.

[23][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十)[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318.

[24][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二)[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66.

[25][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五)[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180.

[26][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三)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94.

[29][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八)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254.

[29][32][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九)[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282.

[3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6.6032.

[31]吳 云,冀 宇.唐太宗全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21-34.

[34][36][38][39][唐]吳 兢.貞觀政要(卷九)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294、295、296、296.

[37][4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6.6149、6149.

[41]傅永聚.唐代民族觀念新論[J].濟(jì)南:齊魯學(xué)刊,1993.(4):81.

[43][五代]劉 昫.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5159.

[45]任一鳴.中國傳統(tǒng)民族觀的概況及其發(fā)展特點[J].承德民族師專學(xué)報,2009,(1).

Revisiting Tangtaizong’s National Outlook

GAO Xue-qin

(Departmen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China)

Tangtaizong has often been praised for his enlightened national outlook,who“regarded all the ethnic groups as one family”,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ethnic amalgamation since the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angtaizong’s family background withminority ethnic ancestry.However,another aspect of his national outlook is seldom mentioned and analyses are not conducted of two opposing views in his ethnic outlook.Therefore,the writer attempts tomake an alternative exploration of Tangtaizong’s nationaloutlook and the causes for its formation.

Tangtaizong;Li Shimin;national outlook

K242.1

A

1674-3652(2011)06-0133-04

2011-08-27

高學(xué)欽(1971- ),男,福建周寧人,寧德師范學(xué)院思政部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閩臺地方史研究。

[責(zé)任編輯:曾 超]

[本期英文編輯:曾文武]

猜你喜歡
愛之書社貞觀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愛之物語
新航空(2023年5期)2023-09-29 10:52:59
利群書社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dāng)代啟示
愛之真諦
愈純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劇院新版《愛之甘醇》初品記
歌劇(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19
齊魯書社新書
山東畫報(2017年4期)2017-04-29 10:13:50
唐貞觀年間“罷大都督府”事考辨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愛之溫柔,細(xì)水長流
柘城县| 河东区| 铜梁县| 巫山县| 招远市| 巴林左旗| 六枝特区| 遂昌县| 石屏县| 深泽县| 南通市| 南川市| 弥渡县| 乳源| 新巴尔虎左旗| 伽师县| 乌兰察布市| 临邑县| 盘锦市| 霍林郭勒市| 滕州市| 福清市| 宣武区| 鹤庆县| 英德市| 辰溪县| 沭阳县| 华池县| 江永县| 辽源市| 梓潼县| 林西县| 天全县| 西丰县| 宜都市| 巴青县| 宁河县| 葵青区| 达拉特旗| 陈巴尔虎旗|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