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玲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榆林分校,陜西 榆林 719000)
英語聽力教學方法探微
王亞玲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榆林分校,陜西 榆林 719000)
語言習得主要通過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來實現,而聽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對聽力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聽力教學應注意階段性、加強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重視聽力策略的訓練及充分利用現代化電教設備和學習條件。
聽力教學;聽力理解;方法
在日常交際中,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Krashen(1985)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方法是理解信息,或接收可理解輸入。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應認真研究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努力提高聽力教學的效果,使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就聽力理解可以總結了以下五點:①辯論單詞并記住與該單詞相聯系的意義。②理解每一個單詞是如何與語境發(fā)生相互作用并為鄰近單詞的意義創(chuàng)造語境;理解一個句子中的哪些詞語構成主語,哪些構成謂語,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稱的人或物。③既要理解每一個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的意義,也要理解該句子在整個語篇的宏觀中的意義。④對語篇的理解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語篇的局部語境所提供的知識和背景知識來理解語篇內容,二是對語篇中所暗含的人際、空間、時間、因果和意圖關系作出推理。⑤對于較長的語篇來說,應至少記住其大意,對于較短的語篇來說,應至少記住其大意,對于較短的語篇來說,應記住盡可能多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與說話者的當前意圖相關的內容。
認知推理是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如何訓練學習者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運用各種認知策略進行自發(fā)的、能動的認知推理是聽力教學中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a. The king died.
b. The queen died of grief.
對這一語篇,聽話者需要作出如下推理才能獲得連貫的理解:國王和皇后很可能是夫妻關系,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時代,皇后死于國王之后,皇后是在國王死后不久去世的,皇后之死是由國王之死使她傷心過度所致,等等。這些推理是語篇理解所不可缺少的,但推理是在瞬間之內完成的。也就是說,聽話者所作出的推更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是整個理解過程的一部分。這種推理并不是賃空進行的,聽話者在聽到某一話語后,馬上就會在大腦中激活一系列與話語相關的經驗知識或背景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認知推理來理解話語的意義。
概括起來,聽力理解的過程有三個主要特點:①聽力理解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話者并不是消極地或被動地運用聽覺來接收信息,而是通過調動大腦中的已有知識進行能動的認知推理,來理解說話者所傳達的信息和意圖。因此,聽力理解是聽話者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交際的過程。②聽力理解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意義并不是現成地存在于語言材料之中的,不同的聽話者對于同一個單詞或句子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說話者為了語言表達的經濟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任何細節(jié)都表達出來。因此,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話者需要根據語言材料所提供的線索以及自己的社會經歷和背景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意義。③聽力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作為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聽力理解涉及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從某種意義上講,聽力理解是交際雙方在相互作用中磋商意義的過程。
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聽力材料的特征、說話者特征、任務特征、學習者特征和過程特征。聽力材料的特征指的是語速、詞匯與句法以及學習者對材料所涉及的內容的熟悉度等因素。因此,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應根據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語速和難度適中的材料,并適當增加背景知識的介紹,以便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材料的內容。說話者特征主要指性別因素對聽力理解的影響,如中等和高級程度的學生回憶非專家家男性說話者的發(fā)言要比非專家女性說話者的發(fā)言更容易,等等。任務特征指的是聽力理解的目的和聽力學習所涉及的問題類型,如讓學習者回答多項選擇題、進行概括推理或尋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學習者因素包括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記憶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識等。由于人是認知的主體,聽力理解與學習者各方面的相關知識水平和主觀因素息息相關。過程特征主要指聽力理解的心理過程,如學習者采用的是“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還是互動模式。
3.1 注意聽力教學的階段性
教師在進行英語聽力教學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一個學習英語的學生在聽力理解方面大致要經歷五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學生聽到一串聲音,對內容毫無理解。在這一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聽、常聽,從而使學生對英語語音、語調產生一種語感,這種語感不僅對學生的發(fā)言有利,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因此逐漸習慣英語的正常語流。在第二個階段,學生可以在一串聲音中辨別出一些孤立的、內容相關聯的單詞。在這個階段,學生最大的收獲可能是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聽力習慣,例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生詞教師要注意讓學生不要要產生緊張和煩躁情緒,而是讓學生發(fā)展抓大意、從上下文猜內容的能力。在第三個階段,學生可以在語流中辨別出短語或句型,并通過短語的句型對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談話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在這一階段,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句子或短文內容的能力。在第四個階段,學生能在語流中辯認出分句或句子,并知其含義,對所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困難往往是與某些題材有關的詞匯不足,教師應使學生大量接觸與這些題材有關的詞匯不足,教師應使學生大量接觸與這些題材有關的錄音,并反復多次地聽圍繞某一題材的不同錄音材料,使學生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中猜出生詞的意思,逐漸擴大詞匯量。在第五個階段,學生能連貫聽懂所談的內容。當然,即使學生的聽力已達到第五階段,隨著題材、內容的變化,學生還往往會回到第三、第四階段。要使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做第五階段的聽者則需要幫助他們不斷吸收新詞和知識。
3.2 加強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聽力理解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初學者說,最重要的一種聽力技能是辯音。教師可先采取讓學生聽單音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可以將語言單位逐步上升到句子或篇章。在聽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語流產生感性認識。
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聽力技能。學生在獲得基本的辯音能力的同時就應開始對聽到的意思進行選擇、分析,從而抓住主要內容。聽懂一個語篇并不意味著要聽懂每個單詞或句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冗余信息、選擇主要信息的能力,并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聽力材料的大意。在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地將精聽和泛聽結合起來,并各有側重。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大意,并要求學生用三言兩語來概括或總結要點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讓學生精聽,以便讓學生了解有關的細節(jié)。
預測能力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聽力技能。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往往可以通過語境對說話者將說出的話及其含義作出預測。預測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多個方面。在開始聽力訓練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問題或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并使學生對每一次聽力訓練的目的和要求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聽力訓練活動中去。教師也可以語音語調上訓練學生的預測能力。口語的語音語調是說話者表達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聽話者有時可以通過說話者的語音語調來預測下句話的含義。如果一個句子明顯地通過語調表示出懷疑,那么下一句就可能以“不過,但是”開頭,表示出某種保留。例如:Of course,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But sometimes…)除此之外,教師黨政軍民學可以引導學生從句法not only時就可以預料but also的出現。類似的情況很多,如neither…nor, the former…the latter,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等等。
猜詞悟義的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聽力技能。上文已經提到,聽力理解并非意味著聽懂每一個單詞,但有些詞匯對聽力理解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并且生的出現有時劊高中生以學生的情緒。聽不懂個別詞語是正?,F象,但學生有時完全可以根據聽力材料所涉及的話題、語篇上下文、句法結構、詞義關系、背景知識等因素對生詞的意義作出適當的猜測。
3.3 重視聽力策略的訓練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對學習者的聽力策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方面的研究也層出不窮。聽力策略是語言學習策略的三類部分,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類。認知策略是指通過考慮如何儲存和檢索信息以解決問題,如捕捉關鍵詞、捕捉非言語提示、推理、做筆記等。元認知策略包括對理解的計劃、監(jiān)控和評估,如選擇性注意,即事先確定在聽時應注意聽其自然力材料的哪一方面。社交/情感策略包括請求對方澄清問題、自言自語以減輕壓力或焦慮等。
3.4 注意將聽力教學與其他技能教學相結合
聽、說、讀、寫是人類進行正常的語言交際所必備的基本技能。無論從語言進化的角度還是從語言交際的現實來看,聽力理解在人類語言交際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語言習得角度看,人類對語言或語言成分的聽辯是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而且聽力理解能力對其它語言技能的獲得和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其它技能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并以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促進其它各項技能的提高。這樣做的原因在于,在日常語言交際中,聽、說、讀、寫活動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人們有時需要將聽到的信息以口語或書面語的形式傳遞給他人,有時邊聽邊做記錄,有時為了更好地聽懂某些信息,需要閱讀文獻資料或背景信息。在聽前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討論、讓學生閱讀與聽力內容相關的材料、預測聽力材料的內容、進行詞匯語法練習等活動,引導學生注意力并激活學生的圖式知識面。在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記錄,鍛煉學生做筆記的能力,這一點在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中已被廣泛采用。聽的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詞匯語法練習,或運用角色扮演、寫作等活動加強學生對聽力內容理解。
3.5 充分利用現代化電教設備和學習條件
目前許多學校都有比較先進的多媒體教室或語言實驗室。應該充分利用其中的設施,如放像機、VCD或DVD,放些電影、電視片和專門為聽力課或視聽課編制的教學片。在聽力教學中使用視聽材料可使聲音和圖像相結合、視覺和聽覺相結合、語言和情景相結合,對視覺型、聽覺型、感受型等各類學習認真?zhèn)湔n。對材料中的語言與文化難點應設計預熱練習幫助趣味性的視聽練習或任務。除了應采用一些常用的聽力任務或練習外,還應注意使用僅適合于視聽材料的練習形式。例如,默看(silent viewing),即只放像而不放音。學生看完有關片段后對片中人物所說的話進行猜測。然后同時放音像讓學生檢查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再如,畫面(鏡頭)定格(freeze frame),即將片中的某個畫面予以定格,要學生預測畫面中人物要說的話。教師應給予學生一些課外聽力任務,如要學生看某個錄像片并寫出其大意或聽完一段錄音并完成一份表格等。還應該鼓勵學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收音機和收放機,以便能經常收聽VOA、BBC等外國廣播電臺或聽高質量的原版錄音帶。
英語聽力理解的提高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被動接受語音信息的過程,而是平時積累知識的過程。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做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而不是單獨強調聽到了什么;應注重其它技能與聽力能力的同步提高,同時指導學生使用聽力策略,以期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1] 文秋芳. 英語學習策略論[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楊連瑞,張德祿. 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篤勤. 英語教學策略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G42
A
1008-7427(2011)07-0132-02
2011-04-15
作者系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榆林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