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火燒連營說“猇亭”
——三國古戰(zhàn)場考察之一

2011-08-15 00:48:40王前程
關鍵詞:宜都夷陵三國志

王前程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火燒連營說“猇亭”
——三國古戰(zhàn)場考察之一

王前程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火攻猇亭是吳蜀夷陵之戰(zhàn)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zhàn)役。劉備主力一直在江南夷道連營,故此“猇亭”不可能在長江之北,應在長江之南的清江流域,大體位于今湖北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zhèn)下溪口村至宜都市石門村一帶。夷陵之戰(zhàn)前并不見“猇亭”之稱,它可能是劉備對于一處郵亭的臨時更名。今之“江北猇亭”是小說《三國演義》流行之后的產(chǎn)物。

夷陵之戰(zhàn); 猇亭; 下溪口; 劉備更名

三國初期,蜀漢與東吳在巴楚門戶——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區(qū))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拼殺,史稱“夷陵之戰(zhàn)”。而火攻猇亭則是此戰(zhàn)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zhàn)役,故而許多學者又將“夷陵之戰(zhàn)”稱作“猇亭之戰(zhàn)”。可是,“猇亭”究竟在何處?《三國志》等史書并未指明其具體方位,而今人則多認為長江北岸的虎牙山附近(今宜昌市猇亭區(qū),暫不妨稱作“江北猇亭”)就是當年吳蜀激戰(zhàn)之地。但筆者以為這多半是小說《三國演義》帶來的混亂,歷史上“火燒連營”的猇亭大戰(zhàn)不大可能發(fā)生于“江北猇亭”。

一、蜀軍占領長江峽口地帶,但水路非其主攻方向

劉備發(fā)動伐吳之戰(zhàn),目的是要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而奪取荊州則必須首先攻占夷陵地區(qū)。從夷陵進攻荊州中心江陵有三條線路:一是長江水路,二是江北夷陵道,三是江南夷道。

長江流經(jīng)三峽地區(qū),水急浪大,流速可高達每秒7米,如蜀軍選擇水路進攻,則具有吳國所深為憂懼的“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1]的天然優(yōu)勢。但是,東吳擅長水戰(zhàn),水軍戰(zhàn)斗力極為強悍,且江防十分嚴密,往往使用鐵索、銅柱、鐵鉤和箭樓進行聯(lián)防,堵截江上船只,蜀軍不做充分準備是很難取勝的?!稌x書·王濬傳》載: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益州刺史,開始秘密訓練水卒,制作運載兩千余兵士的“大船連舫”;至太康元年(280年),王濬樓船下益州,火燒千尋鐵索,一舉奪取宜都郡,進而滅亡了吳國。這一戰(zhàn)前后準備了近八年之久。而劉備發(fā)動伐吳之戰(zhàn),準備僅一年半,其對手又遠比王濬所面臨的對手精明得多。所以,基于蜀漢水軍戰(zhàn)斗力的有限,劉備并未選擇從水路上大舉進攻東吳的方案。

但蜀軍確實有過順江而下的軍事行動?!度龂尽は戎鱾鳌?“(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闭f明蜀漢吳班、陳式利用順流臨下等優(yōu)勢成功地奪取了夷陵城,并在長江兩岸駐營。據(jù)文獻記述,隋唐以前的夷陵城大體位于今宜昌市西陵區(qū)西北地段即葛洲壩至下牢溪一帶。從西陵峽口南津關至故城洲南端的長江為南北走向,長約18里,兩岸多支流溪谷,水流出峽口逐漸變緩,地勢也相對平坦,便于駐船扎營。即是說,吳班所部除奪取了夷陵城外,還占領了這一段呈南北走向的18里長江及江濱區(qū)域,故有“夾江東西岸”之說。自此以下的長江應為東吳水軍控制,從西壩沿江而下約45里處就是著名的西塞,東北岸為虎牙山,西南岸為荊門山,緊鎖大江,兩岸山頭建有城堡、箭樓,江上可置鐵索,為歷代兵家江防要塞,夷陵之戰(zhàn)時無疑是東吳水軍重點布防之地。顯然,從大江上徹底打破吳軍防線是劉備不敢奢望的。而蜀漢水軍拼死攻占夷陵城及其江濱地帶的戰(zhàn)略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控制長江峽口,防止吳軍溯江西進;二是作出從水路進攻的態(tài)勢,吸引東吳注意力,為蜀漢步軍的行動作掩護。

由于《三國志》記述了吳班、陳式“夾江東西岸”的軍事行動,導致后人誤以為劉備大軍是沿著長江兩岸連營七百里向東吳攻擊前進的。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之作者完全不熟悉夷陵地形地貌,敘述劉備大軍多次“過江”,仿佛長江如小溪,涉水即過。而《三國演義》在《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繼續(xù)“紙上談兵”,描寫蜀軍“移營夾江”,“夾江分投結(jié)營”,劉備一會兒到江南,一會兒到江北,天塹變通途,略無阻礙。以致今天包括一些學者在內(nèi)的許多人仍以為劉備是沿江兩岸樹柵連營、在“江北猇亭”一帶與東吳軍隊對峙而最后被陸遜“火燒連營”的。其實,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宜昌江濱地貌和交通發(fā)展史,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描述不過是文學想象中的“火燒連營”。

上文已述,蜀軍“夾江東西岸”駐營,僅僅是從峽口至李家河一段約20里的江濱地帶。而從李家河至宜都市紅花套鎮(zhèn)一帶約60余里長的江段,兩岸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清乾隆進士吳省欽作《十二碚》曰:“十二峰未來,十二碚直上。累累土饅頭,墳起百余丈。峭立江一涯,虎牙互雄長?!t花套溶溶,青草渡茫茫。苦無路可乘,鑿險役千掌。劃石趾可乘,穴石縋可襁。”[2]兩百多年前的清中葉,這一帶長江兩岸尚且僅有“劃石趾可乘”的險峻山道,一千七八百年前的劉備大軍豈能隨處安營扎寨和飛馬奔馳?今天這一段長江上修建了夷陵大橋和宜昌長江大橋,北岸沿江修建了318國道經(jīng)夷陵大橋通向南岸,南岸從宜都城區(qū)至荊門山修建了寬闊的柏油路,宜昌長江大橋橫跨虎牙、荊門二山,將漢宜高速公路(武漢至宜昌)和宜萬高速公路(宜昌至重慶萬州)連成一體,但這些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新貌。以四通八達的現(xiàn)代交通網(wǎng)絡看,大軍對峙于“江北猇亭”一帶甚至長江兩岸確實成為可能。然而,吳蜀猇亭之戰(zhàn)是發(fā)生在近一千八百年前,以今天的地貌和文學作品的描寫去揣測三國戰(zhàn)事,豈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

二、“江北猇亭”無戰(zhàn)事,劉備主力在江南清江流域

劉備大軍既未選擇水路進攻,也不可能選擇沿江兩岸進攻,那么他是否從江北“夷陵道”進軍而迂回至“江北猇亭”一帶呢?《三國志·先主傳》:“鎮(zhèn)北將軍黃權(quán)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薄度龂尽S權(quán)傳》:“(劉備)以權(quán)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笨梢?,江北夷陵道上確有蜀漢“江北諸軍”?!敖敝T軍”從何而來?究竟有多少人?《三國志·文帝紀》之“裴注”引孫權(quán)上書云:“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闭f明吳班、陳式攻占長江峽口地帶的前鋒水軍及黃權(quán)所率后續(xù)步軍大約有四萬人,黃權(quán)為其主帥。由于夷陵城及峽口江濱地帶需要相當?shù)谋︸v防,加上攻占峽口、夷陵城時無法避免的損耗,黃權(quán)部署在“夷陵道”上的步軍應在三萬人以下。其戰(zhàn)略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牽制吳軍以配合劉備主力行動;二是“防魏師”,嚴防魏軍從側(cè)后夾擊而重蹈關羽之覆轍。而秦漢時期的“夷陵道”是夷陵城通往當陽、江陵的官道,其大體線路是從今宜昌市西陵區(qū)夜明珠、石板鋪一帶至夷陵區(qū)峰寶山、龍泉鎮(zhèn)一帶再至當陽而前往江陵的①。這條“夷陵道”位于虎牙山之北五六十里開外,無論蜀軍是防守還是進攻,都不大可能在虎牙山附近的“江北猇亭”與吳軍對峙?;⒀郎绞菛|吳水軍要塞,主要防止蜀漢從水路進攻。所以,堵截蜀軍從夷陵道進攻的吳軍也不會部署在虎牙山附近,只能部署于當陽一帶。

正是由于黃權(quán)所部主要擔任防守任務,因而當陸遜舉行大反攻、東吳水軍迅速奪回夷陵城切斷峽口之后,駐防夷陵道的黃權(quán)步軍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北降曹魏。《三國志·文帝紀》曰:“八月,蜀大將黃權(quán)率眾降?!睆摹芭嶙ⅰ敝锌芍?,黃權(quán)率領史郃等三百一十八名將佐投降,魏國“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余人”,說明黃權(quán)步軍是未經(jīng)激烈戰(zhàn)斗保存完整建制而降魏的。毫無疑問,夷陵之戰(zhàn)中整個江北基本無戰(zhàn)事。

我們再看看劉備主力的行蹤?!度龂尽は戎鱾鳌?“(章武二年)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薄度龂尽S權(quán)傳》:“(劉備)以權(quán)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薄度龂尽ぶ烊粋鳌?“黃武元年,劉備舉兵攻宜都?!彼抉R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九:“(劉備)以權(quán)為鎮(zhèn)北將軍,使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于夷道猇亭?!保?]顯而易見,劉備選擇了江南夷道作為主攻方向,其第一步戰(zhàn)略目標就是聯(lián)合五溪蠻夷兵攻占江南重鎮(zhèn)宜都城,部署在夷陵峽口及夷陵道上的蜀軍只不過是為了分散東吳的兵力和保障其側(cè)后安全而已。

劉備“于夷道猇亭駐營”,顯然這個“猇亭”位于“夷道”之上。兩漢三國時期的“夷道”會不會位于江北呢?古人行政區(qū)的劃分往往以大山大河為界,這樣便于控制與管理?!稘h書·地理志》曰:“夷道:莽曰‘江南’?!贬B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四《江水》云:“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莽更名‘江南’,……劉備改曰‘宜都’?!保?]可見,“夷道”與夷水(蜀人稱“清江”)有關,秦漢王朝為了開發(fā)大西南,特地沿著夷水之濱及周邊地帶修建了一條驛道,并設立了夷道縣。夷水在長江之南,夷道縣自然在江南,故而王莽直接更名為“江南縣”,至劉備時又更名為“宜都郡”(仍保留“夷道縣”)。劉備既然“舉兵攻宜都”,“自江南緣山截嶺”,因而其駐營的“夷道猇亭”不可能位于江北。

劉備“自秭歸率諸軍進軍”,又是從那條路線走到夷道猇亭呢?《漢書·地理志》曰:“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鹽官?!睗h之“巫”,即今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建始縣、巴東縣一帶,屬于夷水流域,自古出產(chǎn)食鹽。鹽業(yè)是古代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故兩漢在夷水流域特設“鹽官”,負責食鹽的生產(chǎn)和運輸。所以,“夷道”既是驛道,也是鹽道。在夷水流域里,無疑還有許多條鹽道,劉備“緣山截嶺”所走的江南山道應是一條“古鹽道”。常璩《華陽國志》卷一《巴志》云:“巴東郡:……先主征吳,于夷道還,薨斯郡。”[5]是說劉備伐吳失敗后走夷道退回巴東郡而不是溯長江而上的。任昭坤先生亦曾推測劉備之敗退路線說:“劉備大敗之時是在江南,是從江南引退至秭歸南,再北渡到秭歸的?!保?]劉備的撤退路線應該就是他的進軍路線:從秭歸南渡長江,沿東南方向進軍至宜都,即從今秭歸縣歸州鎮(zhèn)(古秭歸縣治)南渡長江至秭歸縣郭家壩鎮(zhèn)一帶,再大體沿255省道向南經(jīng)秭歸縣楊林鎮(zhèn)至長陽縣堡鎮(zhèn),再向東南經(jīng)長陽縣賀家坪、楊溪、鴨子口、都鎮(zhèn)灣、曉溪、居溪等地至長陽磨市鎮(zhèn),再向東進軍宜都城;也有可能從秭歸郭家壩行至楊林鎮(zhèn),再向東南經(jīng)長陽縣七里坪、白沙驛、木橋溪、高家堰、青巖、津洋口、龍舟坪等地至磨市鎮(zhèn)再東進宜都。這兩條線路是兩漢時期夷水流域的著名鹽道之一。根據(jù)史籍記述吳蜀對峙的緊張情況看,“猇亭”應位于夷水流域的東端,距離宜都城不太遠。

三、“猇亭”之具體方位考察

火燒連營的“猇亭”究竟在何處?史籍有名無記,考古也未發(fā)現(xiàn)任何蛛絲馬跡。但依舊可以從史料中找到一些線索。清初大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湖廣四》之“宜都縣”條中說:“猇亭:在縣西。其地險隘,古戍守處也。蜀漢章武二年先主伐吳,帥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于夷道猇亭?!保?]顧祖禹的時代距離夷陵之戰(zhàn)有一千四百多年,他不可能知道“猇亭”的具體位置。但他推測猇亭“在縣西”(而不是宜都之北的江北岸),應該是有歷史依據(jù)的。

魏晉史籍為我們提供了“猇亭”方位的線索?!度龂尽り戇d傳》:“初,孫桓別討備前鋒于夷道,為備所圍,求救于遜。遜曰:‘未可?!T將曰:‘孫安東公族,現(xiàn)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自劉備設立宜都郡后,夷道城和宜都城逐漸分離,宜都城建于清江與長江交匯處,夷道城建于宜都城西部的夷道上。吳將孫桓(字安東)據(jù)以阻擋蜀軍前進的夷道之城,可能就是漢末夷道縣的縣治,也有可能是夷道縣的護城(兩漢夷道縣經(jīng)常發(fā)生蠻夷叛亂,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會在縣城前方險要去處建造防衛(wèi)的軍事城堡)。據(jù)明代弘治版《夷陵州志》卷之五《宜都》載:宜都源自“夷道”,夷道“古稱巖邑”,位于夷水右岸(南岸)層巖之上。正因為夷道城及其護城建造在清江岸邊層巖上,易守難攻,有效地阻礙了蜀軍的進攻,所以陸遜力排眾議不急于援救孫桓。既然蜀漢前鋒攻到了夷道城一帶,那么,劉備大軍與陸遜主力對峙的“猇亭”應離此處不遠。

《三國志·吳主傳》之“裴注”收錄了一篇曹丕的詔書:“《魏書》載詔答曰:‘老虜邊窟,越險深入,曠日持久,內(nèi)迫疲蔽,外困智力,故現(xiàn)身于雞頭,分兵擬西陵,其計不過謂可轉(zhuǎn)足前跡以搖動江東。根未著地,摧折其枝,雖未刳備五臟,使身首分離,其所降誅,亦足以使虜部眾兇懼……’”夷陵之戰(zhàn)結(jié)束后,孫權(quán)將大敗劉備的輝煌戰(zhàn)果呈報給曹丕,這封詔書是曹丕寫給孫權(quán)的表彰書。此詔書提供的信息極為重要卻不大為學者們注意:“現(xiàn)身于雞頭,分兵擬西陵”,是說劉備分兵佯攻夷陵,而主力卻殺向“雞頭”?!半u頭”,即雞頭山,位于宜都城西十五里處的清江南岸。雞頭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丘陵,向東越過雞頭山就是平坦的宜都平原。毫無疑問,雞頭山便是宜都西邊最后的屏障,劉備只要攻破這個屏障,就可以直下宜都城。曹丕詔書所言劉備大軍“現(xiàn)身”之地與《陸遜傳》對蜀軍前鋒圍困夷道城的記述十分吻合。

劉備“舉兵攻宜都”,陸遜沒有理由不坐鎮(zhèn)宜都進行防守。宜都又稱“陸城”,與陸遜抗擊劉備大軍有關。而要守住宜都城,就必須在雞頭山以西地帶依山據(jù)水布防才能阻擋劉備的進攻?;谌龂墨I資料的記述,我們專門對宜都市西部區(qū)域作了兩次實地考察,有兩點值得關注:

第一,這一帶地形完全符合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場條件。宜都城位于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南岸,背靠宜都城向西望,其右側(cè)(北邊)清江自西北向東匯入長江,其左側(cè)(南邊)漢洋河自西南向東北匯入清江尾端,形成了一個橫臥的漏斗地形,宜都城基本處在這個漏斗地形的尖端。右側(cè)清江北岸由荊門山脈和長江及其濱江水洲形成天然屏障,左側(cè)漢洋河盤山繞嶺,其東南岸亦多為高山。而在這個東西長約60余里、南北寬約20余里的漏斗地形之中,則大多是海拔百米上下的低矮山丘,高則在兩百米上下,山與山相連,林木茂密,多谷地、溪流、池塘,既可擇險而守,又適宜駐營扎寨,具備典型的吳蜀大軍對峙的戰(zhàn)場特征及陸遜實施“火燒連營”的基本條件。

第二,這一帶許多地名傳說同吳蜀大戰(zhàn)息息相關。《三國志·陸遜傳》:“(陸遜)以火攻拔之,……破其四十余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shù)?!睋?jù)此可知陸遜火攻破營之后,劉備退守馬鞍山,尚有數(shù)萬人馬的實力,企圖居高憑險以扭轉(zhuǎn)不利戰(zhàn)局。說明馬鞍山距離猇亭不遠,從猇亭退到馬鞍山所需時間不長,否則劉備不可能保存數(shù)萬人馬“升馬鞍山”。今長陽縣磨市鎮(zhèn)與宜都市五眼泉鄉(xiāng)交界,這一帶許多地名與夷陵大戰(zhàn)有關。馬鞍山位于磨市鎮(zhèn)西部崇山峻嶺的邊緣,其主峰海拔約800米,站在馬鞍山上向東望,便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帶,可以清楚地瞭望遠處的宜都城及城北之長江。馬鞍山東側(cè)有兩座山梁從高向低延伸至山腳下,形成了三個長約10里的小沖(谷地),這三個小沖從北到南分別大兵營、小兵營和駐馬溪,相傳當年劉備步軍、馬軍在此駐扎過。從大、小兵營尾端向東走約5里路便至“救師口”(今磨市鎮(zhèn)所在地),相傳馬良為了解救被困馬鞍山上的劉備而率蠻夷兵趕到此處,吸引了不少吳兵圍攻,最終戰(zhàn)死。從救師口向東走約8里路再向北拐過一座山頭,便是一條自東向西長約8里的小沖叫“軍營沖”,相傳亦為蜀軍駐營處,軍營沖之西端高地叫“鐵門檻”,至今磨市百姓口中還流行著一句東吳諺語:“打進軍營沖,難過鐵門檻”。從軍營沖向東行約8里路便至舊磨市鎮(zhèn)(1998年淹沒于水庫中,磨市鎮(zhèn)遷至西15里的救師口),舊磨市鎮(zhèn)位于清江南岸。從舊磨市鎮(zhèn)向東行4里處有座山叫“落陣嶺”,方圓約8里,最高處約190米,相傳為吳蜀大軍屯兵和激戰(zhàn)之地。再向東走便進入了宜都五眼泉鄉(xiāng)的石門、雞頭山等地。在東西長約40里、南北寬約10里的區(qū)域內(nèi)竟有如此密集的三國地名傳說,實屬罕見。

那么,“猇亭”的具體方位何在?顧名思義,“猇亭”是一處與“虎”有關聯(lián)的郵亭。南朝顧野王《玉篇·犬部》:“猇,虎欲嚙人聲也?!惫糯乃饔蚨嗌蕉嗷?,巴人(蠻夷)部落多以虎為圖騰?!端?jīng)注》卷三十七《夷水》曰:“夷水又東經(jīng)虎灘,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灘也。……丹水又東北流,兩岸石上有虎跡甚多,或深或淺,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4]說明古夷水及其支流兩岸巖石上有許多人工雕琢或天然形成的老虎圖像,“猇亭”之稱當與這一帶巖石上多“虎像”有關。古代建“郵亭”主要有兩大用途:一是驛站,傳送物資、信件的中轉(zhuǎn)站,且為行人提供停留食宿處所;二是瞭望遠處、監(jiān)視敵情的哨所。清江自北向南流至舊磨市鎮(zhèn),再由此處折向東南4里流經(jīng)落陣嶺,由落陣嶺向東3里流經(jīng)磨市鎮(zhèn)下溪口村,再向北6里拐過一座山角又向南8里至五眼泉鄉(xiāng)石門村。舊磨市、下溪口、石門均位于清江南岸,依山面水,1998年清江下游高壩洲水庫建成后皆淹沒于水庫中。根據(jù)明清時期的宜都縣志和長陽縣志記載:下溪口是古代夷道上通往宜都的最后一所驛站,離宜都城只有30里。而下溪口之東北橫亙著一座南北走向的山梁,當?shù)匕傩辗Q為“大山梁”,翻過大山梁的低凹處約5里路程就可至石門(繞水路需行約14里),石門之東約8里便是雞頭山?!按笊搅骸钡纳降勒枪湃顺龃ㄗ咭牡狼巴硕嫉年懧繁亟?jīng)之地,不失為軍事險隘處,而“大山梁”南側(cè)一里開外的地方有座百余米高的丘山,可以俯瞰下溪口驛站,山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大巖石,當?shù)匕傩辗Q作“白虎包”。這是否“猇亭”之別稱,山上當年是否建有瞭望亭,均不得而知。但這一帶依山帶水,巖石聳峙,西連落陣嶺,東傍大山梁,方圓不下30里,是古代排兵布陣的絕佳之地。因而,這一帶最有可能就是夷陵之戰(zhàn)中吳蜀大軍對峙及陸遜火燒連營的“猇亭”。

四、古戰(zhàn)場“猇亭”失去蹤跡的原因

我們說“猇亭”位于今長陽縣磨市鎮(zhèn)下溪口村的白虎包一帶,主要是綜合史料提供的線索和軍事學常識以及地形特征等因素所作出的合理推測。但當年此地是否稱“猇亭”?是否刻有“猇亭”二字的石碑?其石碑確切位置在何處?等等,均無從考證。造成“猇亭”這種有名無址的原因何在呢?我以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夷陵之戰(zhàn)前并無“猇亭”之稱,很可能是劉備臨時的更名。

陳壽的《三國志》包括《魏書》、《蜀書》、《吳書》三個部分,《吳書》和《魏書》主要來自吳國和魏國史官的記錄,無疑保留了一些吳人和魏人記錄夷陵之戰(zhàn)的第一手材料?!秴菚范嗵峒啊耙硕肌?、“夷陵”,也提過“夷道”、“涿鄉(xiāng)”、“夔道”等地名,卻從未提及“猇亭”。《魏書》更不用說。但魏人蘇林在給《漢書·地理志》中“猇:侯國”一句作注釋時說:“音爻。今東朝陽有猇亭?!薄皷|朝陽”是東漢三國時期濟南郡管轄的一個縣,位于泰山南麓。蘇林是曹丕時期的博士,博聞廣見,曹丕死后他還活了許多年,其注釋《漢書》的時間應在吳蜀夷陵之戰(zhàn)后,而他只提及山東的“猇亭”卻不提夷陵之戰(zhàn)中的“猇亭”,說明魏國人對夷道上的“猇亭”十分陌生,他們甚至根本就未曾聽說過陸遜火燒連營的地方叫“猇亭”。

事實上,夷陵之戰(zhàn)的“猇亭”首次出現(xiàn)于《三國志》之《蜀書》,其中《先主傳》提及3次,《馬忠傳》和《鄧張宗楊傳》各提及1次。蜀漢未設史官,故而沒有現(xiàn)成的史書,《蜀書》是陳壽收集蜀漢官方留下的歷史檔案資料加以整理而成,完成于西晉前期。蜀漢滅亡時陳壽三十一歲,夷陵之戰(zhàn)結(jié)束十年后陳壽才出生,他對夷陵之戰(zhàn)的記述只能根據(jù)蜀漢官方留下的零碎材料加以整理,戰(zhàn)場地名“猇亭”也只能是劉備身邊的書記官留下的原始記錄。元初胡三省注釋《資治通鑒》卷六十九中“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后,僅得入白帝城”幾句時說:“漢主初連兵入夷陵界,沿路置驛,以達于白帝?!保?]由此可見,“猇亭”很有可能是劉備在前線所設置的一處驛站郵亭,也有可能是劉備對一處郵亭的更名。而更名“猇亭”則跟劉備的思想心態(tài)有關,劉備很迷信,喜歡更改地名以圖吉利。比如,赤壁之戰(zhàn)后他駐扎孱陵縣,時任漢朝左將軍之職,人們多稱他“左公”,他便將孱陵改為“公安”以圖平安;他見夷道縣為戰(zhàn)略要沖,便改為“宜都郡”,取“宜居”、“昌大”、“適宜建都”等含義;他占據(jù)益州后,將巴東郡改為“固陵郡”,取堅固、穩(wěn)定之義(“固陵郡”本劉璋所改郡名,后改為巴東郡,劉備以為“固陵”吉利而恢復舊名);夷陵之戰(zhàn)慘敗后,他倉皇逃到易守難攻的魚復縣,為求得長久安寧,便將魚復縣改為“永安縣”,其住處亦稱“永安宮”?;蛟S劉備在夷道前線視察軍營時,見白虎包山上建有瞭望亭,而四周巖石上多有“虎像”、“虎跡”,不免心血來潮將此處改為“猇亭”,取“猛虎下山”、“虎虎生風”等含義以壯軍威(劉備早年闖蕩青州、徐州一帶,足跡到過山東猇亭,也很可能因山東猇亭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但因夷陵之戰(zhàn)異常慘烈,蜀漢人馬、輜重包括文件資料丟失殆盡:“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志·陸遜傳》)加上劉備不久病逝于永安宮,戰(zhàn)爭又以蜀漢極不光彩的結(jié)局告終,因而劉備更名“猇亭”以壯軍威一事不大被人們談論。同時,“猇亭”僅僅是一個小郵亭的臨時更名,且兩三個月之后就被東吳占領,因而短命的“猇亭”只存留于蜀漢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中,影響十分有限,并不像劉備改“公安”、“宜都”、“固陵”、“永安”這類大的行政區(qū)域名那樣聞名遐邇,這恐怕就是吳國、魏國的史書只記“公安”、“宜都”等郡縣名卻未記“猇亭”的根本原因。

其二,“猇亭”地處偏僻,通常不會引起文人學者的關注。

今天各級政府往往會在著名戰(zhàn)場旁建造一座紀念碑或烈士陵園以示表彰英雄業(yè)績。然而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十分有限,交通不發(fā)達,出行不方便,因而對于偏僻之古戰(zhàn)場官府通常不會樹碑紀念,即使樹碑了也很少有人能夠前來瞻仰?!蔼V亭”地處夷水之濱,屬于偏僻冷清之地。盡管夷水流域的夷道是古代巴人通往荊楚的一條重要交通線,但巴楚之間的主要通道是長江航運。秦漢以后,隨著造船技術(shù)的提高和航運條件的不斷改善,長江交通的地位遠遠高于夷道,如果不是東吳水軍強悍,劉備是不會選擇偏僻險隘的夷道作為主攻方向的。六朝隋唐以后,長江交通進一步發(fā)展,所謂“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詩)正是長江航運發(fā)達的反映。長江交通的便利使得夷水夷道的重要性日益消減。夷陵之戰(zhàn)后吳國在交通便利的宜都城建造了“丞相臺”等臺榭以表彰陸遜拒蜀的巨大貢獻,而決不會把這些臺榭建在偏僻狹隘的猇亭,盡管陸遜是在猇亭前線指揮火燒連營的。所以,隨著時光的流逝,夷水之濱的古戰(zhàn)場“猇亭”便日益遠離人們的足跡和記憶。

正因為如此,歷代文人學者對于“猇亭”的關注度也始終不高。陳壽死于晉惠帝元康七年(297),《三國志》在他死后開始流傳,晚于陳壽大約七十年的常璩在《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中只記錄了一句“軍于夷道猇亭”,但未作任何詮釋;劉宋史學家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也只作了一句“猇,許交反”的注音,而未對“猇亭”作進一步的考辨。說明他們從《三國志》里知道有“猇亭”之名,但并不清楚也不在意其具體方位問題。東晉史學家袁山松在宜都做過太守,游歷過不少地方,寫過《宜都山水記》,他比陳壽晚了大約一百年,應讀過《三國志》,酈道元作《水經(jīng)注》描述宜都山水主要參考的就是《宜都山水記》,然而酈道元注釋“江水”和“夷水”時多次提到劉備卻根本不提“猇亭”,說明袁山松《宜都山水記》亦未記述“猇亭”。我們對《全唐詩》、《全宋詩》等大型文獻做過檢索,發(fā)現(xiàn)有大量作品描寫長江兩岸的名勝古跡,如白帝城、巫山廟、神女峰、屈原塔、八陣磧、昭君村、石鼻城、三游洞、楚塞樓、至喜亭、虎牙山、荊門山、陸城等等,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篇歌詠“猇亭”的作品(唯宋末元初人陳普《詠史·曹丕》詩提及一次“猇亭”)。北宋歐陽修在夷陵做過兩年縣令,蘇軾兄弟亦多次游歷夷陵山水,他們的詩文均未提及“猇亭”。說明至少在北宋以前“猇亭”地名僅僅出現(xiàn)于極少數(shù)史學著作中而不為一般文人作家所題詠與關注,更不為一般人所熟知。

又通過檢索《四庫全書》等文獻可知,北宋以后學者們逐漸開始關注“猇亭”。宋初真宗年間朝廷組織編修了一部大型史書《冊府元龜》,其中3次提及“猇亭”。由于《冊府元龜》是宋代最具影響力的史籍之一,故而后來文人學者屢屢提及“猇亭”,如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1次,南宋鄭樵《通志》4次、王質(zhì)《雪山集》1次、朱熹《資治通鑒綱目》2次、蕭?!独m(xù)后漢書》8次、郭允蹈《蜀鑒》6次,元代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7次、劉履《風雅集》1次,王幼學《通鑒綱目集覽》1次,等等。但無人對此地名作過任何考證。而“猇亭”的真正聞名是在小說《三國演義》流行之后,不僅“猇亭”頻頻出現(xiàn)于學者們的著述,而且“猇亭”屢見于詩人筆下,甚至百姓口中,如明代詩人彭穎《猇亭》詩云:“漠漠荒煙蔓草青,野人指點說猇亭。新磷無主多于昔,苦雨凄風不忍聽?!鼻宕娙送跏康潯兑硕伎h南中流大風》詩云:“南首猇亭路,茫茫白浪間。風生羊角戍,山盡虎牙關。”等等。然而,此時人們所談論的“猇亭”早已弄不清其東西南北了。

注 釋:

① 這一線路為清代官修騾馬大道,應是在古“夷陵道”的基礎上修建的。參見湖北省宜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宜昌縣志》之卷八《交通》,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頁。

[1]陳 壽.三國志·陸抗傳[M]//二十四史(簡體字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1004.

[2]吳省欽.十二碚[M]//楊 君,孟祥榮.猇亭詩粹.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88.

[3]司馬光.資治通鑒: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6:2200.

[4]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校正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795.

[5]常 璩.華陽國志[M]//四庫全書:4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1 -142.

[6]任昭坤.夷陵之戰(zhàn)的幾個問題[J].江漢論壇,1985(3):79.

[7]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3687.

K 928.6

A

1672-6219(2011)05-0001-06

2011-03-10

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一五”規(guī)劃資助課題([2010]186)。

王前程,男,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自兵]

猜你喜歡
宜都夷陵三國志
稱象
大話三國志
夷陵之戰(zhàn)(下)
夷陵之戰(zhàn)(上)
《三國志演義》的“知遇”之感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響水洞村的夢——湖北宜都“路民捆綁”織密交通致富幸福網(wǎng)
中國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條例》頒布一周年 宜都行資模式邁進2.0
宜都資產(chǎn)處置羊年首拍
新型工業(yè)化下宜都化工產(chǎn)業(yè)的轉(zhuǎn)型分析
對夷陵之戰(zhàn)劉備戰(zhàn)略決策之吾見
軍事歷史(1988年2期)1988-08-20 06:47:56
上饶县| 贡山| 寿宁县| 安龙县| 汶上县| 利辛县| 揭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河间市| 广宁县| 延川县| 保定市| 宿松县| 新乡市| 从化市| 织金县| 什邡市| 长宁区| 垫江县| 邢台市| 永昌县| 石嘴山市| 克拉玛依市| 尉犁县| 敦煌市| 蓬溪县| 闽侯县| 黑河市| 呼和浩特市| 沽源县| 宜宾县| 文安县| 龙南县| 无极县| 铜山县| 荔浦县| 广西| 离岛区| 北辰区| 双江|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