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見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北京 100091)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于被害人權利保障
高長見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北京 100091)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不應忽略被害人權利保障問題。被害人的合理定位應當是特殊的訴訟參與人,根據被害人的特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地位及加強被害人權利保障的需要,《刑事訴訟法》應考慮賦予被害人知情權、要求獲得司法機關保護權、執(zhí)行階段發(fā)表意見權和獲得國家救助的權利。應當明確國家救助制度的國家責任性質,在《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被害人有獲得國家補償?shù)臋嗬?,同時制度《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法》規(guī)定具體的原則、條件、程序問題。
被害人;知情權;國家救助;國家補償
2003年10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列入第十屆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guī)劃,但因有關部門意見分歧較大,修正草案未能如期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08年10月,刑事訴訟法修改再次列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的五年立法規(guī)劃,正式納入了立法進程。目前,修改的進程并不順利,因為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關涉到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權力配置,公安、司法機關都有自己的主張,一些主要問題難以達成共識?!皶r下,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實務部門對于其中的一些主要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導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工作暫時陷入了停頓?!保?]
毫無疑問,為了使中國的刑事司法與聯(lián)合國國際刑事司法準則相一致,符合相關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應當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以及完善訴訟構造、加強辯護權、確立非法證據排除、反對自證其罪等[2]。但是,在關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同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在中國也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從可行性和難易程度的角度考量,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不過多涉及各部門的權力分配,應當是公檢法各部門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問題①“刑事訴訟法修改涉及到權力的再分配,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實務部門往往各有自己想法……到2012年,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可能性比較大”,見陳光中:《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網址,http://www.dffy.com/faxuejieti/xs/200907/20090707145449.htm。。
加強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是各國刑事立法發(fā)展的趨勢,也是聯(lián)合國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和有關國際公約的要求。中國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把被害人的訴訟地位提升到了訴訟當事人的高度。從刑事訴訟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這種做法的科學性、合理性都存在疑問,而且在實踐中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也名不副實。被害人的合理定位應當是特殊的訴訟參與人,根據被害人的特殊訴訟人的地位,應當賦予被害人其他訴訟參與人所不享有的一些權利,以加強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被害人的特殊訴訟權利大體上可以分為程序啟動權與程序參與權兩大類。其中的程序參與權不僅包括參加訴訟的權利,還包括發(fā)表意見、要求獲得必要的保護、獲得國家補償?shù)葯嗬8鶕獾牧⒎ń涷炓约氨缓θ嗽谛淌略V訟中的特殊地位,賦予被害人廣泛的程序參與權應當是加強被害人權利保障的重點。中國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后,把被害人的訴訟地位規(guī)定為當事人顯然也是受到世界上加強被害人權利保障的潮流的影響。
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對刑事司法中被害人的權利保障的關注日益增強,形成了一個倡導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社會運動,即所謂的“被害人權利運動”②“被害人權利運動”的情況,可參見Frank Carrington&George Nicholson,The Victims' Movement: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11 PEPP.L.REV.1,1-5(1984)。,該運動試圖使被害人重新成為刑事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參與者,該思潮反映在立法上,就是西方各國相繼通過了一系列保障被害人權利的立法和法律修正案。進入21世紀,這種加強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的趨勢更加明顯[3]。例如,美國國會于2004年1月20日通過了《2004年所有人的正義法案》,根據該法案,被害人享有廣泛權利:為避免受到被指控者的進一步侵害而受到合理保護的權利;合理、準確、及時地被告知有關此項犯罪的任何公開的法庭程序的信息,包括任何假釋程序的信息及釋放被指控人或被指控人逃跑的信息的權利等。英國近年關于被害人程序參與權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刑事司法法》,《1994年刑事審判和公共秩序法》,《1995年刑事?lián)p害補償法》,內政部的《被害人章程》等。根據這些法律、規(guī)章的規(guī)定,被害人享有以下廣泛的權利:警察應告知被害人其有權得到援助、法律建議、從犯罪人和國家得到補償;被害人有權獲得關于警察偵查結果、是否提起公訴、何時與何地審理以及案件結果的信息;對不起訴決定向合格的機關要求復核的權利;得到適當保護的權利;免予新聞媒體報道的權利;出席法庭審判的權利;在法庭上以證人身份作證的權利;在有關釋放犯罪人的程序中,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等等。
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也是聯(lián)合國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和有關國際公約的要求。聯(lián)合國大會1985年11月29日第40/34號決議通過的《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規(guī)定了刑事被害人應當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1)取得公理和公平待遇的權利。(2)獲得賠償?shù)臋嗬?。犯罪人或應對其行為負責的第三方應視情況向受害人、他們的家屬或被撫養(yǎng)人做出公平的賠償。(3)取得補償?shù)臋嗬?,在加害人不能賠償?shù)那闆r下,設立國家補償機制。(4)獲得援助的權利,這里的援助既包括法律方面的援助,又包括物質、心理、醫(yī)療和社會的援助[4]。
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增加了很多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例如被害人的申請回避權,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申請補充鑒定與重新鑒定的權利。在審判階段,被害人經審判長許可,有向被告人發(fā)問的權利;對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筆錄、鑒定結論、勘驗檢查筆錄及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被害人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被害人有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的權利。在法庭調查以后,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等有對證據、案件情況發(fā)表意見、與被告人、辯護人互相辯論的權利等等。
目前的問題主要是刑事訴訟法賦予被害人的權利有明顯的缺失,與加強對被害人權利保障的要求相比,在權利類型和權利范圍上都存在不足,特別是幾項重要的被害人權利尚付闕如,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由于被害人在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等刑罰執(zhí)行階段沒有參與和發(fā)表意見的權利,造成被害人對犯罪人的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等持抵觸態(tài)度,長期上訪、纏訪。又比如,我國的刑事被害人沒有獲得國家補償?shù)臋嗬?,而近年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得不到有效執(zhí)行,很多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又無法從犯罪人得到賠償,造成被害人生活困難,引發(fā)新的矛盾。廣東省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供的數(shù)據顯示,該地區(qū)2003年至2006年533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被告人在判決生效后主動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為0,因得不到賠償而向法院申請對犯罪人強制執(zhí)行的案件有266件,約占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總案數(shù)49.9%;而真正有財產可供執(zhí)行的案件只有34件,只占總案數(shù)的6.3%;實際強制執(zhí)行到位的標的額平均只占到申請執(zhí)行標的額的2%。由于很多被害人及其親屬的境遇悲慘、生活困難,使得很多被害人長期上訪申訴,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據統(tǒng)計,2004年到2006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受理的不服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訴案件中,屬于被害人申訴的比例均在30%以上,2006年這個比例達到了 37.38%[5]。
盡管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被害人多項權利,但是該法規(guī)定的被害人權利類型和范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綜合分析,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應當考慮賦予被害人下列權利:要求公安司法機關提供保護的權利;知情權;執(zhí)行階段的參與權;被害人要求獲得救助的權利。由于被害人國家救助權問題較為復雜,將在下文專門進行討論。
中國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通常都被采取了強制措施,特別是中國刑事案件的逮捕率很高,犯罪嫌疑人一般處于受羈押的狀態(tài),被害人無安全之虞。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仍然存在被害人保護問題。例如,在司法實踐中,被害人堅持告發(fā)和控告,犯罪嫌疑人的家屬或共同犯罪的同案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和其家屬進行威脅和報復。刑事訴訟法有必要增加相關條款,規(guī)定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在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有要求公安司法機關提供保護的權利。受保護的對象應當包括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應當由檢察院或公安機關具體負責實施被害人的保護措施;具體的保護措施應包括公安人員隨身保護、提供臨時住所等。
知情權的基本含義是指公民有權知道他應該知道的事情,而國家應最大限度地確認和保障公民知悉、獲取信息、尤其是政務信息的權利[6]。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知情權包括:第一,被害人對其在刑事訴訟中享有權利的知情;第二,指被害人對有關刑事訴訟進展情況的知情,如對偵查活動進展情況的知情,以及訴訟代理人查閱、摘抄、復制有關案件事實情況材料的權利。
第一層面的知情權要求公、檢法機關的相關人員負有告知被害人其在刑事訴訟中所享有的權利的義務。盡管一些地方的公安司法機關也有告知被害人其權利的內部規(guī)定,但由于沒有法律的硬性約束,做法不一致,被害人的知情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需要由刑事訴訟法統(tǒng)一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規(guī)定。第二個層面的知情權涉及的是公安司法機關通知被害人案件進展情況的義務,以及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摘抄、復制檢察院掌握的有關案件情況的權利。為了維護被害人對公安司法機關的信任,打消一些不應有的誤解,有必要使被害人獲知有關案件進展情況的信息。在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的環(huán)境下,賦予被害人此類知情權具有重要意義。刑事訴訟法對辯護人的閱卷權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對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的閱卷權則沒有任何的規(guī)定。對訴訟代理人的查閱、摘抄、復制權,存在比辯護人一方類似權利更多的限制條件,訴訟代理人行使上述權利必須經過檢察院的許可。刑事訴訟法應當增加規(guī)定被害人一方的查閱、摘抄、復制權,并與被告人一方同等對待。
英國、美國有關立法,都規(guī)定了在任何釋放被告人的程序中被害人的參與權,而我國在決定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的程序中,被害人沒有任何形式的參與權,成為執(zhí)行階段“被遺忘的人”。
執(zhí)行階段被害人程序參與權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問題。首先,不利于被害人的權利保護。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等涉及是否提前釋放犯罪人,與被害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應當賦予被害人一定程度的程序參與權,使其享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其次,不利于維護人民法院的權威。賦予被害人執(zhí)行階段的程序參與權,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監(jiān)獄主管機關、人民法院行使權力活動的監(jiān)督,有利于促使人民法院正確行使假釋、減刑權。被害人參與到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的決定過程中,對維護人民法院的權威具有重要意義。最后,容易造成被害人一方的涉訟信訪的出現(xiàn)。實踐中,許多被害人對犯罪人通過假釋和減刑等程序提前出獄的情況意見很大,造成被害人不斷上訪。給被害人以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使其了解決定做出的過程,可避免不必要的上訪、纏訪。
賦予被害人執(zhí)行階段的參與權,可以考慮增加以下內容:第一,在決定是否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的程序開始之前,人民法院應告知被害人有參與的權利。第二,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的程序應當采取聽證的方式。第三,被害人在聽證程序中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第四,如果被害人對監(jiān)外執(zhí)行、減刑、假釋的決定不服,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復查的要求。上級人民法院審查之后,決定是否受理。第五,被害人發(fā)現(xiàn)監(jiān)外執(zhí)行、假釋的罪犯存在應當收監(jiān)執(zhí)行或者撤銷假釋的情況的,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審查。
獲得國家補償是被害人的權利,這是各國立法的普遍立場。被害人國家補償和被害人國家救助不僅僅是用語上的差別,反映的是被害人獲得救濟的性質的不同,反映了為被害人提供幫助背后理念的差異,也意味著不同的制度選擇。
國外的被害人國家救濟制度基本上就是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強調對被害人提供補償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獲得國家補償是被害人的權利。只是有些國家在實施補償時附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條件,如2005年前韓國的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被害人生活確實難以維持是補償?shù)臈l件。
國務院和最高司法機關相關文件中的“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與被害人國家補償有很大的區(qū)別。一般而言,“救助”是救助者的主動賦予,盡管中國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有權獲得國家和社會的物質幫助”,但被救助者和救助者之間并不因此存在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被害人獲得救助并不是一種權利。國家補償則是國家的一種法律責任,其根據是責任主體對法定義務的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當國家保護社會成員不受刑事侵害的義務由抽象的政治義務具體化為法律義務時,因刑事犯罪遭遇經濟困難的被害人就應當有獲得請求國家補償?shù)姆ǘ嗬虼双@得國家補償就是被害人的一項權利。
亞洲各國、各地區(qū)的被害人補償制度的模式不盡相同。日本、韓國及香港特區(qū)被害人補償制度共同特征是慈善性。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補償金根據被害人遭受的傷害程度來支付,補償金與被害人損失大小及支出的費用無關,被害人可以為任何目的而使用該補償金,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被害人補償制度可以被稱為“慈善模式”。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補償制度則具有適當?shù)膹浹a性,因為臺灣地區(qū)的《刑事被害人保護法》不但使被殺害或嚴重受傷的被害人因犯罪所受到的損害得到彌補;而且被害人在一定限度內可申請醫(yī)療費、喪葬費、利益損失費或者對被撫養(yǎng)(扶養(yǎng))人的生活費。在這一意義上,臺灣地區(qū)的被害人補償可以被稱為“彌補模式”。韓國的被害人補償制度曾經采取“社會福利模式”,即只有在被害人難以維持生活時,才具有獲得補償?shù)馁Y格,不過2005年修訂《刑事被害人救助法》后已經廢除這一補償條件[7]。
目前,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推動建立的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基本上屬于“社會福利模式”的救濟制度,被害人生活困難是其獲得救助的條件,而且這種救助是體現(xiàn)國家對社會成員“關愛”的社會福利性質上的救助,不完全是責任意義上的國家補償。
應當承認,鑒于各方面的條件,首先建立“福利性質”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現(xiàn)實性。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被害人救助立法應避免完全忽視被害人獲得救助的權利屬性的傾向,不能簡單地把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視為普通的社會救助。被害人國家救助立法應當注意到國家救助與刑事訴訟的密切關系,以及被害人獲得國家救助的權利性質,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獲得國家救助是被害人的一種法定權利。
目前,被害人救助在政策、立法和實踐各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2009年,中國一些地方也出臺了有關被害人國家救助的地方性法規(guī)。例如,《無錫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條例》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刑事被害人救助條例》。被害人國家救助的實踐已經廣泛開展。例如,山東省淄博市于2004年開始建立刑事被害人經濟困難救助制度[8];無錫市檢察機關自2008年以來,就開展特困刑事被害人工作[9]。
本文認為,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可以采用混合式的立法模式: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被害人有獲得國家救助的權利;同時制定單行的《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法》,對被害人國家救助的原則、條件、范圍、程序、金額等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
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應當明確特定的被害人獲得國家救助的權利性質;確定量力而行、救急不救貧、個別救助的原則,這是比較務實的選擇,受到國家財力的制約。(2)不宜把救助對象的范圍擴得過寬,目前應以暴力犯罪的被害人為主。(3)國家救助的條件,具體要求應當是被害人沒有辦法得到及時的賠償和其他社會救助,導致生活、醫(yī)療陷入困境,即有國家救助的必要。被害人對于其被害有重大過錯的,如被害人以強暴、毆打、侮辱等非法行為引起犯罪行為的,應排除出國家救助的范圍。(4)國家救助的主管機構。公、檢、法在刑事訴訟的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都應有決定對被害人實施救助的權力,由民政部門來主管國家補償金的管理和發(fā)放事宜。(5)國家救助的申請程序。應考慮設立被害人申請國家救助的救濟程序,對相關國家機關拒絕發(fā)放國家補償金的,應允許被害人申請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6)國家救助的金額。根據能夠用于救助的財政資金的狀況,救助的金額不應過高,也不應過低,應同時規(guī)定救助的最高限額和最低限額。
未來幾年中,《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將是我國刑事法制建設的重要課題。在批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已是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刑事訴訟法應當更加注重權利保障。其中,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是重要的方面,同時也不應當忽視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任何一個文明、現(xiàn)代的刑事訴訟制度,都需要更加關注長期被忽視的犯罪案件的被害人,提供更完善的權利保障。
[1]熊秋紅.聯(lián)合國人權公約與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C]//陳光中.刑事司法論壇.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38.
[2]陳澤憲,熊秋紅.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與論證——以被指控人的權利保護為核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5.
[3]陳光中.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fā)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
[4]陳光中.聯(lián)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5.
[5]王斗斗,張慶申.刑事被害人權利及被遺忘問題引起最高法最高檢高度關注,救助刑事被害人“兩高”合力破題[N].法制日報,2007-08-28.
[6]謝鵬程.公民的基本權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63.
[7][日]太田達也.刑事被害人救助與刑事被害人權利在亞洲地區(qū)的發(fā)展進程[J].武小鳳,譯.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9,(3).
[8]青島財經日報.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迫在眉睫[N].青島財經日報,2007-01-09.
[9]袁金彪,陳紹斌.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9,(3).
CPL Modific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Victims'Rights
GAO Chang-jian
The victim's rights protection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by CPL modification.The status of 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dure should be defined as special participants,and based on this orientation as well as the needs to strengthen protection of victim's legal rights,the victims should be entitled with the right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procedure,the right of protection from judicial agencies,the right to deliver his opinion in after-trial phase and the right to require state compensation.State compensation's duty na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and should be stipulated in CPL complemented with special State Compensation Law.
Victims;the right to know;state relief;state compensation
DF71
A
1008-7966(2011)05-0096-04
2011-06-11
高長見(1978-),男,河南西華人,講師,法學博士,從事刑事法學、人權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王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