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吾身如寄耳
——蘇軾生命意識概述

2011-08-15 00:49:04白靜
關(guān)鍵詞:儒家蘇軾意識

白靜

(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蕪湖241000)

吾身如寄耳
——蘇軾生命意識概述

白靜

(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蕪湖241000)

尊重生命是人類所持的共同觀點,但表現(xiàn)方式不同。蘇軾以其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吸收了儒道佛三家觀點為己所用,塑造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觀。

生死;生命意識;蘇軾

生死問題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關(guān)注的終極問題,各種文化都對生死問題展開過討論。代表中國文化主流各層面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禪宗對生死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主張珍愛生命、重視生命的價值,生命意識在各家學(xué)說中都被認(rèn)真討論過。何為生命意識?它是只有人才有的關(guān)于生命的體驗,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帶有極深的文化內(nèi)涵的意識,它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關(guān)注的人生課題。作為我國宋代至今上千年以來在文藝領(lǐng)域內(nèi)具有全面的、首屈一指的巨大成就的偉大宗師——蘇軾,更以其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富有鮮明個性色彩和美學(xué)精神的言說,向世人傾訴了其富贍飽滿、無以倫比的生命意識。

十一世紀(jì)的中國四川,蘇軾誕生于一個富有文學(xué)氣息的封建知識分子家庭。蘇軾自幼聰穎過人,“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在父母的悉心教導(dǎo)和家鄉(xiāng)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熏陶下,成年后的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一同進京趕考并一舉成名。此后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了喜與憂,既豐富多彩而又波折多劫。在政治舞臺上,由于被排擠,蘇軾難以施展自己的襟抱和才華,幸而宋朝存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xùn)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于異地的命運卻無法幸免。王水照將其一生概括為“在朝——外任——貶居”的兩次大循環(huán)。在如此反復(fù)多舛的磨難中,蘇軾以其過人的毅力和常人難以想象的樂觀心態(tài),積極的生活,在詩、詞、賦、書畫等作品中抒寫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傾向。其中蘇軾的詩中有九處反復(fù)出現(xiàn)“吾身如寄耳”這一句,清代張道《蘇亭詩話》有云:“東坡詩有自襲句,略為記之。如……‘吾身如寄耳’……”①

“人生如寄”的感嘆在《古詩十九首》(驅(qū)車上東門)中就曾出現(xiàn)“浩浩陰陽移,年年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薄啊摹窃⒕又猓粗^此世界對任何一個生命來說,皆非永恒停留之所,生命從別的地方來,還要歸別的地方去,只是一段時間寄居于人世?!雹凇啊松缂摹饕从橙藗冊跁r間流變中對個體生命有限性的沉思,蘇軾卻從中寄寓了對人生前途的信念和追求、主體選擇的渴望?!雹?/p>

由此可見,雖然蘇軾遭遇了一系列不公的待遇,但他并未消極避世,而是將人生理解為短暫、虛幻的肉身和永恒的人“性”,“將整個貶謫視為‘游’和‘?!?,④如“吾身如寄耳,嶺海亦閑游”(《詩集》卷四十);“謫居窮僻,……自絕祿廩,因而布衣蔬食,于窮苦寂淡之中,卻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節(jié)微?!保ā杜c圓通禪師四首》之四,《文集》卷六十一)。受傷的心靈漸漸地從悲哀中淡出,通往快樂和自由之境。

蘇軾將人生解析的如此客觀,那么他在漫長的流放生涯中對人生的終結(jié)——死之問題又如何理解呢?蘇軾在熙寧五年(1072年)所作的《墨妙亭記》中曾表述:“余以為知命者,必盡大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不用······此之謂之命。”其中傳達出蘇軾面對死之時積極的心態(tài),要“盡人事”,才能“理足而無憾”,言語之中流露出的深層哲理引發(fā)我們的思考。蘇公這種巨大的包容心和民胞物與的胸懷除了與家庭教育和蜀地文化有關(guān),有沒有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儒、道、佛思想的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蘇公是以一種突兀傲世的、別具一格的姿態(tài)吸收并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己所用。

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云:“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ぁぁぁぁぁぁず笞x釋氏書,深悟?qū)嵪啵瑓⒅?、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此論中清晰可辯儒道佛對蘇軾思想的影響。但由于儒家主“入世”、道家主“避世”、佛家倡“超世”,三教的主流思想迥異,因而蘇軾對三家思想的學(xué)習(xí)接受進而形成自己的生死價值觀和獨特人格,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主要是隨蘇軾一生的曲折履歷而變。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和主流,其影響最大。蘇軾少時首先學(xué)習(xí)的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熟習(xí)經(jīng)史,少年時期就樹立了“奮厲有當(dāng)治世”的博大胸懷,以后亦一直存有一顆仁人愛物、經(jīng)世濟民之心。在生命意識的問題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重生??鬃釉凇墩撜Z·先進》中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diào)人在有生之年,應(yīng)為社會多做事,人雖是有限個體,但可通過道德學(xué)問之修養(yǎng)積極地超越自我,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儒家亦認(rèn)為與生命相比,“道德”更重要??鬃诱f“朝聞道,夕可死亦”。(《論語·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孟子提倡“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

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蘇軾胸懷大志,清醒地意識到人不能總是想著死,應(yīng)更多地思考在有限的有生之年該做些什么。他積極地參加政治活動,被貶謫后,仍在所任之地為老百姓謀福祉,且政治關(guān)懷走出了廟堂之限,無論窮達皆能存獨善之心而又行兼濟之志。受挫時,他一直用“寄寓”思想寬慰自己,來理解自己對社會的責(zé)任,折射出的忠君報國之感異常耀眼,體現(xiàn)了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濟世的生死觀。但“人生多艱”的命運,特別是經(jīng)歷了被貶黃州之事件后,其現(xiàn)實性的思考更加深刻。

《赤壁賦》中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登常山絕頂廣麗亭》中說:“人生如朝露,白發(fā)日夜催”,蘇軾的許多作品都傳達出對生命流逝的單向性和不可逆性的深刻認(rèn)識,從時間角度上領(lǐng)會了宇宙的無限與人的生命的有限形成的強烈對比,在空間角度上個人亦是渺小的。正基于此,激發(fā)了蘇軾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激情,同時也促使富有敏銳感知力和超常洞察力的蘇軾時常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悲涼感嘆?!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新涼”(《西江月·黃州中秋》),(《東坡樂府》卷一),“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陷入如此的夢境是可怕地,它會逐漸消磨人的奮斗意志和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勇氣。

蘇軾在此凸顯了其超越的文化人格,用“寄寓”思想告知自己,一定要保持人的本性。《江子靜自序》中說:“能得吾性而不失其在己,則何往而不適哉!”他的“人生如夢”,并非是個人得失的感嘆,而是思索整個人生的意義。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飽經(jīng)滄桑的蘇軾吸收了道佛二家學(xué)說,既認(rèn)識到人生之苦,又不過于激憤感傷于現(xiàn)實人生,從內(nèi)心深處領(lǐng)會到死不足畏,生死順乎天道,在感性現(xiàn)實中悟道,隨緣適性的處世;要超越時限的羈絆,縱橫馳騁的思考,使生命意識由現(xiàn)實層面轉(zhuǎn)向超越現(xiàn)實的層面。由此,我們可以顯見道佛兩家思想在蘇軾身上發(fā)揮的共同效應(yīng)。

莊子主張齊生死,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對于生死,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敬則為死”(《莊子·知北游》),這就在閃耀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輝下告知人們生死只是形式的變化。“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人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莊子·大宗師》)。因而,人不必喜生厭死,不必因死而恐慌。

老子認(rèn)為,“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人只有與道同體,才可不朽,否則身體的存在僅是暫時的,“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老子·三十八章》)。

佛教禪宗認(rèn)為人之所以受苦的根源在于人執(zhí)著于自己的身體,正因為有身體才會產(chǎn)生種種貪求和欲望,只有形與神離,才可超脫。所以佛教主張“形盡神不滅”,與有限的身體相比,精神可以永存。這與老子主張的“道”,在追求超越肉體的方面存有相通之處。

蘇軾博采各家所長,難能可貴的保持一份自我,體現(xiàn)在作品中,他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抒寫了聊以自解、安撫生靈的語句。如“此身常擬同外物,浮云變化無蹤跡”(《贈寫真何充秀才》),“·······然進退得喪,齊之久矣,皆不足道”(《文集》卷五十五),“余晚聞道,夢幻是身”(《參廖泉銘》)??梢?,蘇軾不為外物所役,不為塵世的生死所絆,體會到物物轉(zhuǎn)化毫無蹤跡。生與死也符合這個規(guī)律,生或死僅僅是生命的轉(zhuǎn)移,只不過是由一物轉(zhuǎn)化為另一物的生成而已。雖然“生”有許多痛苦,通過夢幻方可消解,浮躁的心靈歸于平靜。由此思考,蘇軾跨越了對死亡的恐懼,瀟灑地將死看作象做夢一樣,自由高歌,盡享生活,與客游玩時抒發(fā)“物與我皆無盡也”(《赤壁賦》)的人生理想,從而保持獨立的人生態(tài)度,達到對世俗的超越和升華。正如蘇軾在《留題仙都觀》中所云:“舟中行客去紛紛,古今換易如秋草······真人厭世不回顧,世間生死如朝暮。學(xué)仙度世豈無人,餐霞絕粒長辛苦。安得獨従逍遙君,泠然乘風(fēng)駕浮云,超世無有我獨行?!保ā对娂肪硪唬?/p>

富有詩意的人生是蘇軾所崇尚的人生境界,謫居時期的蘇軾尤其受佛教思想的滋養(yǎng)而不卑屈于廟堂,以一個完整的人去追求世間的美好事物。恰如《定風(fēng)波》所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堪稱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在生與死這個歷代文人十分敏感的話題探討上,他獨樹一幟,生命的時空意識在其心中十分清晰。在品德、修養(yǎng)上可稱是“士氣文心”,吸收融合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取儒家的積極用世,化道家的避世和佛家的超世的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馮友蘭稱之為“天地境界”,是“以天地胸懷來處理人間事務(wù)”,“以道家精神來從事儒家事業(yè)”。既濟世救民,又能保持超功利、超生死的出世態(tài)度,擴充了自我的生命意識,活得恬定,活得曠達。

[注釋]

①蘇軾資料匯編[M].中華書局,1994,1995頁.

②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45頁.

③中國人民大學(xué)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4,9頁.

④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141頁.

[1]童一秋.中國十大文豪:蘇軾[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3]中國人民大學(xué)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4.

[4]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M].北京: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

My Body,Such As Sending Ears Sushi Consciousness of Life Overview

BAI J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

respect for human life is the common view held,but th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ways.Sushi inclusive of its broad mind,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bsorbed the ideas for their own use of three,create his own unique values of life.

life and death;life consciousness;Su Shi

I22

A

1671-5004(2011)01-0074-02

2011-01-05

白靜(198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8級美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學(xué)和中國古典文學(xué)批評史。

猜你喜歡
儒家蘇軾意識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xué)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蘇軾吟詩赴宴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密山市| 冷水江市| 吐鲁番市| 陵川县| 都兰县| 万宁市| 喀什市| 钟山县| 卢湾区| 蓬溪县| 丹巴县| 宁明县| 桑日县| 临潭县| 会宁县| 固原市| 万全县| 临城县| 呼图壁县| 保定市| 区。| 青神县| 临桂县| 焦作市| 池州市| 嘉义县| 五指山市| 德清县| 定安县| 金湖县| 嘉禾县| 达尔| 张家港市| 渭南市| 文水县| 宜黄县| 许昌市| 义马市| 宁都县| 常熟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