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國祥,李 濤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肝膽胰病變引起的出血。根據(jù)失血量大小分為慢性隱性出血、慢性顯性出血和急性出血。急性大量出血危險性大,死亡率約10%。目前,臨床往往只注重紅細胞 (RBC)、血紅蛋白(Hb)、血細胞比容 (HCT)等參數(shù)的變化,而對于生化指標(biāo)的變化尚重視不足。本研究將21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 (BUN)/肌酐 (Cr)比值加以分析,探討血BUN/Cr變化曲線對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評估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2010年我院消化內(nèi)科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的患者215例,均排除以下患者:有外觀出血者、腎功能不全者、入院72 h內(nèi)輸血者。215例患者中,結(jié)合患者的血壓、脈搏、RBC、Hb、HCT等參數(shù)及其他檢查結(jié)果以一般中等出血量800 ml為界限,分為出血量>800 ml組,共139例,男81例,女58例,年齡29~78歲,平均62.4歲;出血量≤800 ml組,共76例,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齡32~75歲,平均57.5歲。
1.2 儀器與試劑 美國雅培AEROSET全自動生化儀,BUN試劑由日本和光純藥工業(yè)株式會社提供,Cr試劑由上海申能德賽診斷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215例入院診斷明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及出血后24、48、72、96 h抽取靜脈血3 ml,于2 h內(nèi)取血清上機測定BUN、Cr值,計算出BUN/Cr。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以抽血時間為X軸,BUN/Cr比值為Y軸制成折線圖。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血后24、48、72、96 h的BUN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F值分別為 27.56、40.91、39.25、23.05和14.20,P均=0.00);而5個時間段兩組Cr水平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F值分別為2.71、1.65、1.70、1.58和2.73,P值分別為0.10、0.20、0.18、0.21和0.10)。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血后24、48、72 h的BUN/Cr比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F值分別為13.63、19.98、22.61和10.56,P=0.00),而出血后96 h兩組BUN/Cr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F=1.58,P=0.21,見表1)。
表1 215例患者出血后不同時間段的BUN、Cr水平及BUN/Cr比值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UN levels,Cr levels,and BUN/Cr ratios of the 215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1 215例患者出血后不同時間段的BUN、Cr水平及BUN/Cr比值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UN levels,Cr levels,and BUN/Cr ratios of the 215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組別 例數(shù) BUN(mmol/L)Cr(μmol/L)BUN/Cr出血量>800 ml組139入院時 6.42±1.21 69.3±14.5 92.6±16.0出血后24 h 11.96±1.76 73.7±13.6 162.3±17.9出血后48 h 11.85±1.77 74.0±13.0 160.2±15.6出血后72 h 7.77±1.20 71.8±11.6 108.2±14.2出血后96 h 6.14±0.96 68.5±11.9 89.6±10.6出血量≤800 ml組 76入院時 4.38±0.39 61.6±14.2 71.1±16.1出血后24 h 8.48±0.79 69.2±10.8 122.5±26.7出血后48 h 8.46±0.79 68.5±10.4 123.5±25.3出血后72 h 5.47±0.64 64.4± 8.5 84.9±16.2出血后96 h 4.50±0.58 60.4±11.1 74.5±14.9
圖1 215例患者出血后不同時間段的BUN/Cr變化曲線Figure 1 BUN/Cr curv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of the 215 patients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血后24、48、72、96 h的BUN/Cr比值折線圖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BUN/Cr峰值出現(xiàn)在出血后24~48 h,變化趨勢也相似,但峰值程度明顯不同。
血BUN是人體蛋白質(zhì)代謝的終末產(chǎn)物,其生成量取決于飲食中蛋白質(zhì) (包括胃腸道出血進入胃腸的血液)的攝入量、組織蛋白質(zhì)的分解代謝和肝功能狀況。血液中的BUN全部由腎小球濾過。血Cr是人體內(nèi)肌酸的代謝產(chǎn)物,肌酸量與肌肉量呈正比。正常情況下機體以比較恒定的速度產(chǎn)生Cr。Cr主要由腎小球濾過以相同速率排出體外[1]。故血Cr水平取決于腎小球濾過能力及蛋白質(zhì)的攝入量,與胃腸道出血無關(guān)。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特別是出血量>800 ml的患者,大量的血液蛋白質(zhì)在腸道被降解吸收,血中BUN濃度可暫時增高,稱為腸源性氮質(zhì)血癥[2]。一般在1次出血后數(shù)小時血BUN開始上升,24~48 h可達高峰,持續(xù)3~4 d降至正常[3]。國外學(xué)者Snook等[4]報道:高血漿BUN水平是消化道出血的一個特征,且其增高的程度與出血量有關(guān)。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出血量>800 ml組患者出血后不同時間點BUN/Cr比值均顯著高于出血量≤800 ml組;并且從曲線中可以看出,BUN/Cr比值在出血后24~48 h達到高峰,72 h明顯下降,96 h恢復(fù)至正常水平。因此,用BUN/Cr比值來估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特別是BUN/Cr比值具有簡便快速、非侵入性、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應(yīng)用[5]。
1 邱海波.ICU主治醫(yī)生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7:334.
2 羅招云,邱煉灼,陳偉立.BUN和Cr及其比值對診斷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xué)雜志,2006,6(10):1834-1836.
3 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xué) [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81.
4 Snook JA,Holdstock CE,Bamforth J.Value of a simple biochemical ratio in distinguishing upper and lower sites of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J].Lancet,1986,84(4):1064 -1065.
5 何鯉穗,甄根深,楊宇光.評價BUN/Cr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應(yīng)用[J].醫(yī)護論壇,2010,17(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