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彬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們能夠自覺、主動、合作、探究地去學習,而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的教師來講,要教給他們方法,要在訓練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唱好三支曲,即:一讀二譯三悟。
一、誦讀
有老師總結說,教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了。這話不假。我在教學中用此法,可以說屢試不爽。我教每一篇文言課文,步驟都一樣,第一節(jié)課一定是誦讀了。誦讀又要分三步走:首先,學生初讀課文一遍,圈出生字,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掃除生字障礙。然后,抽同學起來朗讀課文,最好是一人一段,全班同學來聽,聽完后互相糾正錯誤的讀音。此一讀是也。二讀就是要讀清楚句讀。學生可以按照音節(jié),或者意思,或者感情劃分節(jié)奏,然后,全班齊聲朗讀。三讀,可以放在理解文意后進行,也可以在講解文意的時候邊講邊讀。但是,到了這一步,一定是美讀了。
二、翻譯
一篇文言文,讀過幾遍后,一般來說,已經(jīng)達到口熟的程度。這個時候,就應該翻譯課文,理解內(nèi)容了。首先,要求學生直譯課文。所謂直譯,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譯。其次,要掌握具體的翻譯的方法。常用的翻譯方法有:留、調(diào)、刪、補、譯。最后,要告訴學生,譯文好不好的標準是嚴復所說的“信、達、雅”。
教師除了要把翻譯的原則、方法、譯文標準講清楚外,還要帶領學生翻譯課文,不斷糾正,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讓他們明白古人說話的習慣跟現(xiàn)代人的不同,注意找出其差別,并用專門的卡片,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識點,以加強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三、理解
理解是現(xiàn)代人學習文言文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理解的字典義,就是懂得,了解。我們要懂得和了解文言文,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文章內(nèi)容,一是表達方式。內(nèi)容就是文章寫了什么,表達方式就是文章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的技巧、形式、方法、結構等。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言之有物的美文。古人把生產(chǎn)和生活斗爭的經(jīng)驗記載下來,就是要讓后人掌握真理,讓后來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我們當然要繼承,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消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
了解文章寫了什么,是理解;懂得文章為什么寫這些思想和感情,也是理解。了解文章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是理解;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用,也是理解。只是后者是更深一層的理解,它帶有辨析,鑒賞和評價的意味了。
我們學習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名篇《鴻門宴》,不僅要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即本文通過記敘鴻門宴上劉、項雙方斗爭的過程,展示雙方斗爭策略和內(nèi)部關系,描寫了劉邦從被動轉為主動的經(jīng)過,著重刻畫了劉邦和項羽的不同性格,形象地說明了沽名釣譽、自大輕敵必然失敗的道理,給后人在斗爭策略和內(nèi)部關系等問題上留下了富有啟發(fā)性的思考。而且,還要懂得它在寫作上的特點,即:第一,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wèi)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氣。但入賬后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禮有節(jié)的。第二,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yōu)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于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應變。第三,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shù)語就能突出地刻畫出人物個性?!而欓T宴》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語傳達人物的神采與個性??傊?一篇文章,理解到這種程度,也就差不多了。
學海無涯,理解無邊。我們只要帶領學生把最主要的東西了解和懂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