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吝嗇作為一種人性的背后
——讀鐵凝的《1956年的債務》
⊙方忠[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1956年的債務》敘寫了人物吝嗇性的種種表現(xiàn),充分展示了其滑稽、可笑的一面。作者更進一步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寫出了其吝嗇背后的辛酸、無奈,還其以人的尊嚴。文本在不太長的篇幅里多層次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種種,顯示了作者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
《1956年的債務》吝嗇人性
吝嗇作為人性的一種弱點,是不少作家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中外文學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刻畫人物吝嗇的性格,描寫守財奴形象的作品。其中,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以及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等等,這些形象盡管時代不同,性格各異,但都是吝嗇鬼的形象,他們以其貪婪、自私、吝嗇的鮮明個性和充滿喜劇性的言行,揭示了人性的弱點,成為極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新近發(fā)表的鐵凝的短篇小說《1956年的債務》(《上海文學》2010年第五期)在這一題材的表現(xiàn)上有了新的開拓。作家深入挖掘了人物吝嗇性格背后的內(nèi)涵,揭示了豐富復雜的人性,讀來令人感嘆深思。
《1956年的債務》在顯性層面上,描寫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在萬寶山的印象中,父親是出了名的吝嗇鬼,父親的吝嗇使萬寶山從年幼起就不時感到難堪。父親在家里帶頭喝隔夜的餿菜湯,吃過期的藥片,不許點15瓦以上的燈泡。家里是不買手紙的,父親利用編廠報的職務之便,把油印小報帶回家,親自裁成幼兒巴掌大小做如廁之用。家中的米、面、油、煤都是上了鎖的,鑰匙掛在他腰上,他不開鎖家里人休想取出一星半點來,每餐飯都得他拿自備的量具量面。在萬寶山的記憶中,童年和少年時代老是覺得餓,他和哥哥姐姐從來沒有放開肚子吃飽過飯。家里人都盼著父親出差,希望能吃頓飽飯,但父親出差臨走之前早已將要走十天的米面準備好,并不忘刨去自己的一份,其余的又上了鎖。父親出差回來,帶回了八個火燒。這是萬寶山少年時吃過的唯一一次火燒,他因此過了一個歡樂而奢侈的夜晚,夜里躺在床上,牙縫里殘存的芝麻粒大的碎花椒被他用舌頭舔了出來,他小心地含著這噴香的花椒睡得很酣。然而他很快從旁人那里知道了父親曬火燒的故事。原來這火燒是精于算計的父親在出差的火車上買的,他原想可以省下餐券退成糧票和錢的,但算計落空了,三天后,火燒開始長毛了,但父親沒有扔掉它們,他在招待所房間的窗臺上將長著綠毛的火燒一字排開,在太陽下曬,曬好一面,用掃床的小笤帚掃去綠毛接著曬另一面,一直曬到回來。“火燒事件”在父親廠里廣為流傳,而父親從不忌諱人們議論他的吝嗇,他像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一樣欣賞人們對他吝嗇的奚落。到了80年代,人們的生活漸漸好起來了,但父親的吝嗇一如既往。他照舊把糧食鎖進櫥柜,為了便宜他只去農(nóng)貿(mào)市場買那些快要孵出小雞的雞蛋。他去菜場與其說是買菜不如說撿菜,弄好了也有收獲:一個正在生芽的土豆,或一棵筋絡粗大的老芹菜。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對自己和家人吝嗇到近乎苛刻的形象。如果不是把他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加以考察,這活脫脫是一個守財奴和吝嗇鬼。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萬寶山的父親為了養(yǎng)活六個孩子,只能精打細算,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盡最大可能縮減開支,為此他甘愿忍受人們對他的嘲笑與奚落。正如文本中所說的,吝嗇于他,沒有什么不光彩,能夠做到盡最大可能地不花錢,那才叫光彩。以至于后來,吝嗇于他完全成為一種習慣,乃至于他人生的一個信仰。顯然,這種吝嗇與夏洛克、老葛朗臺、阿巴貢等人的陰險、貪婪、兇殘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父親”的吝嗇首先是出于生活的無奈,是為生活所迫。正如作品中所說:“父親其實是有心機的,只是他一生的心機大都放在把家過日子上了?!痹?956這樣艱苦的年代里,為了一家老小能過下去,他極端地節(jié)省。他會把一整塊蜂窩煤攔腰鋸為兩塊,說這樣分兩次添煤燒得更透;他在菜場買茄子,會因為茄蓋兒而考慮買一個大的還是兩個小的。貧窮使他精打細算,斤斤計較,最終把他的心態(tài)扭曲了。其次,“父親”的吝嗇并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他不是以損人利己為前提的,因此他可以過得心安理得。無論別人怎么評價,他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以微笑對待人們。
然而,“父親”這種基于傳統(tǒng)勤儉觀念的吝嗇卻遭到別人的嘲笑?!案赣H”種種吝嗇的故事一次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就連他的兒女們也沒有理解他。他們在小時候吃不飽時固然不認同他的生活觀念,長大后依然排斥他,他們仿佛被父親的吝嗇嚇怕了,拒絕與父親近距離地生活,先后離開了生養(yǎng)他們的這座城市,只有小兒子萬寶山還留在這里,但也住在與父母相隔兩條馬路的地方。父親要求萬寶山把正在讀小學的女兒放在他們身邊照顧,但萬寶山的愛人堅決拒絕了,顯然他們對父親的吝嗇心有余悸,唯恐孩子重蹈覆轍。不知這是父親的悲哀,還是兒女們的悲哀,抑或是社會的悲哀?
“父親”一輩子最為人詬病的事是借錢不還。那是在1956年萬寶山要出生時,為了給妻子湊夠住院費,“父親”找當時住對門的李玉澤借了五塊錢。然而,這筆錢“父親”一直未還。每當人們提起此事,總讓萬寶山及家人羞愧難當。而“父親”卻振振有詞:第一,我沒說不還;第二,李玉澤家只一個獨子,比咱家條件好不少,他又不急等這五塊錢用;第三,人家李玉澤都從來沒催過我還錢,你們著什么急呢!還有第四,準備還錢的時候李玉澤調(diào)到北京去了,一下子就隔了一個城市了?!案赣H”的解釋固然使萬寶山們感到是強詞奪理,難于自圓其說,即便是“父親”其實也很明白借錢不還是可恥的,他也認為人們議論他借錢不還和議論他吝嗇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件事大概也是壓在“父親”心頭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因此,“父親”在臨終前對小兒子萬寶山有了一個重托,他從枕頭底下抽出一個皺皺巴巴的牛皮紙信封交給小兒子,并詳細交代了當年的五塊錢現(xiàn)在連本加息一共是58塊錢,他要求小兒子無論如何要親手把錢還上。作者寫道:“這時,已經(jīng)躺上枕頭的父親突然又奮力抬起身子,沖他的六娃張開了兩條胳膊。那像是一種乞望,好比兒童對大人撒嬌時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種對托付之事的再次確認:我們爺兒倆抱了,你才算真的答應了我?!倍谌f寶山的印象中,他和父親從來沒有這種親密的身體接觸。面對頑強地張開胳膊,宛若一只凄風中的大鳥的父親,萬寶山小心地抱了一下父親,鄭重地接受了父親臨終前的重托。而父親也就安然地辭世了。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父親”的借錢不還實出于無奈。在1956年,五塊錢對于一個普通人家而言是一筆大錢,“父親”當時一個月只能掙36塊錢,但要養(yǎng)活全家八口人,生活拮據(jù),實在拿不出錢來還債。現(xiàn)在,一輩子過去了,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這筆五塊錢的債。這件事鄭重地托付給了小兒子,他這下可以徹底安心地離開了。我們在這里洞悉了一個一輩子吝嗇、人們所無法理解的老人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看到了一顆既自卑又自尊、既安于現(xiàn)狀又不斷進取、既達觀又無奈的靈魂。
與“父親”臨終前的言行適成鮮明對照,《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臨終前病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但總不得斷氣,頑強地伸著兩個指頭。臨終前,他不掛念親朋好友,也不交代后事安排,出人意料的要人去掉一根費油的燈草,為此而難以瞑目。這一不省燈油不瞑目的情形,活畫出一個守財奴的形象。同樣具有吝嗇的性格,“父親”臨終前的形象比嚴監(jiān)生的境界顯然要高多了。
萬寶山在接受了父親的臨終囑托后很想盡快完成父親的遺愿。但他實際上在不自覺中受到了父親吝嗇性格的影響。如他計算著出門的成本,他感到還錢的成本超過了要還錢的錢數(shù),因此遲遲沒有行動,而不是不計代價迫切地去做,一直從春天等到秋天趁單位組織去北京參觀,他才開始還錢的行動。又如在北京要給李玉澤聯(lián)系時,他想到打手機是漫游,花錢很貴,便謊稱自己手機沒電了,而借同事手機打了電話。從這里可以看出,盡管他不喜歡父親的做派、為人和吝嗇的性格,但他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然而,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的是,當萬寶山終于來到李玉澤現(xiàn)在居住的豪華住宅區(qū),看到他家正在舉辦著一個高檔“趴替”,聽到一個五歲的孩子叫喊著要喝26塊錢一瓶的礦泉水,他在院外背過身去,感到一陣莫名的瑟縮。與眼前李家富裕的生活相比,自己口袋里的那58塊錢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他羞于拿出來。貧窮與富裕是如此的涇渭分明,而他固執(zhí)地來還那58塊錢就似乎有點滑稽了。但作者沒有讓萬寶山逃離。當萬寶山要離開莊園時,他看到了天空中一只黑鷹風箏,他由此想到了病床上的父親張開胳膊對他的那個乞望,他仿佛感到父親的魂靈在俯視著他。他重新走向李玉澤家,去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一生吝嗇的“父親”在作品最后終于獲得了尊嚴。
《1956年的債務》寫出了人物吝嗇性的種種表現(xiàn),充分展示了其滑稽、可笑的一面。作者更進一步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寫出了其吝嗇背后的辛酸、無奈。最后,還其以人的尊嚴。這樣,作品就在不太長的篇幅里多層次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種種,顯示了作者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
這是一篇意蘊豐厚、思想深邃的小說,能給讀者深刻的人性啟迪。
作者:方忠,文學博士,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編輯:呂曉東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