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及民國時期浙江茶葉初級市場與出口茶埠變遷

2011-10-23 11:56:50陶德臣
關鍵詞:平水茶區(qū)寧波

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江蘇南京 210007)

清代及民國時期浙江茶葉初級市場與出口茶埠變遷

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江蘇南京 210007)

清代及民國時期是浙江茶葉經濟大起大落的關鍵時期。受茶葉外銷的刺激,浙江形成了散布產區(qū)、較為廣闊的茶葉初級市場。產區(qū)所產茶葉集中到初級市場后,再匯集到寧波、杭州、溫州三大茶埠。但從發(fā)展趨勢來看,浙江茶葉經濟無論是茶葉生產、茶葉初級市場,還是出口茶埠,最終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清代;民國;浙江;茶葉初級市場;出口茶埠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1.015

浙江是中國著名外銷茶區(qū),茶葉生產一向比較發(fā)達。概括地說,清代民國時期浙江茶業(yè)主要分三個階段:19世紀 90年代前的發(fā)展繁榮階段,19世紀 90年代后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的衰落階段(20世紀 30年代曾有過短期復蘇),抗日戰(zhàn)爭后至新中國成立前的破產階段。[1]這方面筆者已有專文探討,不再重復。與茶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相適應,作為浙江茶葉產區(qū)初級市場的茶市與出口茶埠的盛衰情況也基本類似。

一、浙江茶葉初級市場

早在鴉片戰(zhàn)爭前,浙江茶市已有一定發(fā)展。安吉為著名白茶產區(qū),乾隆《安吉州志》卷八《物產》引《前溪逸志》關于茶農種茶、采茶、制茶之情景,所制茶“汰之以存其精也,乃盛于簍,乃鬻于市,千樹茶比千戶侯矣”,說明植茶是為出售,且利益頗豐。該州茶出東南山鄉(xiāng),“春夏之交,山鄉(xiāng)鮮蠶麥之利,茶雖工繁利薄,然業(yè)此者,每籍為恒產云”,具有明顯的商品經濟特征。于潛縣茶產業(yè)發(fā)達,“邑之仰食于茶者十之七”①,所產茶“盛行于關東,與徽商大葉子相等,每歲設廠收買,集如市,俗稱曰王茶,鄉(xiāng)人大半賴以資生,利亦巨矣哉”②。這是嘉慶十五年 (1810年)時的情況,說明于潛茶市持續(xù)時間長,吸引了茶商就地收購遠銷他鄉(xiāng)。昌化縣“春茶秋萸,其利甚溥”③。紹興府產茶甚廣,“總謂之紹興茶”,“北地競市之。都門牙家云,越所販茶,每歲蓋計三萬金也”[2],茶市發(fā)達,可見一斑。浙東四明山所產茶有野茶、園茶、大隱山中茶,“采者攜至永昌譚易米”④,成為農民調劑余缺的物資,永昌譚就是茶葉市場。東陽茶除在當地銷售外,還大量運銷外地,“茶芽,谷雨前采者,人家必買之,取足一歲之用”,此為當地銷售的茶。而“茶商所販,反取粗大,但少炊之,謂之湯茶,轉販西商,如法細做;用少許撒茶餅中,謂之撒花,價常數倍”⑤。杭州一帶自古產茶量大,名茶多,清代“商賈貿茶,南多于北”,但以銷本地為主,“俗不喜遠出,土產俱貿遷近地,其習然也”⑥。慈溪產茶,“其四鄉(xiāng)村市,凡二十八處,東則文溪,西則商港,其余諸市所產 ……茶,筍、麻、苧、木棉之類”⑦,均為農產品零散市場。諸暨各地“所產茗葉,質厚味重,而對乳茶最良,每年采辦入京,歲銷最盛”⑧。宣平縣茶“高下不一,精粗亦殊,西鄉(xiāng)頗盛”⑨。這些茶當然不可能僅供生產者自用,必有一部分進入市場流通??傊?其他許多縣也產茶,有些地區(qū)“饒產茶、筍之利”⑩,茶葉市場自然應運而生,為交易提供場所,為種植戶調劑有無,為當地消費者消費茶葉創(chuàng)造條件。

鴉片戰(zhàn)爭后,外銷勃興,浙江茶產業(yè)隨之興盛,廣泛分布于產區(qū)的茶葉初級市場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浙西遂安縣“西北產茶,歲百余萬斤……佳者包以錫罐,外加木箱,專售洋人,謂之箱茶……同治間 (1862-1874),皖茶價昂,至邑販茶者以百計”?。湖州府各縣“山中產茶處甚多,特長興最著名耳”,所產茶主要運至“山貨行發(fā)售”?。菱湖所產茶成為商販爭購對象,他們于“立夏前后競販新茶轉鬻,捆用布縛,故敘售論縛不論斤,每縛約二百兩,比戶購買藏貯,以備一歲之需”?,交易頗有特色。杭州府既是茶產區(qū),又是各地茶葉重要中轉站,茶葉交易發(fā)達。各縣所產“龍井茶最著名,西湖各山出茶也不少,外縣亦多產茶,東西天目茶種尤美,亦土產之一大宗”。另外,每年從杭州轉運輸出的茶葉相當多,附近產御茶、天目云霧茶、徑山茶、黃茶。?“物產志”引《西溪梵隱志》云:“安樂山西麓即西溪鎮(zhèn),環(huán)山之茶,皆聚于此,春和烘焙,十里清香”。該志編者按云:“今杭茶為四方所珍,無地不售。而??谕ㄉ桃詠?每歲貨茶出洋之值,以數十百萬計,其利與蠶絲相埒,實出產之一大宗也。西湖南北山及錢塘定鄉(xiāng)之浮山所產尤佳”。臨安縣黃茶“出南鄉(xiāng),茶不甚佳,而行極遠,遼東沈陽等處,歲必貿遷”。?浙東四明山橫跨余姚、鄞縣、上虞、奉化、嵊縣、新昌等縣,原產著名日鑄茶,鴉片戰(zhàn)爭后,“海禁大開,各縣所產之茶,集中平水,加工精制為圓形綠茶,大量輸出,以供國內外市場之需要,昔日供應全國之日鑄茶,遂一變而為運銷海外之平水茶”。[3]在此之前,四明山雖種茶樹,但面積不大,多野茶,19世紀中葉,外銷旺盛,茶源緊張,“采購人員接踵上山,刺激了山上農民種茶的勁頭。于是大片荒山與部分林區(qū),披荊斬棘,除石松土,開拓平整,盡皆栽種了茶樹。就此以后茶葉便成了四明山區(qū)的主要生產”。[4]平水茶區(qū)的平口鎮(zhèn)、湯浦、上虞章家埠,遂淳茶區(qū)的威坪,溫州茶區(qū)的永嘉,杭州茶區(qū)的杭州均為制茶業(yè)和著名茶葉集散地。新昌茶“出銷杭嘉湖。海禁開后,半改為園茶,由寧紹各棧運銷于外地。近因各棧貨益求良,工費殊繁,有改為烘青而出自滬上以銷營口者”。?以永嘉為中心的溫州茶區(qū)茶業(yè)發(fā)展后,清廷于 1864年在“課稅銀之外,又有厘捐”之剝削。?由于茶業(yè)發(fā)展,茶行、茶棧大量出現,雇工揀茶、制茶現象十分普遍。19世紀 70年代初期,“寧波烤茶及揀茶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數約可估計有 9 450人。平均每一茶行雇有 355名工人”,由此可知寧波茶行近 30家。茶行所雇男工主要來自安徽,女工來自紹興附近。[5]272定海茶“近時各處所產浸多,制亦合法,以黃楊尖山為最勝”?,此茶曾得1915年美國巴拿馬博覽會“三等獎憑”?。鎮(zhèn)海產茶,一般“止銷內地”,然“瑞巖產茶既多,柴橋則有茶市,外洋鄰省來此設莊購茶,其盛時銷額可達二三十萬緡”?。蘭溪縣“有茶山之利”?,此地為“浙省大市場,兩湖所產之工夫茶,咸集此間,由此經杭州以至上?!?。與江西玉山相隔的常山同樣“為浙省繁盛商埠”,[6]也為江西茶入浙江赴上海的必經之路。淳安“山多地瘠,民貧而嗇,谷食不足,嘗仰給他州,故勤于本業(yè),而更蒸茶割漆,栽培山木,以要懋遷之利”?。平陽縣洋莊毛茶由溫州出口,制成的箱茶運銷外國或牛莊、營口等處,簍裝茶運銷蘇州、杭州、上海、硤石等處,歲約值銀元 20余萬?!捌揭亟疰?zhèn)賈收茶,必揀去枝梗,炒焙入簍。其地婦女,于黎明裝束挈伴到客邸領茶,列坐代揀”?。每當茶葉上市,諸商云集,市場繁盛。“浙江平陽南港、北港、蒲門等處,每年清明后,即可采摘茶芽,稍遲,頭茶上市矣。遠近茶商連翩而來,直至二茶、三茶,收買完竣而后去。一年總計不下數十萬金之收入,于是農民中亦有面團團作富家翁者矣”。?

平水珠茶的改制和土莊茶棧的興起,更推動了浙東茶市的發(fā)展。珠茶是由宋代團茶發(fā)展而來。外銷勃興后,原本長身的毛茶改制成圓緊烏黑的顆粒狀茶類,按其大分精細分成等級,主要有大珠、小珠兩種,運銷海外,深受歡迎。“鑒于珠茶暢銷國外”,四明山所產茶“亦從長身改為圓形”,納入平水茶區(qū)外銷范圍。珠茶制法精細,形狀特突,“外銷數量,曾占華茶出口的首位”[4],因行銷旺盛,受到出口商歡迎,成為棧商競逐對象,適應外銷需要的土莊茶棧運用而生。毛茶銷于茶棧,主要分為銷洋莊的圓茶和銷本莊的長茶。平水、湯浦等處圓茶買賣是由茶棧派遣水客往各茶區(qū),伴同當地茶行至茶農家中收購,也有茶販 (山客)向茶農購買而販至茶行的。水客收集毛茶時,茶農與水客當面論價,茶行居間品價,負引導評價之責。水客所帶貨款不足,即出具該棧之期票。茶行可向買賣雙方抽取傭金,方法各不相同,有取買方 3%,賣方 5%的,有只向賣方取 9%的,又向賣買雙方各抽 3%的,也有茶事畢,買方饋送一次性酬金的。茶行須從傭金中提一成津貼水客。長茶買賣由茶農挑至茶行出售,或由茶農直接至茶棧出售,均系現金交易。但茶價尾數概不付給,即使貨量頗巨也是如此。也有以小洋計算者。[7]茶棧收購毛茶后進行再制。因此,此類茶棧非通商口岸的一般茶棧,而是“茶廠之一種,收買茶戶毛茶,以精制”。它首創(chuàng)紹興平水,次創(chuàng)上虞章鎮(zhèn)。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紹興茶葉由茶棧精制出口,“運往外洋者甚多,獲利殊巨,此后諸暨嵊縣等處,亦先后設有茶?!?土莊茶棧一時勃興。1893年溫州茶商開設裕成茶棧,所制箱茶運至上海轉銷國外,“甚見踴躍”,茶棧亦逐年增加。1894年永嘉始有茶棧 1家,所制茶“運銷上海,去路大旺”,2年后增至 9家,紹興增至 16家,上虞、嵊縣、諸暨等縣茶棧數量均有增無減。[8]土莊茶棧的興盛是產區(qū)茶市繁忙的標志。

嗣后外銷不振,產區(qū)茶市衰落,茶棧經營不善。由于爭奪原料,“茶價高漲,成本增加”,而外銷茶價又跌,銷路不暢,茶棧“損失甚巨”,“原氣大傷”。后雖有復蘇,但很快又被“連年營業(yè)平平所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茶棧又告衰頹”,至 20世紀 30年代,“浙省茶棧仍少有進步可言”[8]。1912年浙江茶棧 66家,雇工 11 336人,翌年減少 2家,雇工減至 9 059人。[5]4441933年平水茶區(qū)有茶棧 56家,只有 44家開工。[9]1936年全區(qū)茶棧增至 91家 (一說 79家),但所制茶“比往年遜色”,運至上海后“價狂跌,廠方乃都虧損”。[10-11]1937年平水茶區(qū)茶棧 111家,1939年增至 164家,“占全省制茶廠一半以上”[11],但實多為“投機取巧,不講信用”之輩,資本多、歷史長的茶棧少。茶棧不振是茶市不振的標志之一,從中可概見茶市的發(fā)展狀況。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浙江茶葉生產陷入絕境。茶區(qū)“經敵人摧殘,茶園荒蕪,茶廠被毀,茶村人口幾減少三分之一”,1946年全省茶產量只有戰(zhàn)前的25%。[12]溫州茶區(qū)荒廢和掘毀的茶園占 60%,“茶市一落千丈”。[13]平水茶區(qū)全部產量不足 4萬擔,約為 1938年、1939年產量的三分之一。[14]龍井茶區(qū)“茶園荒蕪,各大茶號相繼歇業(yè)”,茶價暴跌,特級龍井由每斤 12.8元跌至 2元,不夠采工工本,盛極一時的龍井茶從此“一蹶不振”[15],幾乎銷聲匿跡??箲?zhàn)勝利后,產區(qū)繼續(xù)衰敗,1949年全省茶產量 6 600噸,比 1946年的 9 536噸還低 30%,不及戰(zhàn)前最高年份 1933年的 30%。[16]所到之處看不到整片的茶園,未廢除的茶園“普遍地種植玉米”[17],茶園荒蕪情況十分普遍,茶市幾近崩潰。

二、浙江三大出口茶埠

初級市場上的茶葉除在浙江本省消費外,其余均運往以茶埠為中心的中級市場,轉銷國內外各地。浙江三大茶埠寧波、杭州、溫州,以寧波最為古老。

1.寧波茶埠。五口通商前,寧波為浙海關所在地,與廣州、廈門、上海云臺山同屬四大外貿基地,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很長時間趨寧波開展茶葉貿易。1700年英國船只“伊頓號”在寧波購買茶葉,用銀 0.8萬兩,按時價 25兩 /擔計,約合茶葉320擔。?1701年開赤普爾在寧波訂購了一批價值 24.55萬兩的貨物,其中茶葉貨值 0.8萬兩,茶葉僅占總貨值的 3.26%。[18]2591702年英國在舟山島設立貿易站,收購茶葉。由于市面對茶葉銷量增加,英國東印度公司令船只載滿茶葉,因在舟山買茶比別處便宜很多,其中松蘿茶便宜三分之一,圓茶便宜六分之一,武夷茶便宜七分之一。[19]1703年開赤普爾率英船 2艘駛舟山 (即定海)進行貿易。從“我們今年沒有買單件貨物、茶葉和瓷器,可他們堅持要我們買這些貨”[18]276可知,寧波是茶葉外銷基地。1757年后,清政府規(guī)定廣州為唯一外貿港口,寧波茶仍有輸出。從清廷上諭,“著福建、安徽及經由入粵之浙江三省巡撫,嚴飭所屬,廣為出示曉諭,所有販茶赴粵之商人,俱仍照舊例,令由內河過嶺行走,永禁出洋販運”,?即可知茶葉海運數量之多。

正由于有這樣的歷史傳統,鴉片戰(zhàn)爭后,寧波與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同列為通商口岸,除上海外,其他各埠均有過茶葉外銷歷史,上海則是茶葉重要中轉站。五口通商后,“寧波的貿易已轉移到上海,主要由于靠近上?!?而且“趕不上其他四個有領事駐在的口岸了”。[20]因而被稱為“寧波開放,貿易的失敗”,尤其是茶“經過山區(qū)到寧波后,仍然留在中國人手里,外國人只能在它運到上海后并經行幫的準許才能得到”。[21]江蘇、安徽、浙江茶尤其是浙東茶均運寧波轉輸上海?!昂贾菸撮_埠以前,徽州茶,平水茶多聚于此”。[22]由于寧波是重要茶葉中轉站,為適應茶葉外銷需要,許多茶行專做精制等事。19世紀 70年代初,寧波從事烘茶揀茶的男女雇工約有 9 450人,每行平均雇工 355人,這樣算來,寧波茶行有 26家以上。這些工人中的男工主要來自安徽,女工為紹興附近各縣人。?茶行興盛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寧波茶葉轉口業(yè)的發(fā)達,是寧波茶葉流通量的標志。[1]茲見寧波歷年茶葉輸出一覽表?(見表1)。

表1 寧波歷年茶葉輸出一覽表/擔

寧波茶輸出比較平穩(wěn),大多保持 10余萬擔水準。1895年《馬關條約》規(guī)定開埠杭州后,對寧波茶市影響較大。“寧波茶業(yè)雖為杭州所奪,然輸出外國者,其數尚達四百五十萬兩之多”,“茶棧甚少,大抵多系上海茶棧直接派人至產地收買,或于產地附近設制茶廠,向牙戶收買而精制之”。[22]這是 20世紀 20年代外銷回復時的情況。但杭州開埠確實使寧波茶源減少,輸出也減。如 1897年的輸出量只有上年的 42.4%,比《馬關條約》簽訂的 1895年少 60.4%。嗣后至 20世紀 20年代雖有所回升,但從未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因為寧波茶源主要由浙東平水茶及皖南徽州茶組成,杭州開埠后,徽州茶已不再路經寧波,而以杭州為集散地。據關冊記載,光緒二十年 (1894年)寧波出口平水茶 85 800余擔,徽茶 74 500余擔,光緒十九年 (1893年)寧波出口平水茶 109 800余擔,徽茶73 800余擔。?這兩年徽茶各占總量的46.5%和 40.2%,由此可知徽茶輸寧波的重要地位。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寧波“徽茶則絕無所見”,平水茶減至 16 000擔,毛茶只有 200擔,共16 200擔,復出口茶也無。而該年徽茶在杭州出口103 035擔,上年為 114 496擔,再加上出口的平水茶,杭州這兩年出口茶分別為103 237擔、115 454擔。?由此可見杭州開埠對寧波茶市的巨大影響。20世紀 30年代后,寧波茶市更加衰落,1934年僅輸出 2公擔 (合 3.3擔),1938年是 47 440公擔 (合 78 440擔),1939年為28 617公擔(合47 317擔)。?

2.杭州茶埠。杭州是據 1895年《馬關條約》辟為商埠的。開埠前,杭州一直是茶葉重要中轉站,肩負著浙西茶尤其是徽茶的東運和浙茶向蘇州或上海的運輸,是東部茶路運輸樞紐。上海開埠前,又是江浙皖茶南運廣州的集散地。上海開埠后,武夷山茶北運上海,也有運杭州,沿內河運上?;蜣D蘇州赴上海的。杭州茶埠十分重要,它不但是“龍井茶的產地,又是浙、皖、贛、閩茶葉運銷集散之地”,每年茶季“全國各大城市茶商云集杭州,采購茶葉,龍井茶也是他們采購的對象。當時如上海的汪裕泰、程裕新,蘇州的汪瑞裕,北京的鴻記,天津的正興德、泉祥,濟南的鴻祥,哈爾濱的東發(fā)合,大連的阮順德等大茶商,都在杭州設莊,通過杭州茶行收購,搶先運往各地報新”。[15]20世紀 20年代末的調查,杭州本地產茶 1.4萬余擔,各地匯集杭州的茶約 5萬擔,本地銷 1/4,其余運往各省。城廂茶行 9家,年銷 4.5萬箱以上,茶鋪 50余家,年銷 1.7萬擔,貿易總額約有320萬元。?杭州城不但要消費大量茶葉,而且每年還有 10余萬擔茶出口。茲見歷年杭州茶葉輸出一覽表?(表2)。

表2 杭州歷年茶葉輸出一覽表/擔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全境淪陷,杭州頓失東北市場,對杭州茶市打擊甚大。1937年杭州陷落,茶市遭到嚴重破壞,更加一蹶不振。

3.溫州茶埠。溫州茶一向從海路運往上海銷售,或者赴寧波、杭州轉上海。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確定溫州為通商口岸。嗣后溫州始從本埠出口茶葉,但數量有限,年出口量最多時也僅數萬擔,少則數千擔甚至數百擔。茲見溫州歷年茶葉輸出一覽表(表3)。?

表3 溫州歷年茶葉輸出一覽表/擔

三、幾點思考

第一,浙江茶葉經濟在清末受出口市場的拉動,曾有過較快的發(fā)展。但由于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在外茶競爭下,最終走向衰退,直至一蹶不振。

第二,浙江茶葉的生產、銷售,與政局的關系十分密切。清代民國時期國內動蕩的政局及其日本侵華戰(zhàn)爭,是造成浙江茶葉丟失國內外市場的重要原因??梢?政局穩(wěn)定及國家主權的獨立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至關重要。

第三,作為茶葉中級周轉市場的浙江茶埠,受到上海茶埠的深刻影響。浙江茶埠無法與舊中國三大茶埠廣州、漢口、上海相提并論,基本上從屬于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出口茶埠之列。

注釋:

① 康熙《于潛縣志·土產》。

② 嘉慶《于潛縣志》卷 10《食貨》。

③ 乾隆《昌化縣志·物產》。

④ 嘉慶《四明志征·土物志·茶。

⑤ 康熙《東陽縣志·土產·茶牙》。

⑥ 康熙《臨安縣志》卷 6《田賦·物產》。

⑦ 雍正《慈溪縣志》卷 6《舊景》。

⑧ 乾隆《諸暨縣志》卷 8《物產》。

⑨ 道光《宣平縣志》卷 10《物產·貨類》。

⑩ 嘉慶《蘭溪縣志》卷 2《山川》。

? 光緒《浙江便覽·遂安縣序》。

? 同治《湖州志·物產》。

? 同治《菱湖志·物產》。

? 光緒《杭州府志》卷65。

? 光緒《臨安縣志》卷4《物產》。

? 民國《新昌縣志》卷4《食貨下》。

? 光緒《永嘉縣志·物產》。

? 光緒《定海廳志·物產》。

? 民國《定??h志·物產志》。

? 民國《鎮(zhèn)海縣志·物產》。

? 光緒《蘭溪縣志·物產》卷24。

? 光緒《淳安縣志》卷1《山川》。

? 民國《平陽縣志》卷14《食貨志三·商稅》、卷97《文征外編二十一》。

? 《東方雜志》,第24卷第16號,第131頁。

? (英)馬士:《東印度公司對外貿易編年史》,倫敦,1929年,第五章。

? 《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630。

? Trade Reports(1871-1872),寧波,第139頁。

? (日)織田一:《中國商埠志》,1905年版,第37-38頁。《最近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圖解》,中國銀行部管理處調查出版,1931年版,第 32頁。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編印:《中國實業(yè)志·浙江省》第四編第九章《茶》,民國 22年版,第 239-245頁。杞廬主人.時務通考·商務》有關《光緒二十一年華洋貿易總冊》寧波內容。蔡維屏.茶葉》,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外銷物資增產推銷委員會編印,第 115—117頁。海關關冊載,1893年~1895年出口數量分別是 188770擔、183600擔、160300擔,與表格中數據不同。

? 《光緒二十年寧波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下冊,第 86頁。

? 《光緒三十一年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下冊,杭州口,第54頁;寧波口,第 60頁。

? 蔡維屏:《茶葉》,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外銷物資增產推銷委員會編印,第 115-117頁。

? 《杭州茶業(yè)狀況》,《工商半月刊》,第1卷第13期,民國18年7月 1日。

? 《光緒三十一年杭州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下冊,第 54頁。《最近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圖解》,中國銀行部管理處調查部,1931年版,第 32頁。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編印.中國實業(yè)志·浙江省》(民國 22年版)第四編第九章所載杭州茶出口量與上書略有出入。

? (日)織田一:《中國商埠志》,1905年版,第67-67頁。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編印:《中國實業(yè)志·浙江省》第四編第九章《茶》,1933年版,第 39-45頁。吳仁潤:《最近我國茶葉對外貿易分析》,《貿易月刊》,1941年 3月號。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海關關冊。

[1] 陶德臣.近代浙江茶業(yè)述論[J].古今農業(yè),2000(1).

[2] 朱自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xù)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209.

[3] 呂允福.浙江之平水茶業(yè) [J].國際貿易導報,第 6卷第 6期.

[4] 陳一鷗.浙東茶業(yè)剝削簡史 [M]//浙江文史資料選輯 (第11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

[5]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 (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 [清 ]容閎.西學東漸記 (第 9章)[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7] 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浙江之平水茶 [M].北京:1937:23.

[8] 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中國實業(yè)志·浙江省[M].北京:第七編,1933:158-159.

[9] 呂允福.浙江之平水茶業(yè) [J].國際貿易導報,第 6卷第 6期.

[10] 吳覺農.一年來之茶業(yè)[J].國際貿易導報,第 9卷第 1期.

[11] 劉河洲.浙江茶葉史料 [M]//浙江文史資料選輯 (第 24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2]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 (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493-495.

[13] 徐錫堃.溫州茶區(qū)茶業(yè)概況[J].中國茶訊,1950年 11月號.

[14] 《商業(yè)月報》,第 22卷第 6期,1946年 10月 31日.

[15] 鄭志新,楊光.龍井茶史話 [M]//浙江文史資料選輯 (第24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6] 程啟坤,莊雪嵐.世界茶業(yè) 100年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70.

[17] 劉河洲.浙江遂安茶區(qū)概況[J].中國茶訊,1950年 5月號.

[18] 劉鑒唐,張力.中英關系系年要錄 (第 1卷)[M].成都: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9:259.

[19] 陳椽.中國茶葉外銷史 [M].臺北:臺灣碧山巖出版社,1993:143.

[20]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 (第 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613.

[21] [英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第 1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406.

[22] 趙烈.中國茶業(yè)問題[M].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1:179.

Abstract: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key period of tea economy upsand downs in Zhejiang.Stimulated by the export of tea,Zhejiang formed many primarymarket in scattered but extensive areas.Theproduced teawasfir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primary market,and then aggregated to threemain teaports like Ningbo,Hangzhou and Wenzhou.However,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s,the tea economy,whether in production tea,primary market,or the export,all went to the end with inevitable decline.

Key words: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Zhejiang;primary market of tea;tea export

The Change of Tea Pr imary Market and Export in Zhejiang dur 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O Dechen

(Department of Army Political Work,Jiefangjun Technolog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07,China)

G112;F724

A

1671-2714(2011)01-0079-06

2010-10-10

陶德臣 (1965-),男,江蘇高淳人,副教授,經濟史學碩士,主要從事茶業(yè)經濟史和鄧小平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 關劍平)

猜你喜歡
平水茶區(qū)寧波
商洛茶區(qū)無性系茶苗高效栽植技術
北緣茶區(qū)秋季修剪對茶樹越冬及次年茶芽萌發(fā)影響的探討
紹興市柯橋區(qū)平水鎮(zhèn)中心幼兒園幼兒作品發(fā)表
銀幕內外(2020年5期)2020-11-25 02:42:59
一圖讀懂寧波
五絕·平水 四支韻游王桃園賞桃花(外一首)
陶山(2019年2期)2019-12-15 20:52:00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北方音樂(2019年13期)2019-08-21 02:14:32
聚焦·寧波
金代平水縣相關問題考辨
史志學刊(2018年4期)2018-09-04 09:22:14
生態(tài)茶區(qū)旅游開發(fā)與保護管理淺析
福建茶葉(2018年11期)2018-01-19 04:07:44
安徽茶區(qū)茶旅生態(tài)文明示范區(qū)建設研究
达拉特旗| 新乐市| 赞皇县| 沙田区| 台江县| 东平县| 宣城市| 余庆县| 和林格尔县| 红桥区| 绍兴市| 广饶县| 萨迦县| 定边县| 剑河县| 双流县| 元谋县| 临高县| 徐闻县| 资溪县| 江永县| 象山县| 交口县| 张家口市| 德令哈市| 遂溪县| 登封市| 河北省| 桃源县| 栾城县| 永春县| 成都市| 乐清市| 延长县| 黄梅县| 镇康县| 霍林郭勒市| 石屏县| 东莞市| 封丘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