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白瓷,歷來令人注目。
唐以來,史有“南青北白”之說,更有邢窯、定窯和鞏縣窯之盛名。而元以降,景德鎮(zhèn)窯名品輩出:元樞府釉瓷,是迄今唯一可認定的元代宮窯瓷器。及至明代永樂,白瓷又有大刀闊斧改進,釉汁肥腴如羊脂,最下工夫的當(dāng)屬胎的薄度,薄得能透影,號稱半脫胎。還有甜白釉,釉色白中泛灰、或略為泛黃,給人一種甜滋滋感覺,遂有“甜白”、“奶白”和“填白”之稱。因為永樂白釉瓷胎薄,故成品率極低,“在景德鎮(zhèn)明代御窯廠遺址中,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竟然全部是白瓷”。正由于永樂皇帝的這種特殊喜愛,致白釉器在宮廷祭祀、法事、日用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加強,并使白釉器最終成為明清御窯廠必不可少的—項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品種。例如明宣宗洪熙元年,朱瞻基初嗣大統(tǒng),數(shù)月內(nèi)竟連下三道制作白瓷祭器的圣旨和御批;又例如清咸豐時期,盡管國力衰弱,御窯廠基本停燒,唯分置于北京景山“壽皇殿”和故宮“奉先殿”所用祭器除外?!肚鍣n》記載:咸豐二年傳令燒制的白釉樽、爵、鐙和大小盤、碗類,皆為奉先殿祭祀所用。數(shù)量則微乎其微,有的品種只燒幾件,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件。
由此可知,明清兩代,白釉瓷的功能與意義非同尋常。尤其是在明早期,名聞遐邇的“永樂年裂”四字年號款,只出現(xiàn)在青花壓手杯、祭紅和白釉器上,可見白釉瓷在宮中的地位。
經(jīng)驗靠積累熟能生巧
自1992年筆者得到一件底落“大明嘉靖年裂”兩行六字青花楷體款的暗刻云龍紋白釉罐后,對于元明清龍紋和甜白釉瓷的研究興趣倍增,加上手上有多件明清龍紋參照物,結(jié)合資料,竟然亦總結(jié)出一些心得體會(參見《收藏》2003年第7期《歷代瓷器龍紋淺議》和第12期馬廣彥《阿申之路一一古瓷鑒賞家高阿申成功經(jīng)驗剖析》)。
上世紀(jì)末,筆者還有幸得到一件底署青花“大明弘治年裂”楷體款的白釉澀胎龍紋盤。盤子老氣縱橫,釉汁晶瑩、釉而光整、色澤白中閃青。盤內(nèi)心光素、外壁飾對稱兩條頗具動感的五爪行龍,龍紋露胎、刻畫細膩,有明代征貌。筆者起初并不能排除其為明代之物,之所以最后定其生產(chǎn)年代為康熙朝,是因為盤的外底面平坦;器底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裂”款識的書寫風(fēng)格亦與弘治朝有異,故從其整體所反映的時代風(fēng)貌來看,當(dāng)屬康熙朝摹仿品(參見高阿申著《瓷器收藏宴鑒·飲食器》p92)。
當(dāng)今時代,收藏不只成為文化,還被真正視為一種高雅活動。大興博物館和文件產(chǎn)業(yè)便是見證。無奈粥少僧多,古董價格飛揚,贗品充塞市場,“撿漏”似已成天方夜譚。然而,筆者兩月前以4.48萬元人民幣(含傭金)從嘉泰拍賣行拍得一件明正德白釉暗花澀胎龍紋盤,公允地說,亦可謂是一次差價懸殊的撿漏。
此盤撇口、弧壁、底微塌、圈足,高4.8厘米、口徑21.3厘米、足徑1206厘米。盤的內(nèi)心繪云龍紋,外壁飾海水龍紋,底落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裂”兩行六字楷書款。付款取貨時,瓷器鑒定專家錢偉鵬碰巧在旁,他說這個白釉龍紋盤,國外的價格可達30萬至35萬元人民幣。錢偉鵬先生系我國首批選派駐海外的文博專業(yè)人員,往返于世界各國和大拍賣行間,對于瓷器行情他十分熟悉。而此前一些拍賣成交紀(jì)錄亦清晰表明,該類盤的國內(nèi)價位在20萬元左右;國外在30萬至40萬元人民幣之間,而且,拍品歷來稀缺。
20多年來,筆者集古瓷一千余件,大多系地攤上覓得。最近幾年,為充實品種或當(dāng)教材,每年要從拍賣行買上一些。這些拍品給同行看后,給出的價格都較高,若當(dāng)時轉(zhuǎn)手,即可翻上一兩番。由此可見,適合各種層次需求的拍賣行,原本就是個覓寶的好場所。須正視的是,參拍者需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要不,只能算盲目投機或擺譜!筆者曾見識過幾位穿著時髦的參拍者,他們把一件市面上習(xí)見的普通的晚清日用器,舉拍到5萬多元。這勇氣和高出物品數(shù)十倍的競價,理所當(dāng)然地贏得了滿場的喝彩。
鑒瓷貴在舉一反三
鑒定瓷器時、尤其在課堂上,筆者有時會問問持有者:“買這件器物的理由是什么?”掏錢買古董,應(yīng)該有個說法(當(dāng)然,若鑒定為贗品,筆者更當(dāng)給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你對器物承載信息的認識。能講出一兩條理由的,說明入門了。說出的理由多,又能與器物特征吻合,屬真懂,否則很可能在瞎買!
龍是中華民族的軟征,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所以,各朝各代的龍紋,變化一般都較大。就連陶瓷界有“嘉萬不分”之說的嘉靖與萬歷朝,盡管兩朝有許多紋飾通用,卻在龍紋上差異明顯,并讓人一目了然:嘉靖閉嘴龍多見;萬歷慣見張口吐舌之龍。
至于明清兩代的龍紋,于繪畫上的差異也就更大(詳見2009年《檢察風(fēng)云》第17期之《元明清龍紋》),即便在紋飾上仿明仿得最到位的康熙朝,其釉而光整、晶瑩平滑、白中閃青、盤的外底面平坦,顯示出康熙朝的時代特征外,所模仿的明龍,亦帶有不少康熙氣息。我們從明弘治或正德的龍紋上可見:其畫法頗具特色,雙眼圓睜,置于一側(cè),仿佛龍頭上架著一副眼鏡,故有“眼鏡龍”之說。康熙朝所仿為依樣畫葫蘆之物,雖在龍的發(fā)、須與爪等方而幾近雷同,但“眼鏡龍”的嘴部刻繪顯得過細,超越了時代,加上眼鏡所占頭部比例較小,使“眼鏡龍”在整體上顯得似是而非;而龍身之鱗片,也不似網(wǎng)狀紋片,更像魚鱗片。此外,差異還表現(xiàn)為:明代白釉暗花澀胎龍紋盤的裝飾技法別具一格:除龍身和云朵露胎外,龍的須、爪、肘毛等其他細部及海水、江崖,均為暗花(罩釉)。而康熙所仿之器,龍身龍爪均為澀胎,龍紋的周邊并無明代同類產(chǎn)品當(dāng)有的暗刻花紋。
瓷器上的龍紋,自元代被皇家重視后,隨著朝代更迭,歷朝各代各具特色。故而,成為瓷器斷代方面的重要依據(j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