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鄭均宜
千年爛漫是童心
文·圖/鄭均宜
關于玩具的起源,專家們有著幾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說來自于民俗,一種說源自于游戲,還有說是宗教的產物。
在我國早在漢代史料中便記錄了馬騎、假面、偶人、泥車、瓦狗等玩具。唐宋時,陶瓷玩具已經普及,還出現了絲綢制作的人形玩具;《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均提及玩具的生產情況;李嵩和蘇漢臣《貨郎圖》中,所繪玩具有幾十種。近些年考古發(fā)現,在距今6000~10000年的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原始玩具。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fā)現了眾多的兒童葬墓,隨葬的石球和陶球被認為是兒童生前的游戲器具。類似的球類玩具在大溪嶺文化遺址、屈家?guī)X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有發(fā)現??脊艑W家認為,半坡村兒童墓葬出土的陶球、石球都是當時狩獵業(yè)的重要工具——投打彈丸。這些游戲器具正是由原始勞動工具所轉化的。由此可知,游戲與生產勞動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原始的歌唱與舞蹈則是與游戲意義相同的社會活動?!秴问洗呵铩す艠菲罚骸拔舾鹛焓现畼罚瞬傥?,捉足以歌八闕?!边@是我國較早的以文字記載的歌舞形式。比這更早的記錄則見于青海省出土的馬家窯型彩陶盆,盆上繪有結隊舞蹈的人形,人形的后部都有一條短尾。這當是古代原始舞蹈的傳承。因而,從陶球、石球和牛尾到模仿動物的舞蹈等種種事象,都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游戲活動無不與生產勞動相關聯。
清代,青釉瓷神像、小廟,高約5厘米
唐代,三彩釉陶獸首、人首玩具,直徑5.2厘米
東漢,紅陶公雞,高5.5厘米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球,直徑2~3厘米
上述材料向人們證明:游戲是人類物質生活得到相當滿足時而產生的一種有意識的娛樂活動,它依賴于生產的提高和物質條件的相對穩(wěn)定。游戲是勞動中的插曲。游戲的內容是對過去勞動成果的肯定和對未來勞動成果的向往。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球和石球,又說明了游戲器具可以直接來源于生產工具。因此,游戲是勞動的產物。它不但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生活的進程中用以調節(jié)節(jié)奏、獲得休息的手段,同時也是對未來勞動的準備。普列漢諾夫說得對:“游戲是勞動的產兒,勞動在時間上必然是先于游戲的?!庇螒蚓拖褚粭l強有力的紐帶聯結在勞動行為與玩具之間。
古代人獸莫辨的和鳥獸同體的,或獸獸同體的奇特造型,人們可以感受到來自遠古時代的神秘信息:在泥泥狗與太昊陵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這些玩具與祭祀太昊的活動有關,很可能是古代祭禮的供品、造像,或者是供養(yǎng)造像的物品。因此,淮陽泥泥狗是來自于自發(fā)宗教的玩具,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研究者所確認。類似的實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宋代以后一直盛行的泥娃娃——磨喝樂,就是佛教造像轉化為民間玩具的典型事例。由道教耳報神演變而成的木棒娃,由祭月活動派生出來的兔兒爺等等,都是在同一基礎上產生的民間玩具。
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祀神與娛神。這些內容體現了人對神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卻無法超越人對自身的理解。于是,祀神與娛神的內涵同人類自身的欲念與自娛發(fā)生了同一。直到現在,宗教儀式中的演奏、舞拜和供養(yǎng)等形式依然保持了這種同一。最初的祀神、娛神用具只是借用了當時的生產資料,如水、火、獸骨、石器及各種生產工具。經過長期的篩選和創(chuàng)造才逐漸形成相對固定的法器之類的物品。這些宗教的用具在特定的條件之下就有可能轉化為民間玩具。宗教藝術的感召力和由此產生的曲折地表現出來的娛樂意義,正是宗教能夠成為民間玩具起源基礎的真正原因。
不難看出民間玩具的產生絕不是孤立和偶然的事情,它是在人類長期的、多種的社會活動的基礎上,對社會生活所做出的反映。它是為了適應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而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娛樂器具。這種創(chuàng)作活動不只發(fā)生在原始社會時期,不僅創(chuàng)造出原始的玩具,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不斷發(fā)生、發(fā)展。例如七巧板、九連環(huán)、益智圖等民間智力玩具,它們不可能誕生在科學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原始社會,只有在人類對算術、幾何等學科有了充分認識之后,并在選材、加工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才有可能被創(chuàng)造。因此,玩具起源的社會基礎應該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認清了這些歷史的范疇對玩具誕生所起的作用,就會對民間玩具的起源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釋。
中國民間玩具以歷史悠久、分布地區(qū)廣闊和品種豐富著稱于世,對中國工藝美術事業(y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作為記載中國各時代和各地域生活藝術歷史的活化石,具有許多“主流”“傳統(tǒng)”藝術所不具備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跨越年齡、超越國度,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物質精神財富。對其在現代生活中價值取向的研究,是現代玩具設計師密切關注的問題。古今中外的民間玩具作為歷代多才藝、多智慧的民間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如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和節(jié)奏,煥發(fā)出鮮活的光彩,不斷帶給人類以新的啟迪是需要我們去研究和研討的。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