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善習
淄博雙鳳陶瓷有限公司 淄博 255100
淄博刻瓷藝術之我見
董善習
淄博雙鳳陶瓷有限公司 淄博 255100
刻瓷是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裝飾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由皇宮造辦處組織藝匠在瓷器上鐫刻書法、山水、人物等,供宮內陳設觀賞。后其工藝漸入民間。光緒時期刻瓷藝術達到第一高峰。以后由于政局不穩(wěn),經(jīng)濟蕭條,刻瓷工藝也幾盡凋零(詳見《清代、民國時期的刻瓷藝術》一文,《陶瓷》2010年1期)。
新中國的建立與發(fā)展給刻瓷藝術帶來新的春天,使其在淄博大地得以重生,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茁壯成長,成為陶瓷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淄博是中國五大陶瓷產(chǎn)區(qū)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淄博瓷廠陶藝家張明文先生率青年藝人劉瑞云于1975年初專程赴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拜會其所長老藝術家石可先生和刻瓷藝術家鄭惠民先生,學習刻瓷工藝?;貜S后組建起淄博第一個刻瓷小組,自此,淄博大地回響起叮叮當當?shù)目檀芍?,聲聲入耳,連綿不斷。
圖1 張明文《敦煌歸真》
圖2 李梓源《魯青瓷文具》
如今刻瓷已成為淄博陶藝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世界刻瓷在中國,中國刻瓷在淄博”,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首肯,成為國家與地方對外交往的一張地域名片。
1981年6月,經(jīng)全國陶瓷產(chǎn)區(qū)考核選拔,張明文先生赴前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科隆“中國展覽”參展。1982年赴美國第14屆世界博覽會作刻瓷藝術展,這是中國刻瓷界首次參加的世界博覽會。
1982年3月李梓源先生赴前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第34屆世界手工藝品博覽會,其作品魯青瓷5頭刻瓷文具獲得新中國建國以來在國際上的第一枚陶瓷金獎??檀伤囆g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1983年,淄博刻瓷榮獲國家銀質獎。
1988、1992年作者也先后赴澳大利亞、韓國博覽會參展,作現(xiàn)場刻瓷演示。
2000年,作者集多年刻瓷實踐,編輯出版了《刻瓷藝術》一書,全面介紹了刻瓷工藝。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先后有14位刻瓷藝術家,近二十次前往日本、德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辦展與交流,所到之處皆深受歡迎,引起轟動,被譽為“神奇的藝術”。
淄博的刻瓷隊伍也不斷擴展壯大,從最初的不足十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千余人。
對一至六缸的氣環(huán)進行測量,第一道氣環(huán)的背隙在0.7mm至0.9mm之間,符合標準;第二道壓縮環(huán)的背隙在0.9mm至1.0mm之間,符合標準;第三道油環(huán)的背隙在0.5mm至0.6mm之間,符合標準[5]。
圖3 馬林《周恩來》刻盤
圖4 尹干《滄桑歲月》刻盤
1990年成立了第一個協(xié)會組織——淄博市刻瓷藝術家協(xié)會。
2003年成立了“山東省陶協(xié)刻瓷專業(yè)委員會”和“中國陶協(xié)刻瓷文化研究會”。
2006年在淄博建立起第一個刻瓷藝術品展覽館,目前已有6名專職刻瓷藝術家被評為國家級藝術大師??檀勺髌访磕暧薪f件從淄博流往海內外,多件被選為國禮,由國家領導人贈于外國政要與知名人士,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國內外30多家電視臺、廣播電臺、通訊社、報紙刊物對淄博的刻瓷藝術做過超百次的專題報道。
刻瓷是以刀代筆在潔凈、光滑、堅硬的瓷器上鐫刻出山水、人物、動物、花鳥、肖像、書法等畫面,不但要求作者具有相應的繪畫功底和陶瓷裝飾設計能力,同時還要掌握嫻熟的雕刻技藝。淄博的刻瓷藝術家在繼承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和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討、研究、改革、創(chuàng)新。新工具的運用、新刀法的產(chǎn)生,新工藝的結合,使得當下刻瓷百花爭艷,式樣紛呈。
大體講,刻瓷工藝流程分三個步驟:
1、起稿。根據(jù)器型(盤、瓶、板、文具等)構思,設計出想要表達的畫稿,用毛筆或鉛筆在器皿上描繪出界面。
2、鐫刻。從嚴格意義上講,刻瓷是刀跡排列組合的藝術,即刻瓷刀法的藝術。因此鐫刻時要根據(jù)畫面要求用不同的刀具、刀法(點刻法、線刻法、畫刻法)才能雕刻出剛柔相濟、深淺有度、疏密有致,深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3、賦色。根據(jù)畫面,在刀跡上涂擦色彩,將刀法表現(xiàn)出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賦陶瓷顏料,還要通過800-900℃的烤花工藝(深色釉刻瓷作品利用色釉與瓷胎的不同質地展現(xiàn)畫面,因此可省略此道工序)。
刻瓷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也可歸納為三類。
1、中國書畫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藝術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在陶瓷裝飾上,以中國書畫的筆墨情趣裝飾傳承至今,千年不息,得到國人的喜愛,這也是當下刻瓷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主流。如張明文先生的“敦煌歸真”花瓶(圖1)和微刻書法“論語”魯青瓷文具,李梓源先生的“李清照”人物刻盤和書法魯青瓷五頭文具等(圖2)。這些作品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國書畫藝術形式的代表作。線條剛勁挺拔、墨色酣暢淋漓,書法清秀灑脫,刀法疏密有致,組合得體。
這類藝術形式注重畫面與瓷器造型的協(xié)調,講究線的造型能力,側重墨色的五彩變化,凸顯工藝制作的基本功,是作者數(shù)十年文化修養(yǎng)之沉淀、技藝磨礪的彰顯。
圖5 丁邦?!队^音菩薩》刻盤
2、中西畫藝術相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書畫以線造型、油畫、素描等西畫則以面造型。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溶匯貫通,以素描藝術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刻瓷藝術品不斷涌現(xiàn)。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馬林先生用素描形式所刻“周恩來”俏像(圖3)受到好評。其后似油畫、素描形式的刻瓷作品也相繼問世,給淄博的刻瓷注入活力。如尹干先生的“江南水鄉(xiāng)”瓷板、“滄桑歲月”盤(圖4);丁邦海的黑瓷刻盤“觀音菩薩”(圖5)系列等。
這類藝術形式注重中西繪畫藝術的結合,側重以點組面,用線組面,構圖簡潔明快,色調沉穩(wěn)質樸,立體感強,黑白灰層次豐富,如一縷清風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圖6 馮乃江《千里明駝》刻盤
圖7 羅曉東《春》刻盤
3、綜合工藝的表現(xiàn)形式
所謂綜合工藝表現(xiàn)形式是指刻瓷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吸納其它藝術門類,并與之有機結合的形式。此種形式包括刻瓷與陶瓷雕塑的結合,刻瓷與陶瓷泥釉料的結合,刻瓷與肌理繪畫、刻瓷與陶藝彩繪的結合等。如馮乃江先生的“寒雀圖”、“千里明駝”刻盤(圖6)就是刻瓷與堆雕、刻瓷與施釉的結合。羅曉東先生的“花鳥”刻盤(圖7)則是刻瓷與高溫花釉彩繪的結合。此類結合,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而孫兆寶的山水壁飾(圖8)、董善習的“梅花”刻瓷壁飾(圖9)則是繪畫的肌理技法,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對工藝的創(chuàng)新,將理念與技法完美結合,賦予刻瓷藝術新的內涵,為其開拓了新的發(fā)展空間。
不同的藝術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這是藝術存在的必然。在中國陶瓷裝飾藝苑中,刻瓷作為一個藝術類別能夠占有一席之地(見耿寶昌《明清陶瓷鑒定》),并逐步發(fā)展壯大,必有其獨樹一幟之風格。
1、陶瓷表面堅硬如玉,刀落其上會產(chǎn)生瓷崩的效果,由于釉層的厚薄、軟硬不同、刀跡的深淺和粗細也會不同,瓷崩效果亦不同。正是這一斑剝不同的瓷崩現(xiàn)象,成就了刻瓷在質上有別于其他陶瓷藝術的“金石韻味”之風格。
圖8 孫兆寶《山水》瓷板
2、刻瓷作品所刻去的部分形成毛面,其面吸收了光線的照射,呈亞光效果,與有光的瓷面形成對比,觀之有形,“立體感強”,這是刻瓷藝術與其它平面陶瓷裝飾藝術相比,又一區(qū)別所在。
3、刻瓷藝術的賦色多以黑色為主。究其原因一是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書畫藝術緊密結合?;仡櫩檀蓺v史,清代民國時期的刻瓷作品多以鉆石鐫刻,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以線的疏密組合而成,與之相適應,也多以黑色為主,形成了“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典雅藝術風格,成為刻瓷之骨架之靈魂。二是刻瓷刀法表現(xiàn)的需要。前面提到從嚴格意義上講刻瓷是刀法排列組合的藝術,只有在刻痕上涂上顏色,才能將刀法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而就色彩而言,黑色為退色,黑色才能充分展現(xiàn)刀跡,而艷麗的色彩給人的第一感觀只有色彩,會減弱刻瓷作品的魅力,因而“素樸典雅”成為刻瓷的又一重要藝術風格。
圖9 董善喜《梅花》瓷板
綜上所述,是祖國的繁榮昌盛為刻瓷奠定了堅固的根基;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建設高潮則為其提供了無限發(fā)展空間;更是刻瓷自身卓而不群的藝術風格鑄就了刻瓷藝術的生命之魂。我們堅信,淄博刻瓷藝術前程似錦,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