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誠 趙宏權(quán)
精湛炒技 王者醇香
----2011年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大賽速寫
■趙培誠 趙宏權(quán)
春風和煦,茶香飄逸。由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市農(nóng)業(yè)局、杭州市茶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2011年的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大賽”,于3月31日在西湖風景區(qū)內(nèi)的梅家塢茶文化村如期舉行。本次炒茶比賽是中國(杭州)西湖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的主要項目之一。
走在晨光中的梅靈南路上,迎面而來的是山坡上一片接著一片春意盎然的茶園,令人心曠神怡。這像是在觀賞炒茶比賽大戲之前,拉開了序幕觀看了序言,人先進入了故事情節(jié)。
上午9點光景,炒茶正式開始了。比賽現(xiàn)場熱鬧起來,40口大鐵鍋10口一列,陣勢壯觀。比賽組織者介紹說,40名炒茶選手,是通過各村預賽篩選出來的等級炒茶師,分別來自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qū)的梅家塢村、龍井村、翁家山村、滿覺隴村、楊梅嶺村、雙峰村、九溪村等。為了確保比賽的公平公正,這次比賽采用編號抽簽方法,并統(tǒng)一分發(fā)了西湖龍井茶鮮葉,炒制完成后由茶葉專家現(xiàn)場評比打分,決出一二三等獎。
隨著炒茶師的雙手在鐵鍋中輪番作業(yè),茶葉在鍋中不停地舞動。炒鍋的溫度,手掌的力度,一招一式,全憑炒茶師手上的功夫。漸漸地,炒茶師的額頭亮起一層細汗,鐵鍋里卻溢出陣陣茶香,迷漫在整個賽場。西湖龍井茶被譽為“綠茶皇后”,名列百茶之首,歷來是朝廷貢品、茶中極品、國家禮品,名揚海內(nèi)外。西湖龍井茶特有的醇香,在炒制現(xiàn)場,讓人體會得淋漓盡致。
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于2009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可見這一炒茶技藝之珍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西湖龍井茶的炒制技藝,是茶農(nóng)千百年來在炒茶中實踐,日積月累的智慧結(jié)晶。獨特而精湛的炒制技藝,是西湖龍井茶出類拔萃獨特品質(zhì)形成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在一口一鐵鍋燒中,新采的茶葉下鍋,炒茶師采用抓、抖、搭、捺、推、扣、甩、磨、壓十大手法,茶不離鍋,手不離茶,根據(jù)實際情況交替使用、有機配合,方能炒出上等的好茶。在炒茶師的精心調(diào)教下,西湖龍井茶成了一種融藝術(shù)、觀賞和品嘗的手工藝品。作為西湖龍井茶的核心區(qū)域,一年一度的炒茶技藝大賽,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培養(yǎng)炒制技藝傳人。
一等獎獲得者陸洲東在炒茶比賽中
2個小時后,炒茶比賽結(jié)束。由5位國家一級評茶師組成的專家評審組對炒好的茶樣進行現(xiàn)場評審,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宣布評比結(jié)果:一等獎獲得者是龍井村陸洲東、翁家山村張培青;二等獎獲得者是翁家山村翁永進、龍井村戚樹金、龍井村徐身桂;三等獎獲得者是滿覺隴村胡錄華、梅家塢村厲政、翁家山村翁惠明、龍井村盛遙明、梵村村應繼紅。
我們在現(xiàn)場采訪了一等獎獲得者陸洲東,他說他從十五六歲就跟著父輩開始學習龍井茶的炒制,不斷地在實踐中體會提高。他還說,要學好這門炒茶技藝,非得十年時間不可,還得心用去炒,用心去體悟,這樣才能進入境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此床钑r的投入,那種對茶的癡情,才能體會到心用去炒這句話的份量。
國家一級評茶師、教授級工程師沈紅在接受采訪時深情地說:“龍井茶之所以能在綠茶王國里被人稱譽為“綠茶皇后”而經(jīng)久不衰,與它獨到的手工炒制技藝形成的特有醇香是分不開的。正是這種人們用手工制成的食用工藝品,滿足了人們物質(zhì)、精神愉悅的要求,也有力地回答了有人提出為什么西湖龍井茶不用機器制作而用人工炒制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