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增
(鄭州市惠濟區(qū)檔案局,河南鄭州450044)
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申遺與保護利用研究①
朱瑞增
(鄭州市惠濟區(qū)檔案局,河南鄭州450044)
對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遺址進行了考證和研究。經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遴選考察推薦,其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中國大運河申遺河南鄭州段的歷史空白。提出了對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具體措施,為推進中原經濟文化建設,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提供了決策依據(jù)。
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申遺保護利用
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位于中華文明發(fā)祥地、民族起源圣地、黃河之濱的古藪澤要沖地。昔為滎澤舊縣,今為鄭州市惠濟區(qū)。“背靠黃河,肩臂廣武山,蓋古戰(zhàn)場地,為楚漢兩軍對壘處。廣武置于西,汴京鎮(zhèn)于東。背黃河,面賈魯古渡,要稱九州之通。至萬國玉帛其自楚、蜀、滇、黔、東西粵。輸如簇,蹄如織,無不以自逞”。
然而,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的大部分遺產,由于嘗受黃河“時決、時淤、時徙”的影響,已歷盡滄桑,不斷變易或徘徊游蕩。加之年代久遠,史料匱乏等原因,自南宋迄今的千年中,則已成為眾說紛紜、不被眾人所識的一個歷史性難題。因此,借助國家組織大運河申遺和中原經濟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機遇,組織開展“世界級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申遺與保護利用”科研探索,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內涵,為助推中原文化經濟建設,打造世界級文化遺產品牌,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提供重要資源載體,并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jù)。
中國古代大運河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系統(tǒng):一是隋唐大運河,二是京杭大運河。其中,尤以隋唐大運河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和距離最長而最為著名。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隋代大運河。自鄭州滎澤樞紐起,西通河洛,南至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全程分為通濟渠、永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通冀、魯、豫、皖、蘇、浙六省,全長2 500余公里,由此成為我國古代縱貫南北水陸交通漕運、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隋代大運河,因“隋代開鑿,唐代享用”,故又稱之為隋唐大運河,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繼隋唐大運河開鑿600余年后而修建。隋唐大運河開通后,直到元代的1293年,會通河與通惠河的開通,裁彎取直,由北京直接通往杭州,不再走洛陽、滎澤、鄭州和開封。截直后全長1 782公里,即是今日眾所周知的京杭大運河。
這兩大系統(tǒng),均是我國古代南北水陸交通漕運與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是支撐中華民族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的脊梁和紐帶,同萬里長城一樣,被譽為當今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堪稱中國古帝王與勞動人民的偉大壯舉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調查保護名單。
鄭州滎澤,古水澤名?!妒酚洝は谋炯o》:“滎播既瀦??装矅?滎、澤名,播(波)水已成遏都?!端麟[》曰:古文《尚書》作,滎波,此及今文并云‘滎播’,播是水揪溢之義,滎是澤名?!卑础皽畈ゼ葹z”即指滎澤水而言。位置在漢滎陽縣東南,與莆田澤相毗連的低洼地。大約相當于今黃河以南,賈魯河以北,鄭州市惠濟區(qū)與部分金水區(qū)之地。
先秦時代,鄭州滎澤,為古藪澤開河要沖。在禹時,“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至今既有故事傳頌。春秋時期,魏惠王“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成為我國古代開鑿大運河之鼻祖,距今已有2 400多年的歷史。
秦漢時期,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后,大梁城破,魏王投降,魏亡。西漢初期,楚漢戰(zhàn)爭多年,于漢王劉邦四年(前203年),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議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西漢末年,黃汴決壞。滎陽以東數(shù)郡災患嚴重,持續(xù)60余年。東漢永平中,明帝命王景,理渠堤坤。自滎陽至千乘???,修筑大堤千余里。絕水,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回注。從此,河汴分流,黃河、汴河互不侵擾,千年無大患。在中國水利史上,稱之為著名的王景治河。
隋唐時期,隋文帝為加強河務管理,在鄭州滎澤樞紐,分置廣武縣,仁壽初改為滎澤縣。鄭州滎澤縣“舊城,在漢滎陽故城東北十五里。明成化八年被河塌沒,知縣曹銘改遷南五里許,周圍四里十三步”?!皷|南距滎陽故城十里。天啟七年至崇禎元年又歸自”,“背黃河,肩臂廣武山,蓋古戰(zhàn)場地,為楚漢兩軍對壘處。廣武置于西,汴京鎮(zhèn)于東,背黃河,面賈魯古渡,要稱九州之通。萬國玉帛其自楚、蜀、滇、黔、東西粵。輸如簇,蹄如織,無不以自逞。山河四塞,天險之國”。
隋煬帝繼位,更致力于大運河的開鑿。據(jù)歷史文獻記載,隋大業(yè)元年,隋煬帝下詔,發(fā)河南道諸州郡兵夫三百余萬,開鑿通濟渠,自河起滎澤入淮千余里。此時,自板城渚口,引黃入汴的河口,因漢代舊河口與滎澤石門的淤積和廢棄,已由廣武山之北,改在廣武山之南[1]。經廣武山南麓,利用部分鴻溝故道,東行汴水故道,歷滎澤、鄭州、浚儀,東別汴水,折向東南入泗達于淮[2](P64)。又自山陽至楊子達于江,于是江、淮、河汴之水相屬而為一矣。水面闊四十步,造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樹陰相交,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京師至江都,離宮四十余所。三年六月,敕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連達河,北通涿郡,二千余里。六年,又穿江南河,自京都至杭州八百里?!瓱鄞伺e,為其國促數(shù)年之祚,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仁而有功者矣。
鄭州滎澤舊縣南,二百五十步有通濟渠(汴渠),即裴耀卿立其之汴渠。“唐開元二十年,分汜水、滎澤、二縣地,置河陰縣、管河陽倉”?!伴_元二十三年,徙治輸場東河渠口,置河陰縣,以便漕運?!薄肮梳B道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漢書云,初平帝時,汴河決壞。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坤。元録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復皆湮塞。隋大業(yè)元年,便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隋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其汴口堰在縣西,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漢古堰,遏河入汴也”。
隋煬帝開鑿汴河,自板城渚口為始。而板城渚口,在唐隸河陰縣也,唐之河陰,在漢滎陽之東,而后世滎澤縣之西,則隋之汴口。唐代汴渠,漕糧碼頭,“輸場”在河陰縣旁,縣南距汴渠僅二百五十步[3](P250)。
宋元時期,宋都大梁,以在孟州河陰縣之南,縣為汴首,受黃河之水,以出淮泗。每歲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調水勢,其深六尺,以滿載通行為準。歲運江淮湖浙之米數(shù)百萬石及東南物產不可勝計。又西山之薪炭,亦由此而下。輸京師之粟,以濟河北之急,內外皆仰其利。
元代至正以后,汴河又稱賈魯河。“鄭州北三十里,有汴河”[4](P5)?!八^汴河,即古所謂莨蕩渠,莨蕩渠一名浚儀渠。其源出于滎陽大周山,合京須索鄭四水,東流之中牟縣北,與沙水同流,東南至浚儀而分,南注為沙,東注為汴,此汴河所由來矣。西漢平帝時,黃河南奔沖汴,東漢明帝間,命王景修之,自滎陽以下分疏,使黃河東北流入海,汴河東南流于泗,復入淮渠。廣之四十步,河旁皆筑御道,樹以柳,名曰隋堤柳,又名為汴堤柳,隋代受開鑿之勞,唐代享轉輸之利。數(shù)十年間,依然東流,隋家宮闕,竟成灰燼。宋都汴京引水穿于城中,有上水門,下水門之名,轉運江浙湖之粟,直達汴京,設官司之。至元十七年,黃河決,始淤塞。元臣賈魯修之,又名賈魯河。俗仍汴河之稱?!嵵莅司啊辉汇旰有铝?,在鄭州猶稱為汴,意即此旨歟”。
明清時期,賈魯河在(滎澤)舊縣南十里,由京索入江淮,財貨聚集過壩八,黃河商賈稱便。清朝末年,京漢鐵路的開通,交通工具火車開始使用。水陸交通航運,即被鐵路交通運輸所代替。鄭州滎澤樞紐、漕運碼頭、輸場與河道等重要水利設施與航運工程,也在曾經發(fā)揮過戰(zhàn)略作用之后,隨之廢棄。
圖1 .鄭州滎澤賈魯河古渡遺址
解放初期,賈魯河古渡處(如圖1所示),承建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崗李村北,東風渠下邊。昔為鄭州滎澤、汴河(通濟渠)漕運碼頭遺址,今為國家水利樞紐重要設施工程(如圖2所示)。于196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主要功能是:抬高黃河水位,防止河床下切,保證北岸共產主義渠、人民勝利渠和南岸東風渠三灌區(qū)2 500萬畝農田的灌溉引水,并供給天津用水,保證京廣鐵路黃河大橋的安全,聯(lián)系南北水陸交通,促進物資交流。并可裝機10萬千瓦。由于設計、技術等原因,使用不到兩年,便破壩廢棄,成為今天的崗李水庫或稱十八門閘現(xiàn)址。
圖2 .原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漕運碼頭,現(xiàn)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遺址
礫石溪,漢魏以后之水名?!端涀ⅰ吩?“濟水又東,礫石溪水注之。水出滎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滎陽縣馮池在西南是也。東北流,歷敖山南,經虢亭北,池水又東北,徑滎陽縣北斷山,東北注于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濟水又東索水注之……”據(jù)考之,礫溪即今惠濟區(qū)北部之枯河。
索水,《水經注》曰:“水出京縣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北經小索亭西又為索水,又曲而西流,與梧桐澗水合,又東經虢亭南,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須水近出京城東北二里榆子溝,亦曰達榆溝,又或謂之為小索水。東北流,與滎陽城西南(今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岔河村)北注索(索須合流成為索須河)。又東經滎陽縣古城南。又東經周苛冢(小雙橋遺址)北。又東流,北曲西轉,北經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苯裼兴黜毢?,位置與其相對應。索水與礫溪會流,稱濟水。礫溪,為今之枯河,也稱旃然水,或鴻溝水。
京水,古黃水?!端涀ⅰ酚涊d:“濟水右合黃水,水發(fā)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洶涌,狀若巨鼎揚湯。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又東北經故市縣故城南。黃水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古船塘,俗謂之郟城陂,東西二十里,南北四十里。《竹書紀年》《穆天子傳》記載,甲寅,天子浮于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
鄭水,即今日的七里河,發(fā)源于鄭州南部的梅山、泰山,東北流,在鄭州東注入汴河。
綜上所述,鄭州滎澤樞紐,曾以“京、須、索、鄭四水,在此匯其流,形成汴河源”。“滎播、河水、濟水,在此復往徑通為一”。由此成為我國古代古藪澤歷代開河要沖、隋唐大運河南北水陸交通樞紐,漕運商旅轉輸集散中心。今有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鴻溝、汴河)故道,河口,漕運碼頭,輸場,驛站,城堡,村落等重要文化遺址尚存。其中,鄭州市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惠濟區(qū)南裹頭十八孔閘崗李水庫),即被鎖定為原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漕運碼頭(滎澤汴口)遺址;索須河、賈魯河部分河段約30公里,與枯河(旃然河)部分河道約20公里,鎖定為原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通濟渠(古鴻溝、汴河)故道;沿樞紐故道兩岸,還集中分布有??谟?、秦王寨、青臺,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桃花峪、西山黃帝古城、滎陽故城、漢代冶鐵遺址、小雙橋遺址;東岳天齊廟、祥云寺、康王碼頭和滎澤八景等,共有遺產30余處,被鎖定為鄭州滎澤樞紐沿河古跡遺址等。
除此之外,尚有輸場、倉廒,渡口、驛站、寺廟、城鎮(zhèn)和村莊等,一批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遺跡,與一批炎黃文化、漢唐文化的戲曲、文學、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遺跡,還待進一步挖掘、調查、考證。
籍資漕運者,由來已久。西漢之世,有事于西陲,軍運頻繁,漕運因以大盛。東漢末后,宇內不靖,漕運僅于各地之小區(qū)域內。
隋文帝禪位后,銳意航運。對河渠之治理,倉庫之設置,航運組織之確立,多所致力。于仁壽初,在滎澤河渠口,分設滎澤縣,專管漕運河務。隋煬帝繼位,更大興工程,修治河道。世人謂煬帝為大運河之開鑿者,實由于此。
隋乃一統(tǒng)之國家,必有一完整之交通網(wǎng),以便各地賦貢之輸納。江南江北,地方豐饒,其農產物皆由淮河、泗河,經汴渠與滎澤樞紐轉輸,由黃河而出,以至洛陽和涿郡(北京)。
唐朝建都長安,遷都洛陽。要“轉漕東南之粟”,對漕運的重視,自不亞于隋朝。特別是唐高宗以后,唐中央機構迅速擴大,百官俸祿增多,關中的生產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為了從關東和江淮地區(qū)搜刮更多的財富,唐王朝賴以生存的大動脈,在日日夜夜為京都,輸送著大批糧食和日用百貨,經過鄭州滎澤樞紐轉輸,才能期達。而江南與冀北的物資交流也都必須經過運河,至鄭州滎澤樞紐轉輸,才能進行貿易。
初唐期間,江淮漕船多從通濟渠(汴渠),到達鄭州滎澤樞紐汴口,經過卸貨換船,待河勢適中,才能轉輸入河,再溯洛水至東都,輸含嘉倉。洛陽以西,改為陸運,過陜州三門峽灘以后,再裝船溯河入渭,運抵京都長安。因為陸運長達三百里,費工費時,高宗年間,雖經改造,通漕仍然十分困難。
到了開元年間,唐王朝的國勢達到了最盛時期,京師需糧更多,對漕運的要求越發(fā)迫切。唐玄宗整修了梁公堰(鄭州滎澤樞紐的一個水利工程),開鑿了開元新河(滎澤汴口填淤,復開汜水),又規(guī)定每年對汴渠加以整治疏浚,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河、汴通船的能力大為提高。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一年內,經過鄭州滎澤轉輸,運抵關中的糧食達四百萬石。由此,創(chuàng)造了唐代漕運量的最高記錄,扭轉了關中缺糧的局面。
唐代后期到五代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加上受黃河“時決、時淤、時徙”的影響,汴河上游的鄭州滎澤樞紐、河口及河道工程,便逐漸淤積,加上長期得不到及時疏浚,而河水泛濫,往往成災,最終導致漕運不暢。于是宋朝建都東京汴梁,政治和漕運中心被迫東移。這時,通過黃河與鄭州滎澤樞紐,漕運轉輸?shù)膽?zhàn)略地位勢必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宋朝,遷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河,曰廣濟河。汴河所運尤多?!疤谂d平六年,關于京都四河之漕運,設有定制:汴河,歲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一百萬石。黃河,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菝窈樱谒氖f石,菽二十萬石。廣濟河,粟十五萬石。以上合為五百五十萬石,茍非短旱,未嘗短缺。其數(shù)在至道元年(公歷995年),汴河之運米五百八十萬石,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達七百萬石……”
綜上所述,鄭州滎澤樞紐,在我國水利航運交通漕運史上,作為隋唐大運河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重要轉輸樞紐,而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2004年伊始,國家即把京杭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遺產調查保護預備名單。2006年,由全國政協(xié)牽頭組織,申遺活動正式啟動。2007年擴容,把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和永濟渠納入,由此,正名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目前涉及35個城市,是我國涉及省級區(qū)域最多的一次聯(lián)合申遺行動。其中,河南鄭州是隋唐大運河中轉樞紐的重要城市之一。2008年,揚州會議達成共識,制定規(guī)劃和期限,力爭5~6年的時間申遺成功。當前,大運河申遺,按照國家的部署安排,已進入組織申報攻堅階段的關鍵時期。
河南鄭州段作為隋唐大運河申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批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遺址已經過挖掘和考證,被相繼揭秘,驚現(xiàn)于世。其中,尤以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遺產,通濟渠故道(索須河與賈魯河部分河段)約30公里,最終經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遴選考察推薦,隋唐大運河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要作為“立即列入項目,直接進入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通濟渠——滎陽故城段)”;從而填充了中國大運河申遺河南鄭州段歷史空白。同時,為助推中原經濟文化建設,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提供了決策參考依據(jù)。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索須河、賈魯河、金水河、七里河、東風渠等重要水系,進行有效地疏理整治和保護。目前,鄭州滎澤樞紐遺產已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河南鄭州段運行狀況良好的一個遺產資源優(yōu)勢。
但是,按照國家的部署安排和世界申遺標準要求,今后的工作任務還很艱巨。一方面,由于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遺產屬于挖掘考證列入申遺的新建項目,所以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尤其是有許多重要遺產資源信息,還需要進一步挖掘考證、規(guī)劃保護等;另一方面,還要面對35個城市的激烈競爭。因此,申遺和保護利用所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不容樂觀,急需加強和改善。
按照國家大運河申遺的部署安排,現(xiàn)已進入組織申報的攻堅階段,對于河南鄭州來說無疑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為使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遺產盡快得到科學挖掘申遺和保護利用。繼而為助推中原經濟文化建設,打造世界級遺產文化品牌,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影響,特提出以下文化創(chuàng)意。
“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申遺與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涉及檔案文獻、水利交通、申遺規(guī)劃、文物保護、文化旅游、環(huán)保生態(tài)、土地建設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力量。需要政府與社會,從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原經濟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高度,參照國家申遺組織的模式,結合鄭州實際,建立“大運河申遺與保護利用”工作機構,成立“會商小組”與“大運河民族文化研究會”。集中整合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知識和技術力量,與科研專家組相對接,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科學申遺與保護利用工作預案。盡力避免盲目或不必要的重復工作所造成的嚴重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確??茖W申遺成功。
借助國家組織大運河申遺的戰(zhàn)略機遇,加快保護利用步伐。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加大挖掘鄭州滎澤樞紐資源信息,與疏理整治保護的同時,認真做好復堤改造、景觀設計與保護利用的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從而為挖掘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優(yōu)勢,打造世界級文化遺產特色品牌,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助推中原經濟文化建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借助國家組織大運河申遺的戰(zhàn)略機遇,以鄭州滎澤樞紐的申遺與科學保護利用為契機,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內涵底蘊,恢復索須河與賈魯河部分河段原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稱謂;恢復沿河兩岸復堤植柳(美化)修筑御道(步道),與“滎澤八景”的部分景觀;利用黃河水源的互補優(yōu)勢,恢復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本體的自然風貌;加上與眾多歷史古跡和當代文化景觀的有機融合,一個具有世界級文化遺產內涵底蘊的“大運河滎澤樞紐文化生態(tài)風景區(qū)(大運河樞紐濱河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即可應運而生。
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所在的鄭州市惠濟區(qū),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集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借助國家組織大運河申遺的戰(zhàn)略機遇,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將可逐步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一筆巨大財富,而福祉于民。因此,可以設想,在黃河以南,鄭州北四環(huán)以北,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遺產集中的50平方公里區(qū)域,規(guī)劃建設“大運河滎澤樞紐文化生態(tài)自然風景區(qū)(大運河樞紐濱河公園)”;同時,利用黃河文化、炎黃文化、運河文化和漢唐文化特有的資源和底蘊優(yōu)勢,規(guī)劃建設一批具有世界級文化品位的“文化城鎮(zhèn)和農村社區(qū)”,從而使中原經濟鄭州都市區(qū)城鎮(zhèn)化建設,更富有文化內涵底蘊;充分發(fā)揮鄭州滎澤樞紐的紐帶作用,進一步挖掘整合歷史文化、水系、生態(tài)資源,組成一個大文化、大水系、大生態(tài)的資源發(fā)展體系,成為打造世界級文化遺產特色品牌,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重要資源載體和黃金寶藏。
[1]鄒逸麟.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中原水運交通的變遷[A].中華文史論叢(第8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史志編審委員會.河南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M].北京:水電出版社,1987.
[4]張萬鈞,校注.嘉靖鄭州志校釋[M].鄭州: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88.
Research of the Zhengzhou Xingze TerMinal on the Grand Canal
ZHU Rui-zeng
(Archive Bureau of Huiji District of Zhengzhou,Zhengzhou450044,China)
Detailed study has been done for the Xingze Terminal on the Grand Canal.After th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 of experts applying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ngze Terminal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rand Canal,which will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job to list the Grand Canal a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Detail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have also been put forwar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heritage,which ha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The Grand Canal,Zhengzhou Xingze Terminal,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G112
A
1008—4444(2011)05—0027—05?
2011-07-20
朱瑞增(1959—),男,河南鄭州人,鄭州市惠濟區(qū)檔案局副局長。
①“隋唐大運河鄭州滎澤樞紐申遺與保護利用”專家科研組成員:王仁民(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維華(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員);趙煒(河南省河務局史志辦公室主任);陳隆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成名(河南省檔案局保護利用處書記);賈莉(政協(xié)委員、鄭州市引黃供水補源灌溉辦公室主任);周平(政協(xié)委員、鄭州市文化遺產申遺專家);韓菊紅(政協(xié)委員、鄭州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陳智勇(鄭州市惠濟區(qū)副區(qū)長);朱成本(黃河水利委員會工程師)。
(責任編輯: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