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2012》看美國傳統(tǒng)價值觀及文化
作為一部商業(yè)大片,《2012》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影片以宏大逼真的視聽效果吸引全球數以萬計的觀眾。然而仔細品析,《2012》不僅單單講述了一個人類災難的科幻故事,更深刻地折射出了“美國夢”,個人主義及英雄主義,以及基督教文化等典型的美國傳統(tǒng)文化及價值觀。
《2012》 美國夢 個人主義 英雄主義 基督教文化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電影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影不僅成為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也同時成為傳播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或政治觀點的工具,從而對社會的精神結構產生影響。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美國的文化及價值觀念也滲透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災難片《2012》的高投資、高票房、恢弘的場面以及娛樂性無不吸引著世人的關注。但電影也處處反映了美國主流價值觀及文化,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要客觀地看待電影所折射出的美國文化。
所 謂 的 美 國 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邁向成功,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所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公民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卻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邁向成功。在這里,所有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在此基礎上,人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是否抓住了機會,或有沒有能力去抓住機會。
影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身上都體現出了典型的美國夢:一個是小說家杰克森,一個是印度科學家阿德里安。從某種意義上說,杰克森是個失敗的小人物:一個僅有四百多本銷售量小說的作家;家庭危機嚴重,與帶著兩個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邊還有位展開強烈追求的男性朋友。這種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團糟。盡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棄自己的寫作,對他來說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書得到了科學家阿德里安的賞識,杰克森與阿德里安結識,為后來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國人民打下基礎。杰克森在帶著孩子郊游的時候偶然得知地球將毀滅的消息,于是展開了營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電影給我們直接的視覺展示是毀滅性的、災難性的場景,而實際上是在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難背景鋪墊。也正是通過一次次的生命考驗,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時,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與孩子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英雄。這也反映出一個小人物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完成了自我實現。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阿德里安是一位印度科學家,是他最早發(fā)現了太陽及地殼的反常運動,他是發(fā)現危機的第一人。正是這個發(fā)現使其由一名普通的科學家成為與總統(tǒng)直接對話,并最終成為整個拯救地球活動的主要負責人。在一次次的艱難抉擇中,阿德里安最終說服船長打開艙門,讓更多的人登上了船,拯救了更多的人。最終,當災難過去,當人類再次沐浴在初升的朝陽中,這個起初普通的科學家已成為人類的英雄。在實施營救的過程中,阿德里安的堅強意志與善良的性格也贏得了總統(tǒng)之女勞拉的青睞。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人們心中英雄并且抱得美人歸的阿德里安無疑最好地詮釋了美國夢。
美國傳統(tǒng)的或主流的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于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1]。最早一批的移民來到北美大陸是為了建立一個脫離歐洲殖民者統(tǒng)治的區(qū)域,他們試圖擺脫國王、政府、牧師、教會、貴族和特權階級對他們生活的種種控制。那些首批移民所做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對美國人的性格造成深遠的影響。通過限制政府和教會的權力及消除傳統(tǒng)的貴族統(tǒng)治,這些早期移民營造了一股強調個人價值的自由之風。這種“個人自由”(很多學者和國外的評論家常稱這種價值觀為“個人主義”),是美國人價值體系中最基本的一點。
英雄主義其實是源于我們對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畏懼,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對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機的感應,所以期待那些擁有好的品質、過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現,以期能在最危險的關頭給予最有利的支持與保護。個人英雄主義所反映的是美國自由主義價值觀,體現的是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的理念。
影片中,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這種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在電影的尾聲部分,小說家杰克森儼然置生死于度外,獨自潛入水中尋找阻礙艙門關閉的障礙物。在潛入水里之前,杰克森似乎已不在乎自己能否安全回來,考慮到身上肩負的希望與責任,他表現出大義凌然,視死如歸的氣勢。幸運的是,我們成功地看到杰克森找出了問題所在,成功地排除了問題,拯救了飛船和人類。完成了其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杰克森潛入水下排除險情時,影片將杰克森的小兒子也安排在這次活動中,這似乎也在暗示著觀眾,美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在新一代的美國人心中的傳承與發(fā)揚。
美國人心中的英雄是通過不懈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凡人。美國式的英雄透露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英雄始終是真實的、多面的、鮮活的,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充斥著為自由為幸福而戰(zhàn)斗的救世主理想,也包含著對人類、民主、社會的思考,是美國文化價值的體現。
觀眾還會對影片中的另一個人物印象深刻,這個人便是在黃石公園里瘋瘋癲癲的電臺播音員查理。這個相貌平平,發(fā)型凌亂,衣著古怪,看上去很邋遢的播音員怎么看都是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雄形象的顛覆,然而其身上卻閃現出無畏的英雄主義。他是另類英雄的代表,作為普通民眾,再不知情的情況下,查理是第一個知曉地球要毀滅的人,他也曾多次告訴杰克森和他的聽眾這個消息,然而卻被一次次地否定和拒絕,直到災難真的降臨時,杰克森極力勸說查理逃生,但查理并未逃走,在最后一刻還背著電臺設備,站在山崗上,用最后一分鐘來完成他的直播。在巖漿和巨大的石頭將他掩埋之前,他大聲地喊道:“記著,這個消息是查理第一個告訴你們的!”以此完成了其作為真正英雄的蛻變。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都體現著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在個人自由價值觀的指引下,他們更加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所以,在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同時也實現了自己作為英雄的化身,這也是從電影人物身上所折射的美國主流的價值觀念。
宗教一開始就給予美國信徒以力量和安慰,同時它也成為塑造國家歷史的要素之一。數世紀前,移民為了追尋自由,遠涉重洋來到這塊英屬殖民地,他們要求擁有自己的教堂,并能有以自己的方式來信仰上帝的權利。美國最高法院里有一句很有趣的描寫,即宗教就是絕對的美國文化。在美國所有信仰宗教的人士中,基督徒大約占80%,基督教文化對美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電影的名稱就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瑪雅歷法中,2012年12月31日是這一階段人類文明的終結。在新的輪回中,人類的智慧將有重要的發(fā)展,并進入新的文明。這個是瑪雅人的重要日子,被《2012》引進,改編成了世界末日。
電影中人物、事物的名稱也與基督教文化有緊密的聯系。電影中無論人物名還是飛船名,都有特殊含義。主人公杰克森的兒子叫Noah(諾亞),拯救人類的飛船為Ask(方舟),科學家阿德里安的父親乘坐的飛船為Genesis(“創(chuàng)世紀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圣經》里的相關記載。在《圣經》中的《創(chuàng)世紀》里記載著這樣的故事:上帝耶和華看到地面上各種惡的行為,于是計劃用洪水消滅地上的惡人,但是他發(fā)現人類中有個叫諾亞的好人,耶和華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攜帶妻兒及牲畜鳥類登上方舟,方舟建成時,大洪水也開始,最后洪水淹沒了最高的山,陸地生物全部死亡,唯有“諾亞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幸存。電影巧妙地用基督教《圣經》中的事物來命名,采取與《圣經》所記載故事相似的敘事結構,揭示了電影與基督教文化的關系。
電影的情節(jié)與基督教文化也有密切的聯系。影片的情節(jié)類似《圣經》中末世的情節(jié)。當世界崩塌時,信徒們呼喊:“Repent. There is still time.(懺悔吧,還有時間。)”當總統(tǒng)決定留下來公布真相,并決定和民眾們一起面對災難時,影片提到他妻子臨終前握著他的手叮囑他建個修道院,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那里懺悔。基督教強調“原罪意識”。人類從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開始就背負了罪,因而人生來就是罪人,所以必須通過后天的努力減輕自己的罪行?!皯曰凇笔敲绹嗽谏钪薪洺L岬降脑~。在基督教中,只有通過不斷懺悔,相信上帝,才能獲得救贖。所以在《2012》中末日降臨的時候,人們認為這是人類釀成的大錯,不停地懺悔祈求得到上帝的寬恕的鏡頭頻頻可見。
另外,影片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里的“重生”的觀念?;浇掏绞冀K相信上帝是人類的救主,生活中遇到了難題,只要相信上帝在自己的身邊,難題也將迎刃而解。當他們虔誠地向上帝和耶穌基督敞開心扉時,他們的生命就完全地改變了,就像獲得了重生一樣。而當災難臨頭時,相信上帝就在身邊并向上帝敞開心扉時,便能獲得救贖,得到重生。在影片中,面對著世界末日,總統(tǒng)選擇留言與民眾一起懺悔,意大利總理選擇待在教堂懺悔,與教堂一起消失,都反映了重生的觀念。電影里帶有基督教色彩的語句和行為的出現,表明了基督教文化已深入美國人心,同時,也成為美國人民一種堅定的信仰。
電影是一種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從其拍攝、情節(jié)安排,到細節(jié)構思都包含并傳承著特定的文化意義。作為一部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的《2012》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美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主流文化。“美國夢“、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及基督教文化都深深地體現在影片的故事內容中。我們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要體會到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同時,也要更客觀地看待國外的價值關念與文化意義。
[1]朱世達. 當代美國文化與社會[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第152頁.
[2]王加豐、周旭東. 美國歷史與文化[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9
[3]戴特斯曼等著,陳國華譯. 美國文化背景第三版[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
[4]羅選民. 英美社會與文化[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9
[5]鄭樹森. 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電影館叢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胡立新、方擁軍. 好萊塢大片的極端文化價值觀批判[J]. 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7
高偉華,(安徽省淮北市,1983.1—),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比較文學。
徐建綱,(內蒙包頭人,1961.1月—),教授,碩士生導師。英美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