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偉
“五月端午,雞樅拱土。”只要是雨水好,大樹楊梅謝幕后,家鄉(xiāng)的另一驕子——雞樅就將閃亮登場了,美麗富饒的富民大地又將熱情地擁抱遠方賓客。
家鄉(xiāng)——云南省富民縣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在眾多的野生菌中,無疑雞樅當數(shù)第一。雞樅,真菌的一種,菌蓋圓錐形,中央凸起,常見的有黑皮、黃皮、白皮、火把雞樅等類型。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雞樅含有鈣、磷、鐵、蛋白質(zhì)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預(yù)防腸癌、養(yǎng)血、潤燥、健脾胃等功能。顧名思義,因其味道鮮甜脆爽,酷像雞肉,形狀遠看像雞腿,故得此名。要說價錢,則要比雞肉貴好幾倍,才上市要三四百元一公斤,七、八月間旺季每公斤也要一百多元。
雞樅吃法很多??捎美苯?、肉片炒吃, 甜、辣、香,讓你食欲大增;可切成絲、塊煮 吃,讓你回味無窮;可用香油,加上辣椒、草 果、八角、花椒等配料炸成油,早點吃米線、 面條,讓你一天都是好心情。
雞樅價錢昂貴,除其好吃、有營養(yǎng)外,也 因?qū)に灰装?。雖說富民各鄉(xiāng)鎮(zhèn)山上都出產(chǎn)雞 樅,但因追求者甚眾,也就物以稀為貴了。拾 雞樅得天不亮就起床,若去遲也只有嘆息的份 了。露水濕漉,雨水浸涼,山遠坡陡,滋味是 不好受的。像找尋丟失的繡花針一樣,眼睛都 不眨一下,左尋右找,而雞樅卻像羞澀的小姑 娘千呼萬喚不出來;還得認得雞樅窩,散雞樅畢竟很少,拾到了得保密,第二年此地它還會等你。若是上山亂走,青頭菌、蘑菇、石灰菌、小紅菌等普通菌倒會不少,要想拾雞樅可不容易,總算發(fā)現(xiàn)了雞樅窩,已被捷足先登者喜獲了。記得有一年暑假,我和妻由六旬的母親領(lǐng)著,跑了十幾座山都是兩手空空,返回的路上才在公路上邊的包谷地里拾到幾大朵。
童年時是一個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越窮越光榮,以階級斗爭為綱。我家祖輩是大地主,子女自然矮人一截,生產(chǎn)隊牛多難放,隊長便把這一苦差不由分說地交給了父親。當時他才三十多歲,正是壯勞動力,卻被人稱為“放牛老倌”。真是因禍得福,父親是個做事極為踏實認真的人,出門早,回家晚,一段時間后牛兒便膘肥體壯,小牛成活率高,第二年便按規(guī)定領(lǐng)到了生產(chǎn)隊的獎金——20元錢,讓村鄉(xiāng)人羨慕得要死,趕牛棍也就一直到下戶都交不掉。不僅天天有工分,且是八九個放牛老倌中最高的一個,滿工分16分。大人忙掙工分,小孩上學,拾雞樅的人不多,父親三天兩頭常有意外的收獲,所以雞樅成了我家的常菜。吃膩了,送些給親戚鄰居,看著人家樂,我家老少心里也甜,特別是鄰居——一家貧下中農(nóng),接了雞樅,笑著叫一聲“邵叔”,讓我們?nèi)腋吲d得仿佛忘記了“地主”成份。
一九八三考上昆明師范,我家地主帽子也早摘了,全家甭提多高興!村鄉(xiāng)也說:“我們村出了一朵大雞樅!”下戶分到一頭犁牛和兩頭黃牛,假期便由我放牧。暑假是雞樅熱鬧的季節(jié),我見到它如見到久別的老朋友一樣興奮,但也只遇不求,因為還有另一方天地吸引著我——課外閱讀。
說起雞樅,真是名不虛傳。傳說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非常愛吃雞樅,每年上市時,都要派飛騎快遞到宮中。清代乾隆時的大學問家趙翼隨軍入滇,吃了雞樅后大為贊嘆:“老饕驚嘆得未有,異哉此雞為何族?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于錦雀腹,只有嬰兒膚比嫩……”現(xiàn)代散文家汪曾祺先生,對美 食有一番研究,他在《昆明的雨》一文中贊美 雞樅是“菌中之王”,“味道鮮濃,無可比 方”。
說起家鄉(xiāng)富民的雞樅,也是大有史話的。 明朝洪武年間,沐英總鎮(zhèn)云南時對雞樅一見鐘 情,每年都安排富民地方官府收購,遠運京 城。清朝嘉慶年間,一些文人名士在雞樅上市 期間,喜歡設(shè)“雞樅宴”,擺酒賦詩,以文會 友,據(jù)說是因為雞樅生于深土而志潔品香,高 雅不俗,取其義自勉:為人要潔身自好。有一 才華過人而不得志的秀才,每當雞樅上市,都 要選購一朵供案頭觀賞,曾在家門上自題一聯(lián) “草野雞樅志潔品高香千里,官場狐吏心黑腹 大濁萬家”,被人稱為“雞樅秀才”。幾年 前,曾有一老者從臺灣回鄉(xiāng)探親,吟詩道: “人說臺灣蘑菇好,怎比家鄉(xiāng)雞樅香。”今 天,家鄉(xiāng)人總喜歡把能人、強人、富人比喻為 雞樅,如已故畫家廖新學,人人都說是富民的 一朵大雞樅。
雞樅,在我的家鄉(xiāng),不僅成了招待客人的 美味佳肴,而且是農(nóng)民的致富幫手。雞樅旺 季,正是學生放暑假,只要人不懶,一個假期 下來,學費、新衣服都有了。雞樅小老板,單 縣城菜市場就有十多人,從各村零收來,肥 瘦、大小、老嫩分分類,賣給單位公關(guān)、飯店 做菜,收益可觀。我曾悄聲問一個賣過幾次雞 樅的熟人:“一年三個月下來,你有一萬元收 入吧?”她神秘兮兮地說:“怎么,大作家, 眼饞了?告訴你吧,比打工強十倍!”
不用說,人人愛吃雞樅,除非是無緣相 識。作為土生土長的富民人,總感雞樅逐年數(shù) 量少了,味道也似乎不如從前。這是為什么 呢?自然植被減少,土地減少,氣候變暖,環(huán) 境污染……罪魁禍首,還是人啊!聽說有人研 制人工雞樅,均未成功。
家鄉(xiāng)的雞樅,愛你沒商量。
家鄉(xiāng)的雞樅,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