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義
不要再回避生產關系了
□趙修義
近來,“公平公正”的呼聲非常高,但“生產關系”這個概念卻十分鮮見,好像在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這個概念已經不管用了。多年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成為主流,在他們的詞典里,只有生產要素,只有效率,即使說到資本和勞動,也只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更有甚者,勞動者無論是智力的還是體力的,好像都不是獨立的生產要素,只是從屬于資本的“人力資本”而已。不要忘記資本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其中有雇傭和被雇傭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不能把資本只看作一種生產要素,一味地強調資本對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一味地歌頌資本的功勞,更不能一味地強調發(fā)展經濟只“依靠資本而不依靠勞動”,不能無視勞動者的巨大功績。好像在市場經濟下,只有個體之間的動物般的生存競爭,根本沒有什么生產關系問題存在。在我們的媒體語言中,只有“強者、弱者”,“輸者、贏者”,連針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也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贏在起點”。把“成功人士”的稱號僅僅奉送給大款大腕,在各行各業(yè)默默作出貢獻但沒有大把資財的人士則被排除在“成功人士”之外。與此相連,為“窮人”說話還是為“富人”說話,“愛富”還是“仇富”等爭議十分熱鬧。好像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財富的多寡問題,而沒有什么生產關系問題。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就是生產關系,當然不是離開了生產力來討論生產關系的。有人會說,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不錯,文件里一直是這樣寫的,但是不能誤以為生產關系方面的矛盾,連次要矛盾都不是了,或者根本不存在了。難道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生產力的發(fā)展,就同生產關系無關嗎?包產到戶、國企改革、多種所有制,今天所說的分配制度的改革不都是生產關系嗎?至于說到企業(yè)管理,臺灣“中央社”將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兵營式的生活稱為“精神血汗工廠”,說的不也是生產關系嗎?不從生產關系入手,怎么可能找到避免悲劇再度發(fā)生的出路?
如果一味照著新自由主義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路,回避生產關系問題,那么破解難題還會有指望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