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永春
父親馮錦彬,1920年農歷5月初三生于云南巍山縣(原蒙化縣)。18 歲時被國民政府抽丁去當兵。父親當時還算有點文化,后考入黃埔軍校昆明第五分校,成為黃埔軍校十六期學員。解放戰(zhàn)爭初期,蔣介石調云南部隊到東北打內戰(zhàn)。戰(zhàn)役中父親所在部隊投誠,經轉化培訓后于1949年6月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四野參加了平津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一路南下,打至廣東境內。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父親所屬部隊調往朝鮮參加抗美援朝,經歷了多次戰(zhàn)役,腳步一直踏至漢城邊緣。1953年,父親復員回鄉(xiāng),后安排到臨滄工作。60年代初期被錯誤清除回家,之后落實政策,成為臨滄市林業(yè)局異地安置的一名離休干部。
父親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部乐師o須贅言,所說的幸福是指父親能夠健康地步入九十高齡的門檻。 父親的高壽雖然與我們兒女孝順有關系,但最關鍵的是他保持了一種堅定的人生理念。
一是堅信運動養(yǎng)身。也許是黃埔軍校造就的良好習性,在我們的印象里,父親從未睡過一天的懶覺。每天都是早睡早起。直到現(xiàn)在,只要他沒有什么不舒服,每天都能堅持拄著拐棍早晚鍛煉,堅持自己煮早點,還喜歡為我們揀揀菜。他說,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要運動鍛煉一天,在運動鍛煉中死去也無所謂。
二是堅信萬物有益。父親在飲食上從不挑嘴,他認為萬物都是相輔相克的。我們吃什么,他老也就跟著吃什么,從來沒聽他說過什么飯菜不好吃之類的怨言。他盡管滿嘴假牙,但吃的軟點硬點也不計較(當然我們也是盡可能為父親搭配好食物)。他從不輕意扔棄食物,每見桌上有剩菜就不舒服,他常講自己在打仗時饑餓的情景,以此教育我們絕不能浪費一丁點食物。 三是為人厚道。父親的老實忠厚是出了名的,他從沒有一丁點的壞心計,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十分的誠實厚道。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不但沒有害人之心,連防人之心也未存,所以一輩子吃了不少的虧,受了不少的委屈。吃虧是福,父親曾經歷過許多戰(zhàn)斗,多少次槍林彈雨竟沒有被擦破一點皮,這不能不說是老天保佑好人。
九十歲的高壽,是父親的驕傲,也是我們做兒女的驕傲。在祖國欣欣向榮的今天,我們希望父親盡享人生的幸福和樂趣,走向百歲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