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吳玲娟,高 松,曹雅靜,白 濤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山東青島 266033)
黃海綠潮應急漂移數(shù)值模擬
黃 娟,吳玲娟,高 松,曹雅靜,白 濤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山東青島 266033)
基于三維全動力POM海洋模式,利用2008~2009年黃海綠潮多源實測和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考慮奧帆賽場附近海域圍油欄和流網(wǎng)等障礙物的阻攔作用,利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蹤方法對綠潮的漂移軌跡進行應急預測,為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綠潮的漂移軌跡,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據(jù)。通過黃海綠潮漂移軌跡和海流數(shù)值模擬結果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密切關系。
綠潮;漂移預測;拉格朗日;粒子追蹤
大型海洋綠藻大量增殖現(xiàn)象,被稱為“綠潮”(Green Tides)。綠潮在全球沿岸海域爆發(fā)并造成嚴重危害的現(xiàn)象變得越來越頻繁,發(fā)生地理范圍也日趨增大,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海洋災害。從1980年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意大利、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均爆發(fā)過綠潮災害,法國沿岸海域尤為嚴重。從1997~2001年,受綠潮危害的濱海城市從60個增加到103個。2007年,中國黃海北部和中部局部海域首次發(fā)現(xiàn)由綠藻大量增殖發(fā)生的綠潮。2008年5月以來,在黃海北部特別是青島沿岸海域,綠潮大量增殖聚集。為了保證奧運會帆船/板賽的順利舉行,為了沿海經(jīng)濟發(fā)展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國家海洋局舉全國之力,應對綠潮大面積爆發(f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2009年和2010年,黃海又出現(xiàn)大量綠潮繁殖漂移,政府部門啟動應急預案。綠潮作為我國一種新的自然災害,當其大面積爆發(fā)時,對海洋環(huán)境、海洋漁業(yè)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開展黃海綠潮應急漂移數(shù)值模擬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綠潮的應急預測水平,為政府相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提供有力可靠依據(jù),為保證海洋資源可持續(xù)利用,保護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為防災減災做出貢獻。
國外很多科學家對綠潮的生長機制、運動方向和速度等要素進行多方面研究,并得到了初步的成果。Aurousseau等[1]在法國綠潮災害比較嚴重的Brest灣,建立三維生物地球化學模式,對該海域的漂浮綠潮的生長和腐敗-漂移-沉降進行模擬。Cugier等[2]建立的浮游植物三維生態(tài)學模型和三維水動力模型(Cugier等[3]),建立適應于Brest灣的綠潮特征(Me′nesguen 等[4]; M′enesguen[5])的三維生物地球化學模型,同時開展了潮間帶綠潮的預報研究。Perrot等[6]發(fā)展了預報潮間帶海藻的簡單方法,并于2007年5月建立了綠潮在潮間帶生長和漂移的預報模式。2008年5月31日黃海海域發(fā)現(xiàn)漂浮綠潮后,國內研究人員對綠潮的漂移進行多方面研究,并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北海預報中心立即啟動高性能計算機,利用衛(wèi)星、船舶、飛機、海洋站等多源觀測和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采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三維全動力海流模式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蹤方法,快速準確預報綠潮的漂移方向和路徑。喬方利等[7]根據(jù)7月份綠潮的漂移路徑,提出“綠潮長程輸運通道”觀點,認為綠潮的長程輸運通道會隨著風場變化而略有不同,可將監(jiān)測與打撈工作從整個面集中到狹窄通道內。
圖1 綠潮漂移預測數(shù)值模擬區(qū)域水深和雙重嵌套區(qū)域
綠潮漂移數(shù)值模式采用三維全動力POM海洋模式,根據(jù)綠潮所在位置、范圍以及政府部門對應急預測的不同需求,建立兩個區(qū)域模式:大區(qū)域是東中國海海域(117°30'~130°E,25°~41°10'N),水平分辨率1/30°,垂向10層;小區(qū)域是青島—江蘇近海海域(119°8.6'~122°E,31°45.6'~37°N),水平分辨率1/120°,垂向6層;模式地形來 源 于 GEBCO(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Oceans)分辨率為1'×1'的數(shù)據(jù),并采用海圖水深和Google Earth進行水深和岸線訂正(見圖1)。大區(qū)域模式采用全球海洋模式(HYCOM+NCODA Global 1/12°Analysis)模式的水位、流場、溫鹽場等輸出結果作為大區(qū)域模式的初值和邊值場,同時在邊界上加上8個分潮(M2,S2,N2,K2,K1,O1,P1,Q1)來驅動;采用北海預報中心業(yè)務化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大氣模式的風場和熱通量場作為大氣強迫場;考慮長江等主要河流徑流的作用,長江的徑流量采用大通站多年月平均徑流量(見表1);奧帆賽場附近海域考慮圍油欄和流網(wǎng)等障礙物的阻攔作用,綠潮大部分被阻擋在圍油欄和流網(wǎng)外,而海水可以通過。小區(qū)域模式是采用兩重嵌套技術,大區(qū)域計算結果為小區(qū)模式提供初值和邊值條件;大氣強迫場與大區(qū)域模式相同。海洋模式采用熱啟動,根據(jù)政府需求每天預報未來3~7天的綠潮漂移情況。
在不考慮綠潮自身生態(tài)特征的情況下,其在海水中的移動,可以看作是質點跟隨海流的物理運動,所以綠潮應急漂移預測,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蹤方法。粒子追蹤方法采用粒子隨機走動模式來模擬粒子的運動。每個粒子的位移變量都可以由Lagrange方程來確定;粒子群的運動特性是一個隨機過程,它的條件概率密度函數(shù)可以由相應的Fokker—Planck方程決定。將對流擴散方程轉化為Fokker—Planck形式,通過數(shù)值求解粒子的Lagrange方程,確定每個粒子的位移,從而實現(xiàn)了粒子的動態(tài)追蹤,達到了污染物運動過程數(shù)值模擬的目的[8]。
三維全動力POM海洋模式中綠潮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2008~2009年TERRA/AQUA-MODIS、SAR COSMO-1/COSMO-2和HY-1B衛(wèi)星、飛機、船舶和海洋站等多源觀測和監(jiān)測資料。利用多源資料反演和提取綠潮位置、范圍和分布面積等信息,分析數(shù)據(jù)可信度,整合多源數(shù)據(jù),為海洋數(shù)值模式提供綠潮初始場和比對場。
表1 大通站多年月平均流量(cm3/s)
圖2 模式模擬的東中國海M2,S2,K1,O1的同潮位(實線)和同位相(虛線)
圖2是模式計算的東中國海四大分潮的同潮圖。從同潮圖可以看出,潮波從太平洋經(jīng)日本九州至臺灣之間的島鏈地區(qū)傳入東海。當潮波通過陸架波折時,以前進波形式為主進入黃海,振幅和流速陡增。受黃海岸界作用,半日潮演變成以兩個無潮點為重要標志、駐波為主要特征的潮波系統(tǒng)。日潮波演變?yōu)閱我粺o潮點的、駐波為主要特征的潮波系統(tǒng)。潮波繼續(xù)北上,經(jīng)渤海海峽進入渤海,形成以黃河口和秦皇島附近兩個無潮點為特征的渤海半日潮系統(tǒng)以及渤海海峽附近出現(xiàn)無潮點的渤海全日潮波系統(tǒng)。從表2(主要海洋站觀測和模擬的4個主要分潮調和常數(shù)比較)可以看出模擬的4個分潮與實測基本一致,誤差較小。
表2 海洋站觀測和模擬的四個主要分潮調和常數(shù)比較(振幅單位m,位相單位:°)
圖3~4是2008年8月19~20日奧運1號浮標120o24'E,36o2.4'N和2009年3月26~27日董家口傾倒區(qū)附近A10測流點(120°1.967'E,35°22.3'N)(位置見圖1)表層流速、流向模擬計算值與實測值的比較。無論是流速還是流向,模擬值和實測值的變化基本一致,吻合較好。圖5是2009年6月23日~7月11日黃海外海表層漂流浮標(FB96324)漂流軌跡與模擬漂流軌跡,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者漂流方向和速度基本一致??傮w來說,該數(shù)值模式能較好再現(xiàn)該海區(qū)的海流狀況。
圖3 奧運1號浮標表層流速、流向計算值與實測值比較圖
圖4 董家口附近測流點A10表層流速、流向計算值與實測值比較
圖5 2009年6月23日~7月11日表層漂流浮標軌跡和數(shù)值模擬結果比較
圖6 綠潮2008年7月1~6日漂移趨勢預測
根據(jù)政府部門的不同需求,綠潮應急漂移數(shù)值模擬結果以綠潮漂移趨勢圖、動態(tài)圖和軌跡圖等形式出現(xiàn)。
根據(jù)2008年6月30日海監(jiān)飛機監(jiān)測結果,提取綠潮位置、分布范圍等信息,基于三維全動力POM模式,預測綠潮的漂移軌跡(見圖6)。圖7是青島近海模擬流場未來6天(2008.7.1~2008.7.6)平均分布。數(shù)值模擬結果顯示受偏北向海流的影響,綠潮未來6天向偏北方向漂移,漂移速度12.8km/d,與同時段衛(wèi)星等多源監(jiān)測的結果大體一致。
圖7 青島近海模擬表層流場6天(2008 7.1~2008.7.6)平均分布
SAR衛(wèi)星成像分辨率為30 m,與MODIS和HY-1B衛(wèi)星比對,能較好反映綠潮的信息。由于2008年青島近海綠潮密集度比較高,綠潮分布特征比較明顯。恰好2008年7月16日SAR COSMO-1和COSMO-2分別于18:16和19:04經(jīng)過青島近海(圖像來源于國家衛(wèi)星海洋應用中心,圖8)。圖8中A、B、C、D、E區(qū)域表示2008年奧運會帆船/板賽海域,藍色多邊形代表奧帆賽場警戒區(qū),綠色代表綠潮(滸苔)。這個時間內綠潮打撈工作已經(jīng)停止打撈,而且SAR成像不受云覆蓋的影響,所以從SAR COSMO-1圖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綠潮漂移模式的初始場,預報48分鐘后綠潮的位置(見圖9),與SAR COSMO-2監(jiān)測結果作比較(見圖8右)。受青島近海東北向流的影響(見圖10),綠潮向東北偏東向漂移。綜合考慮綠潮有可能會沉降、SAR COSMO-1和COSMO-2成像也會出現(xiàn)一些差別等因素,綠潮數(shù)值預報結果與SAR COSMO-2監(jiān)測結果大體一致。另外從圖9和10可以看出,由于考慮圍油欄和流網(wǎng)等障礙物的阻攔作用,綠潮大部分被阻擋在圍油欄和流網(wǎng)外,而海水可以通過圍油欄和流網(wǎng)。
圖8 2008年7月16日SAR COSMO-1和COSMO-2綠潮衛(wèi)星監(jiān)測解譯圖
圖9 2008年7月16日綠潮漂移模擬結果與SAR COSMO-2衛(wèi)星監(jiān)測結果比較
圖10 2008年7月16日青島近海18:16~19:04平均流場分布
利用2009年6月13日MODIS-TERRA衛(wèi)星等綜合解譯信息資料,進行綠潮應急漂移預測(見圖11),可以看到每個小時綠潮外邊界點所在位置,便于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綠潮相關信息,為啟動應急預案提供依據(jù)。數(shù)值模擬結果(見圖11~12)顯示6月13~19日鹽城外海的綠潮受西北偏北向流的影響,基本向西北偏北方向漂移。
圖11 2009年6月13~19日綠潮漂移軌跡(圖中06-13-13代表2009年06月13日13:00)
圖12 青島-江蘇近海2009年6月13~19日6天平均流場分布
綠潮作為一種新的自然災害,當其大面積爆發(fā)時,對海洋環(huán)境、海洋漁業(yè)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開展黃海綠潮應急漂移數(shù)值模擬工作,已為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綠潮的來源、漂移路徑和方向等方面的信息,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據(jù),為海洋資源可持續(xù)利用,保護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為海洋防災減災做出貢獻。通過黃海綠潮漂移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衛(wèi)星等多源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比較,可以看出該模式能夠較好模擬綠潮的漂移軌跡。通過黃海海流和綠潮漂移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綠潮的漂移軌跡與流場分布有密切的關系。在2008年和2009年的綠潮數(shù)值模擬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2008年和2009年綠潮在青島近海漂移路徑明顯不同,我們將進一步分析黃海綠潮漂移機制。
[1]Aurousseau P.Les flux d'azote et de phosphore provenant des bassins versants de la rade de Brest[J].Comparaison avec la Bretagne.Oce′anis,2001,27:137-161.
[2]Cugier P,Hir Le P.Three dimensional(3D)ecological modelling of the Bay of Seine(English Channel,France)[J].J Sea Res,2005,54:104-124.
[3]Cugier P.Hir Le P.Development of a 3D hydrodynamical model for coastal ecosystem modeling,Application to the plume of the Seine River(France)[J].Estuar Coast Shelf Sci,2000,55:673-695.
[4]Me′Nesguen,Salomon J C.Eutrophication modelling as a tool for fighting against Ulva coastal mass blooms,B.A.Schrefler and O.C.Zienkiewicz[eds.][M].Computer modelling in ocean engineering.Balkema,1988:443-450.
[5]Me′Nesguen,A.Modelling coastal eutrophication:the case of French mass bloom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l Conference on Marine Coastal Eutrophication,1992,979-992.
[6]Perrot T,Dion P,Populus J.A predictive approach to the mapping of fucoid beds using Spot magery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C].VIIIth International Seaweed Symposium,June 20-25,2004,Bergen,Norway.
[7]喬方利等.2008年黃海綠潮爆發(fā)的基本狀況與科學應對措施[J].海洋科學進展,2008,26(3):409-410.
[8]Zhang X Y.Ocean Outfall Modeling-Interfacing Near and Far Field Models with Particle Tracking Method[D].Ph.D.thesi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5.
P732
A
1003-0239(2011)01-0025-08
2010-01-08
國家海洋局青年科學基金(20100203)
黃娟(1979-),女,本科,主要從事海洋環(huán)境要素預報和研究,防災減災工作。E-mail:huangjuan@nmf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