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胃輕癱綜合征;針藥結合;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2—0030—02
胃輕癱綜合征(簡稱胃輕癱),是一種以胃排空延遲和多種原因所致停滯的臨床癥候群。表現為早飽、餐后上腹部飽脹和腹脹、惡心、發(fā)作性干嘔或嘔吐、體重減輕等。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2種。原發(fā)性又稱特發(fā)性胃輕癱,多發(fā)于年輕女性。繼發(fā)性胃輕癱常見于糖尿病、結締組織病、胃部手術或迷走神經切斷術后等,一些因素如感染、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以及藥物也可以引起胃輕癱。根據起病緩急及病程長短分為急、慢性2種。臨床上以慢性多見,癥狀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常達數月甚至數年。西藥治療本病作用單一、副作用明顯、且復發(fā)率高,筆者采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本病2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4例患者均為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3月門診或住院患者。其中男6例,女18例;年齡25~55歲,平均40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1 a,乎均2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國際內鏡及胃腸病學術研究會紀要擬定:①臨床上有早飽、餐后飽脹、惡心、發(fā)作性干嘔或嘔吐、體重減輕等表現,并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之無形的特點;②B超檢查排除上消化道、肝、膽、胰腺等器質性疾病;③內鏡下或X線鋇餐檢查提示胃內有大量潴留液;④胃排空試驗提示有胃固體排空或(和)液體排空障礙。
2 治療方法
2.1 辨證施治
2.1.1 肝氣郁滯 癥見胃脘不適、滿悶痞塞、食欲不振、心煩易怒、胸脅脹滿、舌淡苔白、脈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消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陳皮、川芎、枳殼、芍藥、香附、甘草)。
2.1.2 肝胃郁熱 癥見胸骨后不適、進食困難、口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胃脘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以清瀉肝胃,方用玉女煎加味(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等)。
2.1.3 痰濕中阻 癥見胃脘痞塞、滿悶不舒、腹脹、頭目眩暈、胸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嘔吐痰涎,身重倦怠,或咯痰不爽、胃有水聲、頭眩心悸、大便不爽、舌苔濁膩、脈滑,治以祛濕化痰和中,方用二陳湯合平胃散加味(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厚樸、甘草等)。
2.1.4 飲食停滯 癥見胃脘脹滿、痞塞不暢、噯腐吞酸、不思飲食、便秘矢氣、舌膩苔白、脈滑實,治以消食導滯、行氣消痞,方用保和丸加味(半夏、陳皮、茯苓、山楂、神曲、連翹、萊菔子)。
2.1.5 脾胃氣虛 癥見:胃脘滿悶或隱痛、食后尤甚、食欲不振、喜溫喜按、四肢不溫、氣短乏力、少氣懶言、大便稀塘、舌淡苔白、脈沉細,治以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棗)。
2.1.6 胃陰虧虛 癥見:胃中痞滿、胃痛隱隱、饑不欲食或干嘔不止、吞酸吐苦、口舌干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治以養(yǎng)陰益胃、滋養(yǎng)脾胃,方用沙參麥冬湯加味(沙參、玉竹、麥冬、天花粉、扁豆、桑葉、生甘草)。
2.1.7 腎精不足 癥見:食少便溏、腰膝酸軟、肢冷、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沉細,治以補益腎精,方用右歸飲加味(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杜仲、肉桂、制附子、甘草)。以上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服3次。
2.2 針刺治療 針刺主穴取中脘、內關(雙側)、足三里(雙側)等。肝氣郁滯者加膻中、太沖、陽陵泉;肝胃郁熱者加合谷、行間;痰濕中阻者加豐隆、陰陵泉;飲食停滯者加梁門、天樞;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氣海;胃陰虧虛者加脾俞、胃俞、三陰交;腎精不足者加腎俞、太溪、三陰交。均取雙側穴,每日1次,留針30min,行平補平瀉法。1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 d。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飲食恢復正常,B超檢查無異常;顯效:癥狀減輕,食后偶有上腹不適感,B超檢查一般情況下無異常,飲食過量后可有異常改變;無效:癥狀無改善,B超檢查同病前。
3.2 治療結果 經1~2個療程治療后,24例患者全部治愈。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27歲,公司職員。2009年12月因早飽、胃脹、惡心等就診于本院,B超示肝膽脾腎胰等未見異常;胃鏡提示為胃動力障礙;胃排空試驗示胃固體排空延遲。口服嗎丁啉、普瑞博恩等藥物治療2周后癥狀改善不明顯,遂人本門診中醫(yī)治療。詳問病史,患者平時性情急躁易怒,消瘦、面色微紅,癥見上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早飽、大便偏干、舌紅苔白、脈弦。西醫(yī)診斷:胃輕癱。中醫(yī)診斷:痞滿,證屬脾胃不和,肝氣郁滯,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消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針刺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膻中、陽陵泉、太沖、脾俞、胃俞、足三里、脾俞、胃俞用補法,其余穴用瀉法,每日1次。經治療1周后癥狀明顯緩解,1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月未再復發(fā)。
5 體會
中醫(yī)認為此病屬“痞滿”范疇,多因氣血虧虛,脾胃受損,加之精神因素致肝氣犯胃,肝胃氣滯,使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腹?jié)M痞悶、納呆嗝氣、煩躁易怒、兩脅脹滿、惡心嘔吐、舌紅苔白、脈弦等。治療應以消痞除積、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等為大法。
西醫(yī)治療本病,一般采用口服胃動力藥(如嗎丁啉、胃復安、莫沙比利等),或者手術治療等,但由于藥物和手術的副作用及局限性,治療效果并不滿意,經研究發(fā)現,中藥(口服或鼻飼)辨證施治配合針刺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可使胃張力增加,胃排空時間縮短,同時具有降低胃腸平滑肌張力、解除腸痙攣的雙向作用,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消食導滯、調暢氣機等作用,可明顯改善或消除患者臨床癥狀。
胃輕癱患者,平時還應重視飲食及精神調攝。飲食以少食多餐、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為原則,不宜飲酒及過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飲食、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保持精神愉快,勞逸結合,避免憂思惱怒及情緒緊張。
參考文獻:
[1]孫軍,張寧,李巖,柴胡枳實水提取物對胃腸動力作用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2):53
[2]朱金照,楊國漢,冷恩仁,等,中藥的促胃腸動力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689—690
[3]李秀峰,宋光榮,閻保臣,等,半夏瀉心湯對頑固性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胃動力學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4)。672~674
[4]李偉,鄭天珍,瞿頌義,等,芳香化濕類中藥對大鼠離體胃平滑肌運動的影響[J],蘭州醫(yī)學院學報,1998,(24):6~8
[5]余林中,枳實消痞丸對家兔胃電及離體小腸運動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0):47~49
[6]林江,唐靜芬,萊淦,枳實消痞丸對大鼠胃排空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15~47。
[7]李杰,針灸治療術后胃癱,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7(4),25
[8]李鶴,沈惠風,胃腸下合穴治療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