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史 最早的扇子始于殷代,用雄雉尾制成,稱之為“羽扇”。羽扇普遍使用于漢代,到了北宋,才有折扇。折扇還用象牙、烏木、玳瑁、紫檀、紅木等材料制成。扇骨的長短和數(shù)目并無一定限制。扇子在我國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
扇聯(lián) 民間有聯(lián)曰:“舉起隨時消酷暑,動來無處不清風?!蓖ㄋ滓锥?,膾炙人口。還有一副妙聯(lián):“明月入懷,團圓可喜;仁風在握,披拂無私?!鄙下?lián)說的是白團扇,將家人團聚的意愿寄托扇上;下聯(lián)則暗喻持扇者立身品德高尚。
扇詩 唐代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筆觸細膩,情趣橫生。郭沫若亦有“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的吟詠,既道出了扇子的用途,又贊美了扇子的工藝。
扇舞古今最有名的扇舞:漢代的《巴渝舞女舞》、唐代的《霓裳羽衣舞》和現(xiàn)代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葵花向陽》等,都突出了扇子的舞姿,可謂意趣橫生,悅目賞心。
扇謎 我國臺灣、福建閩南等地民間流行的扇謎頗多,如直接書寫于扇面而不露底的謎語有:“有風我不動,我動就有風;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風”;“打開半個月亮,收起兜里可裝;來時石榴花開,去時菊花開放”,等等。扇風猜謎,益智,添趣,愉悅身心,實為高雅。
扇語在港澳地區(qū)有一習俗,當打開扇遮住臉的下半部時表示“我愛你”,如時開時合表示“我非常想你”,不停地翻來覆去則是警告“你太討厭了”。
扇俗 臺灣、港澳地區(qū)忌用扇子贈送親友,因為“送扇”與“送喪”諧音,扇夏用秋丟,用后扔掉,不能長久,所以,當?shù)赜兴字V:“送扇無相見”。(杜啟榮摘)
摘自《家庭百科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