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市石井鎮(zhèn)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xiāng),這里與臺灣隔海相望,泉金航線將兩岸連接在一起。駐守在這里的福建邊防總隊石井邊防工作站牢固樹立大局觀念,主動服務兩岸交流,服務臺胞,在當地傳為佳話。
“邊防官兵功不可沒!”
個頭不高、為人和善的王世哲一直致力于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如今他投資開發(fā)的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已成為大陸對臺農貿最重要的平臺之一。
閩臺農產品市場的建立,成就了兩岸農業(yè)“優(yōu)勢互補,共創(chuàng)雙贏”的良好局面。對此,王世哲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石井的對臺貿易業(yè)務與交流合作能有今天的局面,離不開“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按蟓h(huán)境”是國家的政策引導、兩岸同胞加強交流的共同愿望,“小環(huán)境”是石井是鄭成功的故鄉(xiāng),兩岸人員往來頻繁,貿易更為方便。說到“小環(huán)境”,王世哲說不能不提石井邊防工作站,“地理位置再優(yōu)越,如果地方社會風氣不好,治安環(huán)境差,邊防管理不到位,臺商照樣不來做生意?!?br/> 王世哲頗為得意地說:“現在從臺灣果農摘下水果到進入大陸消費者口中,整個過程用不到20個小時,如此高速的兩岸貿易,簡直是個奇跡。而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邊防官兵功不可沒!”每次直航貨輪一進港,船上人員第一個看到的準是前來監(jiān)護的大陸邊防民警。為了使臺灣水果等農產品盡快上岸分銷各地,該站主動靠前服務,指定專人負責監(jiān)護工作。直航貨輪受潮水影響,每次進港時間都不一樣,有時到深夜才進港,考慮到水果等農產品容易腐爛,監(jiān)護警力實行24小時服務,不論刮風下雨,只要有貨輪進港,保證能在半小時內監(jiān)護完畢。
“他們從來不是旁觀者!”
今年2月16日,石井港迎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實施后的第一艘臺輪。石井邊防工作站李鍇鋒站長身著迷彩服早早就趕到碼頭,帶隊清理監(jiān)護區(qū)周邊船只,為貨物的順利通關提供服務。
隨著海峽兩岸關系日益密切,到泉州從事小額貿易的臺輪逐漸增多,為更好地服務兩岸直航,該站將提高民警綜合素質視為“基礎工程”。專門組織外地民警學習閩南話,規(guī)范服務用語,熟知石井和金門的歷史以及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史跡。
形象上去了,工作措施也要跟上。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該站聯合地方外經貿、海關等單位,建立碼頭現場聯合辦公制度,針對貨物快速通關需求,實行了預歸類、“提前報關,船邊驗放”、“移倉監(jiān)管”、“擔保放行”等便捷通關措施。同時,為靠岸的臺輪提供修理、補給、避風等服務,受到臺胞、臺商的一致稱贊。
去年一年來是石井對臺交流較為頻繁的一年,兩岸農產品采購訂貨會、臺胞參訪團參拜鄭成功活動等等,每次活動邊防官兵不僅出色完成安全保衛(wèi)任務,沒出一點紕漏,還主動做好服務臺胞的工作,替駐地黨委政府分憂解難?!胺諆砂督涃Q往來,他們從來不是旁觀者!”石井鎮(zhèn)分管政法綜治工作的副書記黃保林這樣評價邊防官兵。
“臺胞就是我們的親人!”
煮湯圓、敘鄉(xiāng)情……今年元宵節(jié)晚上,石井邊防工作站官兵來到轄區(qū)的臺胞張稿迪老人家中,陪伴他一起歡度元宵佳節(jié)。老人開心地說,以前在臺灣和家人過元宵也這樣,大家聚在一起,好不熱鬧,現在有阿兵哥陪伴,就如同和家人一起過節(jié)。
90歲高齡的張稿迪祖籍南安,年輕時前往臺灣謀生,晚年回到家鄉(xiāng),其子女仍在臺灣。雖然在南安單身一人,但他并不感到孤單,石井邊防的官兵們就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歡樂。5年前,老人不懂大陸相關的法律政策,入住時間超出規(guī)定期限又沒有辦理延期手續(xù),邊防官兵得知情況后主動上門服務,為老人補辦了相關手續(xù),從此便與老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平日里,官兵們隔三差五都會來探望老人,每逢節(jié)假日,官兵們總是提著大包小包與老人家共度。
像這樣的例子在該站還有很多。僅2010年,官兵共為轄區(qū)臺胞提供法律咨詢82人次,解決臺胞實際困難32個,幫助臺胞維權2次。有人說,服務臺胞是黨和政府的事,你們跟著瞎忙活啥?官兵的回答只有一句話:“臺胞就是我們的親人,關心他們不需要任何理由。”
石井每年都有四五百艘臺輪進出,臺胞們經常要與惡劣的天氣、洶涌的海浪、肆虐的臺風作斗爭。然而,往來兩岸10多年的“泉盛號”船長薛先生卻“底氣”十足,他說:“我們不怕,只要有事一個電話,邊防官兵馬上就到!”
去年6月2日晚上9時許,“泉盛號”臺輪在石井港擱淺。得知船上70萬元貨物急需卸載的情況后,石井邊防工作站立即組織10余名官兵趕赴現場救援。經過2個多小時的努力,貨物被全部轉移上岸。
數據顯示,工作站成立以來,共實施海上搶險救助38起,救助遇險臺輪27艘次、臺胞104人次,為臺胞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