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燙的火鍋,熱乎乎的餃子,中國人的飲食一直離不開“熱”這個字。許多食物的美味都需要溫度來“激發(fā)”,而中國人的味覺和嗅覺早已適應了這種被溫度激發(fā)出的香味,所以“趁熱吃”成了國人千百年來不變的飲食習慣。
其實,“趁熱吃”也應該適度。吃得太熱、太燙,有時還會給我們帶來疾病的困擾。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食道癌等多種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與飲食過熱有很大關系。
溫度對人來說,有許多微妙的作用。生命在進化中都有自身最適合的溫度,進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適宜溫度越嚴格。熱對腫瘤細胞也產(chǎn)生微妙的生物學作用,許多試驗證明,腫瘤細胞的致死溫度臨界點為42.5℃~43℃,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延長加溫時間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由此產(chǎn)生了溫熱療法治療腫瘤。但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地區(qū)的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T29dw6s6uDVQLJB60P7Iww==又和熱飲熱食有關,就是說某些黏膜上皮的腫瘤是被“燙”出來的。
人體在37℃左右的情況下,口腔和食管的溫度多在36.5℃~37.2℃,最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過燙的食物很容易燙傷食道壁。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經(jīng)常熱食的人,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不覺得燙,但是在接觸75℃左右的熱食熱飲時,口腔、食管黏膜會有輕度灼傷,灼傷的黏膜表層會及時脫落、更新,基底的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如果經(jīng)常吃燙的食物,食道的黏膜組織就會在損傷尚未修復的情況下,反復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zhì)的變化,進一步發(fā)展變成腫瘤。
此外,熱飲熱食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燙,在口腔存在時間偏短,細細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及與之混合過程都不充分,這不利于飲食的消化吸收。熱刺激往往掩蓋了味覺的充分體驗,常常難以細細品味各種食物的美味,大多只剩下自身習慣的、在高溫中形成的單一品味,久而久之,往往對其他食品食之不香,飲食會越發(fā)單一。
由此可見,飲食過燙,不論是從防癌還是一般飲食衛(wèi)生角度分析,都屬于不良的生活習慣。青少年的口腔黏膜更加脆弱,應從小養(yǎng)成食不過燙的生活習慣。有食管賁門癌家族史者更應早日糾正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并及時到醫(yī)院檢查。食管黏膜神經(jīng)反射不敏感,往往發(fā)生進食哽噎時才到醫(yī)院檢查,多已是進入晚期,失去了早期手術的機會。對于有吸煙、酗酒等習慣的人,為減少致癌因素的積累,應盡早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請君切記:清淡溫涼吃美味,食不過燙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