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課不僅能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學生素質,還能促進學生的自由和諧發(fā)展,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務。一個不懂得美的真諦,不會欣賞美、審美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受社會歡迎的人。怎樣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在這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精心備課,預設精彩課堂
一節(jié)鑒賞課,好的開頭是關鍵,教師應該注意講究導課的藝術。比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聞、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等,都可以作為導入,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有利于開啟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專注教師的引導。比如《心靈的慰藉》,我先讓學生聽一首歌曲《南無阿彌陀佛》,讓他們猜猜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學生聽了都猜不到,他們很好奇,問到底是誰唱的?我告訴他們是李娜出家后唱的,并展示李娜出家前和出家后的圖片,介紹李娜出家前曾經唱過《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頌》《女人是老虎》《走進西藏》等影視歌曲。學生就問“她為什么出家呢?”這其實也是我做課件時的一個疑問,就找到了答案。學生有了強烈的興趣,新課內容就得以順利展開。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感受、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審美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都會影響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感受,敢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作品的理解。
教師要對教材作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點分析鑒賞,哪些點到為止,哪些讓學生閱讀鑒賞或課后自查資料鑒賞。鑒賞教學應當引導學生發(fā)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地方,并對其做深入分析,讓學生在剖析中發(fā)揮想象力,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
二、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
0bonn1QiTu2X8Ri7+b+15Iz7KrCxsKhYaL3CPfm/FNo=1.上課時,教師出示鑒賞作品后,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分組討論。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通過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2.情境創(chuàng)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思想或意蘊,或某種意味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如果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精妙的語言、設置感人的情景,往往事半功倍。
三、動眼觀察,動腦詮釋,動心體驗,動情甄別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鑒賞習慣?下面結合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具體闡述這一教學過程。
1.動眼觀察。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視覺能力的培養(yǎng)上,讓學生動眼觀察。在人獲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觀察。如在鑒賞《蒙娜麗莎》時,首先提示學生觀察作品,例如從作品采用什么構圖方式、作品的色彩、明暗、線條等。通過教師的提示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動腦詮釋。要求學生把觀察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大膽推測美術作品的含義,探究作品所表達的觀念。我提出的問題是:蒙娜麗莎為什么流眼淚,她在畫像前遇到了什么傷心事?她在一種什么情形之下去畫的像?問:畫面上的蒙娜麗莎為什么是微笑的?畫家想了哪些辦法讓她面露微笑?
3.動心體驗。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這些體驗的感覺往往會加深學生發(fā)現(xiàn)、理解作品深邃而復雜的內蘊,有助于其進一步對作品做出判斷和鑒別。
4.動情甄別。要求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甄別作品的優(yōu)劣得失。視覺語言效果是否適當傳達主題內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等等。這一過程要求學生經過理性分析后,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這一環(huán)節(jié)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判斷,讓學生自己去鑒賞、詮釋、體驗和討論。
教師在最后階段做出綜合講評總結,這也是鑒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講評總結起著一定的導向性、權威性,既對作品做出恰當的評述,也對學生的鑒賞活動過程作一個綜合的評述和肯定。
總之,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要讓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表達真情,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審美的樂趣,精神得以舒展,情趣得到提升,素質得到提高,視野得到拓展,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