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提倡在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旨在發(fā)展、完善訓練體制,提高競技水平。上海高校從國家試辦高水平運動隊至今,雖然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運動隊的整體水平較低。究其原因,就是上海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本文從上海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文化學習管理狀況入手,分析運動隊在建設管理中出現(xiàn)的優(yōu)缺點,以期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校 高水平運動隊 文化學習
一、上海高校對高水平運動隊文化學習管理狀況分析
上海高校運動隊基本上是上午學習,下午訓練。學籍管理以學分制為主,學生運動員修完必須的學分就可以畢業(yè)。各個學校對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大體分為三種形式:一、學習和訓練全部由學校的體育部管理,如華東理工大學;二、學習由各個學院分管,而訓練和比賽由學校體育部全權負責,如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三、學習和訓練比賽完全由體育學院負責,如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體育學院。
在學習成績上,各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規(guī)定,但在解決運動員上課考試等方面都有采取“打折”的辦法,如有的學校規(guī)定運動員取得全國冠軍享受考試成績減免28分的待遇(即運動員考32分就算作及格)。從表面上看,運動員的學習負擔輕了,有更多時間投入訓練比賽,但實際效果并不佳,運動員無論運動競技水平還是文化學習都還在吃“老本”。反觀國外大學的高水平運動員,他們在學業(yè)上從來沒有任何特殊待遇,學生運動員從開始參加訓練起,就必須保證自己的學習成績,學校每年都會對他們進行評估,否則將不能享受運動員獎學金或參加比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高校應當逐步提高學生運動員的學業(yè)標準,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運動員。
二、學生課程設置情況分析
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個體因為自身特點和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提倡對學生“因材施教”,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高等教育的課程,是要使學生的潛能向現(xiàn)實的職業(yè)素質生成,是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相適應的,因此高校的課程必須既要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具有實用性;又要依據經濟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具有超前意識;還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優(yōu)化課程資源,以培養(yǎng)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各個學校的體育特長生所學的專業(yè)基本屬于文科,如同濟大學是市場營銷;上海大學是工商管理;華東理工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由于運動員入學前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加上文科授課方式的靈活性,選擇文科是比較適合的辦法,同時學校考慮到運動員在校的管理,大多把運動員統(tǒng)一在同一個班或同一個專業(yè)中學習,造成有相當部分學生選不到自己喜歡的項目,或由于某一項目人數(shù)過多而被迫改項或屈從于學校的決定。
上海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所學專業(yè)選擇方式情況
在課程專業(yè)設置方面,通過資料查詢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上海僅有4所學校對高水平運動員設立了和體育項目有關的學科,分別是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除去前三者是體育學院性質的原因外,上海二十余所高校中僅一所針對高水平運動員開辦了體育理論課程。筆者隨機對同濟大學70名高水平學生運動員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有60名學生希望能學習一些和體育有關的體育理論課程,比例高達85.7%。
通過查閱了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設置的體育學科,對高水平運動員希望學的課程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上表: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學生運動員最希望學習的前三門課程是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營養(yǎng)學,這反應出有相當一部分高水平運動員希望將來畢業(yè)后能從事與體育有關的職業(yè),對營養(yǎng)學課程的選擇則更多的考慮到自己能更好在專項水平上科學的訓練,延長自己的運動壽命。
課程結構是學校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合理的課程結構與設置,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角色,并且充分考慮到學科需要、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三要素。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由于長期從事競技體育運動,有著豐富的運動實踐經驗,對于體育運動規(guī)律的了解也比其他普通學生更加深入。如果再能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深入了解有關競技體育的規(guī)律和理念或者找準競技體育與其他專業(yè)知識的結合點,就能在實踐之上更有了理論的支撐。而現(xiàn)在上海高校在設置課程時更多考慮的是這些體育特長生的文化基礎和學校的學科建設情況,卻沒有結合體育特長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與體育有關的課程,這樣勢必會抑制這些高水平運動員的特長。
三、影響學生運動員文化學習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響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學習因素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之間的矛盾是高校運動隊管理中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由于我國高校運動隊的運動員大多數(shù)學習起點較低,同時身負學習和訓練的雙重任務,基本上處在半讀半訓的狀態(tài)。多數(shù)學者專家和學者認為是由于訓練時間過長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文化知識,然而調查結果卻并非如此。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影響學生運動員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所學的專業(yè)涉及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英語的四六級,由于學校的規(guī)定,英語等級必須與學位掛鉤,致使很多學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英語學習上。學生感到在學業(yè)上存在著巨大的壓力,許多以運動員身份招入大學的學生,或者放棄了參加校代表隊的訓練,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或是對學習產生了巨大的恐懼,進而放棄學業(yè),反過來訓練質量也差,更談不上提高運動水平,造成學訓關系惡性循環(huán)。
盡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不應當降低對學生的文化課的要求。理由如下:
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事業(yè),特別是競技體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但是,重比賽訓練輕文化教育,將“競技”與“體育”簡單的割裂開來,也是我國競技體育幾十年發(fā)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嚴重弊病。由于文化素質低會影響運動員對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對訓練規(guī)律內在聯(lián)系的正確認識,以及與教練員的溝通交流。不僅如此,文化素質低還會影響運動員的職業(yè)素質。最近比較明顯的就是“世界冠軍張尚武上街乞討”事例。
2、降低對學生的文化課的要求對學校會產生負面影響。學生終將會離開學校參加工作,學生工作上的表現(xiàn)代表著就讀學校的教學水平,如果個別學生因為在學校中沒有學到應有的知識而影響到工作能力的發(fā)揮,不但使社會對體育特長生另眼看待,也對學生原來所在學校有一定的看法,也間接影響在校學生未來的就業(yè)。
3、降低對學生運動員的文化課要求,學生感覺在高校中學習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如果學校在這方面給予一些硬性規(guī)定,可以最大程度的挖掘他們的潛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短時間來看,嚴格高水平運動員的學業(yè)要求勢必會抑制部分優(yōu)秀運動員在競技水平上的提高,但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中、業(yè)余體校等中等教育部門更加重視對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進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出真才實學的智能型運動員。
從上述因素分析,要使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兼得”,只有從訓練質量上下功夫,在不增加訓練時間的基礎上實施科學訓練方法,這樣學生運動員才能有一定的時間來學習文化知識,而文化知識的提高也能夠促進競技水平的提高,從而幫助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這也就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水平提出了挑戰(zhàn),而這既是高校競技體育的特色,也是高校競技體育未來發(fā)展的出路。
參考文獻
①戴健,《關于我國體育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9(1)
?、趶埲A東,《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對運動訓練的影響》[J].《濱州師專學報》,2003,19(2)
?、坳愊#冬F(xiàn)代大學的理念與奧林匹克運動實踐—清華大學的探索》[J].《體育科學》,2004(11)
?、茳S鐵梅,《論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科學素質教育》[J].《四川體育科學》,2003(4)
?、堇畈鸥?,《面向21世紀培養(yǎng)高質量的體育專業(yè)教育人才》[J].《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