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稻水象甲屬鞘翅目象甲科昆蟲,原分布在美國東部、古巴等地,1988年首次在中國出現(xiàn)。成蟲長2.6~3.8毫米,喙與前胸背板幾乎等長,稍彎,扁圓筒形。前胸背板寬。鞘翅側(cè)緣平行,比前胸背板寬,肩斜,鞘翅端半步行間上有瘤突。雌蟲后足脛節(jié)有前銳突和銳突,銳突長而尖。雄蟲僅具短而粗的兩叉形銳突。蛹長約3毫米,白色。幼蟲體白色,頭黃褐色,卵圓柱形,兩端圓。
稻水象甲為半水生昆蟲,成蟲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于浸水的葉鞘內(nèi)。初孵幼蟲僅在葉鞘內(nèi)取食,后進(jìn)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蟲從附著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葉或雜草的葉片。成蟲平均壽命76天,雌蟲壽命更長,可達(dá)156天。危害時(shí)蟲口密度可達(dá)每平方米200頭以上。一般隨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以及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傳播。
危害:一是啃食水稻嫩葉正面葉肉,影響水稻生長;二是啃食稻根,造成斷根,使水稻生長不良,分蘗減少,受害嚴(yán)重時(shí),水稻根系被全部吃光,致使植株萎縮黃化,直至死亡。
防治措施:一是農(nóng)業(yè)防治。采用覆膜無水層栽培,減少稻株上的落卵量;稻田秋耕滅茬,降低田間越冬成蟲的成活率;清理田邊、溝邊、堰埂、荒地、林帶雜草并燒毀,消滅越冬成蟲。二是物理防治。用白熾燈、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高壓汞燈等誘殺成蟲,設(shè)置防蟲網(wǎng)阻止稻水象甲進(jìn)入稻田。三是化學(xué)防治。可667平方米(1畝)用5%來福靈乳油50毫升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或667平方米用40%水胺硫磷乳油50毫升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幼蟲:667平方米用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50克兌水40公斤均勻噴霧。(江西 張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