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主要有玉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五大類。禮器又叫彝器?!耙停R?,謂鐘鼎為宇宙之常器是也。”
玉器
按照萬物有靈的觀念,古人認為玉是山川的精華,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神鬼的靈性。新石器時代就制作了大量的玉禮器,包括玉璧、玉琮等。步入文明社會后,尤其是夏、商、周時期,制作了無數(shù)玉圭、玉璜、玉璋、玉瑁等禮器。
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周禮》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薄吨芏Y》還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绷稹⒘魇侵芡醭浇⒌膰业湔轮贫?。六瑞標志官職高低,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在玉種、色彩和器形上,規(guī)定得十分明確和嚴格。
食器
食器主要有鼎、簋、鬲、豆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鼎,大多圓腹、兩耳、三足,有圓足、尖足、扁足,少數(shù)是方形四足,或分襠袋足。鼎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是古代中原華夏民族最主要的食器,也是祭祀及朝聘、冊封、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用器。1939年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銅器,重達832.84公斤,為方形腹四圓足,口沿上有兩直耳,腹四周飾獸面紋和夔紋,耳外側(cè)飾雙虎食人紋,并皆飾有云雷紋作地紋,系用多塊陶內(nèi)范和外范拼合澆鑄而成,制作十分精美。
第二種用具為簋,主要用于盛飯,其形狀略似今天的大碗,一般口侈頸斂,腹圓鼓,下有圈足,有的腹部有兩耳。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了利簋,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青銅器,由銘文可知,此簋是由周武王一個叫“利”的右吏為紀念周王賞賜而制,鑄于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zhàn)后的第八天。
鬲是用來煮飯和盛飯的食器,商代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但多為陶器。作為青銅禮器的鬲在商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形狀是侈口、斂頸、圓腹分襠,最大特點是三足中空,似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稱為袋足,便于擴大受火面積,易于炊煮。
豆,主要用來盛腌菜、肉醬等食物,上為圓盤,下有高柄,從石器時代的陶豆仿制而來,大汶口文化中曾有精美的陶豆出土。青銅豆在夏商兩代都極其少見,直到商代晚期才開始出現(xiàn)。
酒器
傳說禹在位的時候,一個叫儀狄或杜康的人,用糧食和水果發(fā)酵制成了酒。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陶質(zhì)酒器,夏商時代的國君貴族酗酒成風,商紂王時代甚至“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史記·殷本記》),另一文獻《說苑·反質(zhì)》也說“紂為鹿臺糟丘,酒池肉林”,可見酒風熾盛。夏商兩代的禮器以酒器觚、爵為核心。商代的酒器更是成組出土,有飲酒器、盛酒器、調(diào)酒器、溫酒器,所以商代的禮器組合是“重酒的組合”。周代則鑒于商代酗酒誤國的教訓,發(fā)布了禁酒令,其禮器組合逐漸轉(zhuǎn)為以鼎、簋為核心的“重食組合”了。
青銅酒器主要有飲酒器爵、角、觚、觶、觥,以及盛酒器尊、卣、瓿、方彝和壺等。
水器
水器主要有盉和盤。因為貴族們在行禮時還必須洗手以示潔凈虔誠。
盉形類似當今的茶壺,前有管狀流,后有耳供手握持,下有三足,用于盛水澆手。出自河南安陽的一具人面紋盉,造型最為特別,其蓋為青銅器中難得一見的人面造型,五官俱全,額上有角,神情憨態(tài)可掬,圓睛、圓鼻、突嘴,下巴后縮,似一人縮脖入壺作望天思索狀。
盤,用來接洗手時流下來的水,淺腹,高圈足,與現(xiàn)在常用的盤子無異。
樂器
古代舉行禮儀活動時,都要奏樂,以使之顯得更隆重莊嚴、文質(zhì)彬彬。樂器在石器時代就有出現(xiàn),如骨笛,夏代有石磬、銅鈴、陶塤,商代主要有銅鈴、銅鼓,晚商見于甲骨文的樂器有18種,西周時代新出現(xiàn)了鐘,《詩經(jīng)》中提到的樂器有2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