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英語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西方文化,既能拓寬孩子的視野,增加知識層面,又能給課堂帶來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鮮元素。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中西文化差異引發(fā)的不和諧;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西方文化的必要性;西方文化滲透的契機與方式。
關鍵詞:文化差異;西方文化;小學英語課堂;滲透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為一體的象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它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有了語言,人類才慢慢有了文化。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
二、中西文化差異引發(fā)的不和諧
英國一家報紙有這么一篇報道:有一位上議院的議員在中國的農(nóng)歷新年期間,曾經(jīng)因中西方文化差異得罪了在英的華人群體。而這位脾氣暴躁的議員先生不了解新年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意義,他不堪忍受這種熱鬧,就一腳踢翻了舞獅隊伍里的孩子,破壞了慶典的正常進行,這無疑引起了當?shù)厝A人的公憤。后來雖然迫于輿論壓力他向當?shù)厝A人公開道了歉,但是這種情況很值得我們反思。
外交糾紛往往在細微處產(chǎn)生。中西文化差異不但能導致政界風波,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逸事也讓人啼笑皆非。
三、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正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如此之大,我們才更有必要從小學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為培養(yǎng)他們成為國際性的人才而努力。不了解西方文化,不明白中西文化間的差異,我們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語交際,從而失去了英語學習的目的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diào)指出:教學中要逐步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才能讓學生具備正確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正確交際的能力,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西方文化是很必要的。
四、西方文化滲透的契機與方式
1.導入中滲透
導入是一堂課的重要一環(huán)。在導入時,我們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滲透。如電話用語:
A:May I speak to ××?請問是××嗎?
B:This is ×× speaking.我就是××。
了解電話用語的表達差異,才能不犯交際錯誤。如果你找某人接電話,完全按照中國人的意思直譯,你是誰?—Who are you?這樣就比較容易犯錯誤,俗稱Chi-lish,也就是中式英語。正確的電話用語應該是:Who is thats peaking?
2.活動中滲透
活動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體現(xiàn)了讓學生動腦動手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在開展活動時,我們也可以適當滲透西方文化。如breakfast一課中可以在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滲透西方人的用餐禮儀,例如怎樣正確地使用餐具: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叉用來固定食物,刀用來切割,一次切一塊食用。這種文化滲透就比較貼近生活,孩子們?nèi)绻袡C會出去吃西餐,完全可以對照就餐禮儀,做個餐桌上的小紳士或小淑女了。
3.總結中滲透
在教學完畢,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做總結,如教學An English friend一課,可以用一句英語名言A friend inneed is a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來總結本課,將本文的主題進一步升華,讓學生在知識教育的同時接受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同時又感受英語名言名句的魅力與震撼。
總之,我們要讓學生在有限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感受盡量多的優(yōu)秀西方文化,為培養(yǎng)他們擁有國際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