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爸看了《北大公務員打罵雙親》的新聞,下課時問我,“王老師,如果讓你選,你會選成功但忘本,還是平庸但盡孝的孩子?”
我答:“我選第一個?!?br/> “為什么?”他張大了嘴,“你的答案竟然是脫口而出的。”
“不?!蔽艺f,“我已經想了半年?!?br/> 他更加驚訝,于是我給他講了以下故事。
鐘伯和亞周都是我的老朋友,兩人是老同事,共事二十余年,經歷相似,性格卻剛好相反。鐘伯沒野心,一切隨遇而安,亞周則無時無刻不在夢想脫貧和發(fā)財。他把這個夢寄托在兒子身上,自小便教導兒子,發(fā)財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兒子不負所望,大學畢業(yè)后投身銀行界,更娶得行長千金為妻,事業(yè)更上一層樓。亞周于是申請?zhí)嵩缤诵?,準備安享晚年,臨別時調侃鐘伯:忠忠直直,終需乞食。
鐘伯的兒子同樣遺傳了老父的特點:胸無大志,品性馴良,對患心臟病的父親悉心照顧。鐘伯一直對拮據的生活和兒子不見起色的事業(yè)耿耿于懷,想求助意氣風發(fā)的亞周公子,不料,亞周卻先開了口。
原來,亞周夫婦與千金兒媳相處困難,兒子與媳婦同一鼻孔出氣,認為正是老父當年碌碌無為,才令他錯過了快樂的童年。亞周的老妻難忍屈辱,率先投奔了上帝。在家里地位變得比耗子還低的亞周,哭求共事半生的鐘伯收留,并向政府申請了單身老人宿舍。
半年前,鐘伯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你會選擇成功但忘本,還是平庸但盡孝的孩子?我當時答不上來,想了半年,終于想通了。
“不孝的孩子,我寧可沒有生過!”小黑爸憤憤不平。
我說:“這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對。它要表達的是,你要么孝順我,要么我寧可你一事無成。孩子不孝,當然令人難過,但總不能這樣想。再說,現(xiàn)在大多數家庭是‘四二一’模式,4個老人加一對父母疼一個孩子容易,反過來一個疼6個,卻是一件困難的事!”
“但孝是咱們千年的文化呀!”
“話是沒錯,但新中國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建國以來,我們千方百計把祖先的臍帶切斷,哪能要求孩子懂得傳統(tǒng)文化?孩子不懂得孝,歸根到底是父母不懂得教?!?br/> 小黑爸摸著兒子的頭,問我:“老師,您有什么辦法,教小黑盡孝?”我想了想,對小黑說:“你記住這句話——遲早你也會老,除非你死得早?!边呎f邊從書堆里找出《江上的母親》,讓他帶回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