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究竟法
佛光禪師曾向?qū)W僧提起一則公案:古時,人們大多用紙糊的燈籠點上蠟燭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訪了他的朋友,辭別時天色已暗,朋友給了他一只燈籠,讓他照路回家。
盲者謝絕朋友的好意,說道:“我不需要燈籠,無論明暗,對我都是一樣。”
朋友解釋說:“我知道你不需要燈籠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帶燈籠,別人也許會撞著你。你最好還是帶著?!?br/> 話說得有理,盲者帶著燈籠回家了。走不多遠(yuǎn),卻被來人撞個正著,盲者罵來人道:“看你走到哪里去了?難道你看不見我手里的燈籠 ?”
除致歉外,路人說道:“老兄,你的蠟燭已經(jīng)熄了!”
盲者說:“是你的心燈滅了,豈關(guān)我的蠟燭?”
見性的人,光照的般若與黑暗的無明,在他都是一樣,沒有分別。黑暗的煩惱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 ?何妨運用慈悲方便,提一燈籠(慧炬)照開眾生的心燈?
眾生無始以來,我執(zhí)深重,生死死生,長夜冥冥,雖然長了兩只眼睛,卻不見眼前路人。責(zé)怪盲者燈籠熄滅,自己睜著眼睛,卻不用心,心燈的熄滅,才更可悲!
世人未明佛法大義,到處誤解佛法,毀謗三寶,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燈籠,還怪燈不亮。
十年養(yǎng)成
宋代泐潭(江西)的湛堂文準(zhǔn)禪師是黃龍慧南禪師的后世門下,為寶峰克文禪師之法嗣。
湛堂文準(zhǔn)剛剃發(fā)出家時,曾參謁梁山乘禪師,請教什么是戒法大義。
梁山乘禪師端詳著眼前這位還沒有受具足戒的學(xué)僧,心想,真不知天高地厚,于是毫不客氣地呵斥:“你這個驅(qū)烏沙彌,都還沒有受戒,就想了解戒律的大義?”
文準(zhǔn)并沒有被這番話嚇住,而是沉著且自信地拱手作禮,問道:“我們的禪堂是戒嗎?我們的禪師是戒嗎?我們的戒壇是戒嗎?我們的戒堂是戒嗎?我們的得戒阿阇黎是戒嗎?我若不懂,怎么受戒呢?”
一連串的詢問讓梁山乘禪師大為驚嘆,他覺得,這個性格急躁的沙彌,雖然講話冒犯,倒也還正直有道,于是說道:“不要胡說亂道,你想問戒法,就好好修行,安住身心,10年后再來問我。”
后來,文準(zhǔn)到寶峰克文禪師的道場參學(xué),他安住修道,不攀緣、不外出,挑柴擔(dān)水,典座行堂,種種作務(wù),隨眾生活,認(rèn)真持戒參禪。
時光迅速,10年一晃便過去了。某天清晨,文準(zhǔn)沐浴更衣,搭衣持具,準(zhǔn)備到方丈室去請求開示。走到半途,忽然心中一亮,像電光火石一般,心中的疑云全部破除。
文準(zhǔn)當(dāng)下愣住,待回過神后,即刻向遠(yuǎn)方遙拜,并說:“感謝和尚,若非您當(dāng)初的‘十年之約’,哪有我的今日?”
禪悟,有的是頓悟,一句話就消除迷惘,即刻見道;有的則需要時間,也就是所謂的漸修,即使10年也不算長。文準(zhǔn)禪師應(yīng)該算是頂尖的人物,就是因為他能夠奉行老師的話,安住身心,常住10年,才能因緣成熟。
各種悟道的條件都具備了,還能不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