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 絲
全球化影響漢語的一個例子。盡管“粉絲”一詞如今已經(jīng)被大大地漢語化了,但其實它是個外來詞。它是英語fans的音譯,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fans為什么沒有被音譯成“煩死”或“販私”或“噴廝”,而是被譯成了“粉絲”,則是可以回味的一件事。首先,在中國人的副食中原有“粉絲”這種東西,有“粉絲”這個現(xiàn)成的詞,很大眾化。將fans譯成“粉絲”足見中國人喜歡玩鬧的性格,富于幽默感。但正如“幽默”在古文里并沒有humor的意思,“粉絲”原也不指為某人著迷的人。兩個詞都假裝成漢語本有的詞匯進入了漢語,反映了中國人在面對譯文時的大中華心態(tài)。第二個有意思的地方是:fans是fan的復數(shù)形式。在中文里可以說“我是她的粉絲”,在英文中卻不能說I am fans of her。因此,“我是她的粉絲”的說法,是一個在英文中錯誤的說法進入了漢語;它的進入,不僅具有殖民主義色彩,而且具有殖民主義洋涇浜的色彩。因此,“粉絲”是一個不能回譯的詞。它一旦進入中文,就只屬于中文了。它是中文之中本來就應該有的詞,只不過到今天這樣一種文化形態(tài)中才被發(fā)明出來。
同 志
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生活的時代一旦完結,“同志”這個稱呼就顯得太硬了,硬得就像被意識形態(tài)化了的中山裝。中山裝不能再穿了,那些想在一些國際場合顯示一下中國性的中國男人,只好披上對襟大褂,名之曰“唐裝”,實為“旗裝”,或套上一種類似日本學生裝的制服。中國男人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可以穿著出席酒會、儀典的名正言順的中國制服。中山裝并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專用制服,就像“同志”的稱謂并不是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和黨的外圍積極分子才能使用。國民黨內(nèi)也稱“同志”,臺灣的民進黨內(nèi)好像也稱“同志”。如此說來,“同志”是一個黨派詞語。老百姓漸漸拋棄了“同志”的叫法,意味著拋棄了黨派性日常生活。但問題是,沒有了“同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輕松地稱呼自己所遇到的陌生人,便成為一件困難的事;人們只好見人下菜碟式地稱對方為“師傅”、“先生”、“小姐”、“女士”、“老師”等等。見人下菜碟需要瞬間緊張的判斷?!巴尽钡娜笔Ш鋈皇谷穗H關系變得復雜起來?!巴尽币辉~徹底消失了嗎?沒有。它被同性戀者拿去自居了。男同性戀者在過去又叫“老玻璃”——不知道為什么?!巴尽边@個詞在30年前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和“老玻璃”掛上鉤。
拆
90年代后半期北京開始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據(jù)說在世紀之交那幾年,北京的胡同以每年600條的速度消失(1949年時北京有胡同3000余條)。一時間,那些面臨被拆除命運的老房子、老院子的外墻上紛紛被人用白灰刷上大大的“拆”字,且以一個圓圈環(huán)繞這個字,——仿佛圓圈一畫,拆,就是鐵板釘釘?shù)氖铝?,一種程式化的肯定,帶有社會運動的味道,讓人聯(lián)想到文革中大字報上反革命分子的名字必是被打上紅叉的。我一直不明白“拆”這個字是寫給誰看的——住戶當然從居委會、房管所那里知道這房子是要被拆的,將要來拆房子的農(nóng)民工們當然也是知道要拆哪座房子的。難道寫“拆”畫圈,只為造勢?總不致只為向釘子戶施壓吧?或者表明一種對建筑本身的宣判?“拆”字在懷有博物館意識的西方人看來是如此野蠻,在具有幽默感和當代藝術修養(yǎng)的西方人看來是如此富于社會主義異國情調(diào);而對擠住在那些曾經(jīng)的四合院后來的大雜院中的居民來說,“拆”,意味著“進步”——從公共水龍頭進步到私家水龍頭,從公共廁所進步到私家洗手間。毛主席說:“不破不立?!彼?0年代拆了老北京的城墻以挽救這座寄生蟲的城市。后來把毛主席撂一邊的人們,其實是記住了這句最高指示的;不過他們想要建起來的是另一個紐約或東京。但結果建成的還是北京,因為它哪兒都不像,只像亂七八糟的它自己,也就是說,像它自己想象的整個世界。再后來城市規(guī)劃者們進修結業(yè)又改了主意,轉(zhuǎn)而以保護老建筑的巴黎和倫敦為榜樣。但這時北京的老房子已經(jīng)拆得差不多了。“拆”這個字終于像個長跑運動員在比賽結束以后恢復了正常的呼吸。
愛 人
混到滿不在乎的年齡才能自如地說出“老婆”這個詞。我老婆,他老婆,你老婆。嘿,從前要想說得這么自然、順嘴,可是有一定的困難,因為“老婆”這個詞會讓一個羞澀的年輕人覺得粗魯、粗俗;不僅“老婆”不好說出口,“媳婦”也不好說。古往今來所有指稱妻子的詞匯用起來都有些怪異:那口子、賤內(nèi)、孩子他娘、糟糠、拙荊、老媽子、做飯的——除非是要故意制造語言效果,否則都是在糟蹋“老婆”,并且?guī)в幸环N向昔日老少爺們兒看齊似的煞有介事?!袄习閮骸币膊缓谜f,在一個人還沒老到和“老伴兒”這個詞年齡相當時;“堂客”、“女將”也不好說,干嗎要裝出擁有與自己無關的方言背景?文革中人們說“愛人”。這種說法現(xiàn)在聽來與“家屬”的說法一樣老氣。準確地說,以“愛人”稱呼妻子并不恰當:愛人,lover,應該是未婚時的稱謂;結了婚,雖然依然是“愛人”,可再說“愛人”,多么小資呵。但這卻是文革中僅僅保留下來的一點小資。文革中,“愛人”的稱謂帶有一種一本正經(jīng)的味道、一種革命的味道,與“女同志”相距不遠。現(xiàn)在還叫“愛人”,太土了,有病了?,F(xiàn)在城里人更文雅地稱妻子為“太太”或“夫人”,這是回到了白話小說、老戲劇、老電影,同時看齊了翻譯過來的西方小說。但是“太太”、“夫人”說出口時也別扭:你以為你是在香港、臺灣長大的嗎?只好管妻子叫“老婆”。
大哥大
歷史上總有一些技術的發(fā)明和應用極其短命,于是便有了一些短命的詞匯,比如“大哥大”。它比“傳真”一詞更快地過時,比“BP機”一詞更快地過時。近年來,城市里的中國人在技術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等方面徹底終結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慢性子。其更新的速度之快把西方人也拋在了后面。當西方的普通人還在用錄像帶看電影的時候,中國人早就改成看碟片了,而且是廉價的盜版碟?!按蟾绱蟆笔桥c錄像帶一起登陸中國大陸的。通訊技術的改變當然有助于社會觀念的改變?!按蟾绱蟆边@個名詞來自香港。為什么叫“大哥大”不得而知。“大哥大”是大哥的道具嗎?是否拿著那么個笨重的黑家伙就會使一個人擁有黑幫大哥的分量?但“大哥大”不是大哥拿的,而是大哥身后的跟班們拿的,至少在內(nèi)地曾經(jīng)如此?!按蟾纭币辉~在內(nèi)地生活中的重新使用沖撞了使用“同志”的歷史時代。“大哥”和“大哥大”一時共同耀武揚威起來。香港和臺灣的娛樂文化一時橫掃大陸。這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半段的事。但“大哥大”很快就被“手機”取代了。而手機迅速就普及了,普及到騎三輪車收破爛兒的人,普及到老頭老太太這些與時尚無緣的人。
東 方
西方人說“東方”,中國人也說“東方”,例如“屹立于東方”,例如“東方智慧”。某些在內(nèi)心有那么點文化膨脹感和經(jīng)濟膨脹感的人,覺得說“中國”已經(jīng)不過癮,說“東方”才過癮。似乎“中國”已經(jīng)成了“東方”的替代說法。但“東方”卻是一個極其模糊的詞。中國人說“東西方”時主要指中國和西方,與印度人說“東西方”時主要指印度和西方、阿拉伯人說“東西方”時主要指阿拉伯世界與西方完全一樣。甚至東歐國家的人所說的“東方國家”僅指他們自己。因此,薩伊德在《東方學》中所討論的主要是西方對西亞和阿拉伯世界的想象。盡管“東方”所指并不清晰,但這個概念無論如何都是面朝西方的。更準確地說,是西方人發(fā)明的,其潛在的政治、文化含義是西方中心論的。當中國人說“東方”時,雖然沒有福澤諭吉“脫亞入歐”的意思,卻有那么點越過亞洲與西方握手的意思。那么,有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東方”,答案可能是:沒有。因為整個亞洲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亞洲之被命名為亞洲,似乎是不負責任的。而“東方”更是一個有點讓人暈菜的概念。比較而言,從人種、語言、宗教、政治理念、經(jīng)濟理念、基本價值觀等方面看,“西方”反倒是一個較完整的概念。日本詩人佐佐木干郎曾有意從語言的角度劃出一個漢字文化圈,這個文化圈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但這個話題是中國人不太容易接過來談的。
忽 悠
當一個人把并不著名的某某向另一個人或一群人介紹為“著名的某某”時,他這是在“忽悠”那并不著名的某某。當一個人將某一商業(yè)前景描述到天花亂墜,目的是為了鼓動另一個人向里面砸錢時,他這是在“忽悠”一個可能的冤大頭。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甜言蜜語“我愛你”,但心中并無這份愛的時候,這個人是在“忽悠”那個小傻瓜。“忽悠”的目的,就是以不實之詞創(chuàng)造聽者的現(xiàn)場快感。甚至當聽者說“你別忽悠我”時,這個被忽悠的人在現(xiàn)場也是愉快的?!昂鲇啤边@個詞好像是東北人發(fā)明的。但別處的人也并不是不能“忽悠”。這個詞與文革時期常用的“批判”一詞很像是一對:“批判”中充滿了夸張,其夸張的程度不亞于“忽悠”。李白也是一個愛“忽悠”的人,他說“白發(fā)三千丈”,他說“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造成的社會惡果是,任何一個詩人,如果不“忽悠”,就會被懷疑是否是一個詩人。歷代帝王肯定也是喜歡“忽悠”和“被忽悠”的,因為帝王們喜歡說自己“奉天承運”。永遠在對帝王們進行滑稽模仿的山大王們肯定也是喜歡“忽悠”和“被忽悠”的,連宋江那樣一個刀筆小吏也說自己是“替天行道”。自己“忽悠”自己,非有點豪情不可,另外也需要有那么一點愚蠢,有那么一點二百五。
草 根
“草根”成了個時髦的詞。這是人權意識在中國覺醒的一個征兆?!安莞敝感∪宋铩⑸鐣讓?、老百姓、普通人。屬于這個群體的文化被稱作“草根文化”。不過鼓吹“草根文化”的人自己不一定是“草根”,或者曾經(jīng)是“草根”,后來獲得了話語權,并且在行使話語權時或明或暗借助了最時髦的解構主義理論。不過在中國,盡管“草根”的覺醒與人權意識的覺醒有關,但所謂“草根”們反對的只是精英文化??磥砭⑽幕瘜Σ莞幕L期處于統(tǒng)治地位。精英文化產(chǎn)出的東西可能很差,但這并不意味著“草根文化”產(chǎn)出的東西就好。文化產(chǎn)品的好壞并不是階級立場所能決定的。在當下的中國,真正的精英文化既不是國家文化(國家鼓吹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也不是社會富裕集團所熱愛的文化(富裕集團所熱愛的主要是小資文化,或比小資文化稍高一點的文化)。因此,精英文化其實是一種弱勢文化。“草根”們需要話語權。于是就有愚蠢的大學教授出來大談“文學的本質(zhì)就是描寫小人物”。政治上正確不一定文學上正確。而真正的“草根”卻有可能是那些一言不發(fā)的人們,是發(fā)不出聲音的人們,是生活于噩夢之中并且夢想著擺脫噩夢的人們。因此“草根”這個詞在今天也許指的不是“草根”,而是“青少年”,是那些沒有話語權又想奪取話語權的青少年。他們暫時不擁有話語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