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對傳播領域生態(tài)格局的改變,新媒體言論重新對話語權的歸屬進行了定義。它改變了言論話語方式,在話語深度和廣度上都作了進一步延展。新媒體言論深刻反映了社會轉型期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折射出多元言論空間的現(xiàn)實圖景,對發(fā)揮輿論引導力、實現(xiàn)公共精神的理性表達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言論 話語方式 特征
新的傳媒格局下,社會言論趨向多媒體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體參與。在轉型期,人們的選擇性關注與認知在被傳播渠道放大,新媒體言論重新定義了話語權的歸屬,網民有了自主發(fā)表言論、開展討論的公共平臺,也突破了新聞評論題材上的規(guī)定性,成為意見性信息的傳播者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新媒體言論逐漸呈現(xiàn)出強大的意見中心的特征,成為一種全新的輿論陣地和開啟民意表達的新方式。
新媒體言論話語方式
趨于感性化。新媒體形象化、生活化、立體化的全通道傳播方式讓人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感性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調動和激活,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會判斷和事件評論中。相對于傳統(tǒng)評論而言,新媒體言論往往更淺表、更直接,理性色彩弱一些。如藥家鑫案,新媒體言論體現(xiàn)出自由、開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廣泛的參與性,使情緒和意見合二為一,感性表達方式凸顯出來。
趨向多元化。過去傳統(tǒng)評論以一家之言的形式有力地指引受眾的思維,新媒體時代人們跨越現(xiàn)實關系的羈絆在廣闊的虛擬空間里,針對發(fā)生的同一件事,尋找著“同聲相求、同氣相求”的同道中人,相互擁躉,多元言論形成相異的“部落格”,有效地改變著外部世界圖景在人們心目中的認知比例。①言論在內容和方向上的一致性,使同個部落內部的公眾對自我的社會選擇的執(zhí)行程度大大強化,而對于有異于自己的社會評論和價值取向或頗為不屑、或相對排斥。娛樂圈紅人大S與俏江南集團執(zhí)行董事汪小菲的婚禮受人矚目,網民言論的多元發(fā)展,使事件本身的社會關注度得以持續(xù)的同時,網絡論壇上也因為觀點的相悖形成了觀點的自由市場和獨立的“部落格”。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或娛樂、或圍觀、或戲謔、或打抱不平、或沉浸式參與、或引發(fā)言語上的沖突與謾罵,甚至還出現(xiàn)了針對個體的人身攻擊。這些獨立的“部落格”會造成部落與部落之間由于隔閡而產生的偏見。
而從積極的方面看,觀點相異,會形成制衡空間;觀點相近則會形成合意空間。群體的相互制衡與合意,使言論得以持續(xù)。言論的共享和交流也有益于群體共識的達成,多種意見的同時存在與發(fā)展,可以改變單極化傾向,使事件得以以多元、立體、多維的方式呈現(xiàn),有助于社會公眾對事實的客觀判斷,提升社會認知力。
呈現(xiàn)碎片化。突發(fā)事件由于其“突發(fā)性”、“破壞性”和“災難性”等特點,往往會迅速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突發(fā)事件的逐漸揭示,伴隨事實的逐漸發(fā)掘,而突發(fā)事件關注度高,全程都有新媒體的介入,新媒體言論則通過碎片化的話語方式,把事實的各個細節(jié)、社會的不同層面連接成整體。相較于個人郵箱、游戲賬號、網絡硬盤、個性導航等個人私有服務的高黏性而言,網民對新聞事件評論的黏性較差,多數(shù)公眾的輿論表達呈現(xiàn)碎片化。
行為互動性。和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言論較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把發(fā)言權部分移交到網民手中,網民的互動改變了以往傳媒言論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形成了輿論發(fā)展和參與主體多元化的局面。
傳統(tǒng)新聞評論由于篇幅與表達空間的限制,許多內容未能展開。新媒體言論多元復合式評論主體的內容參與度深化了,選擇權擴大化了。而能夠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深度互動的評論選題往往立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距離上和心理上的貼近性使網民愿意并敢于針對這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激濁揚清、釋疑解惑的分析和言論,也更容易引起較大范圍社會公眾的回應。
在針對某事件的評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行為體現(xiàn)為文本、圖片或者表情符號的交流和評價。在線的文本對話既包括口語的非正式和非精確性,也發(fā)展了較寬松的書面表達形式。在互動交流中,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事件本身或者交流對象作出意見表達和反應,否則雙方的交流可能會因為他人的加入,而使原有的交流順暢度下降??焖俚幕貜鸵簿洼^少有細致的分析,思考的間隙也短。當這種文本和圖片式的交流積累到一定程度,突破某個閾值,或者事件本身具備相當大的感染力時,網民之間的對話往往不局限于事件本身意見的交流,而是開始對事件背后的社會管理系統(tǒng)和大生存環(huán)境發(fā)出感慨與質疑,他們對信息的訴求也從對于事實判斷的單一關注,提升到對于價值判斷的高度關注上來。此時大范圍的持相同或相異觀點網民的溝通開始趨于精神共鳴和心理對話,是一種全交互式溝通。
新媒體言論特征
新媒體言論在時效上更即時,精英分子對事實本身所作的穿透性認知評論使其更具有分享意義與深度影響力,在傳播范圍上,新媒體言論的病毒式傳播,釋放了社會話語空間,消弭了傳統(tǒng)社會話語權和信息傳播權的中心化狀態(tài),帶來了輿論格局新變。
新媒體言論在傳播速度上的即時性。媒體技術降低了社會民眾參與媒體言論的門檻,開放的網絡空間,信息海量,隨意瀏覽的受眾針對即時更新的、感興趣的社會事件可以即時表達自己的言論。新媒體用戶和受眾有了更多彰顯自我價值的舞臺,也獲得了更多的自我滿足。
2011年5月16日上午8時16分,鳳凰網轉載《南方日報》一篇名為《辛苦撫養(yǎng)13年終絕望,女白領溺斃雙胞胎腦癱兒后自盡》的新聞報道,在24小時內,共有57465個網民參與討論,發(fā)表言論2330條。
新媒體言論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任何新聞事件、社會問題都可以成為新媒體言論的觸發(fā)點和目標指向,網民可以即時將自己的感想與觀念表達出來,激發(fā)一些潛在公眾參與接連不斷的次級傳播,個體互動的同時帶動更大范圍的群體互動。
以微博為例,其言論的廣泛影響力首先體現(xiàn)在對社會話語空間的釋放。個人信息獲取和發(fā)布能力的提高,推動了信息的自由流通,進一步消弭了傳統(tǒng)社會話語權和信息傳播權的中心化狀態(tài),帶來了輿論格局新變化;其次,微博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有益于群體共識的達成,有助于構建社會成員之間互有勾連的圈子,消解群體極化現(xiàn)象,從總體上擴大全體社會成員共通的意義空間。微博主和粉絲之間以信息為紐帶建立了基于信息傳播共享基礎上的社交網絡和基于原有社交網絡基礎上的信息傳播共享。在微博言論中,言論是否具有分享意義和對于社會的價值穿透力。這種言論發(fā)布的新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不僅在于它所傳遞的內容,更在于它本身定義了某種言論的象征方式、傳播速度、傳播數(shù)量以及言論存在的語境,從而在更深層面上影響著特定時空中的社會關系、結構和文化。
精英分子對事實本身可作穿透性認知。新聞輿論的形成與引導可以通過媒介精英分子的操控來實現(xiàn)。從傳播的角度而言,當信息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接受傳播的公眾必然會對信息的排序和篩選提出要求,進而希望有人能對當前最關鍵最重要的新聞信息,進行有說服力的權威的分析和解釋,給予正確的輿論引導。在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方面,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反復播出”、“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來完成的,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則通過設定重要議題、版主及時跟帖引導意見、邀請人氣網民發(fā)表相關論帖、及時刪除口水帖等方式來突出重點,或者由精英分子對事實本身所作的穿透性認知言論來形成輿論強勢。
高度決定價值,思想決定影響力。相較于普通社會公眾而言,一些精英分子社會經驗豐富,對信息意義的解讀能力強。他們可以并善于將冰山一角與冰山下的十分之九進行有效關聯(lián),對信息本質作穿透性認知。有時候即使是只言片語,也會點燃受眾頓悟的火花。普通受眾的感性言論需要他們做指引。精英分子的判斷標準、意義解讀和重要性排列有時能夠成功地幫助公眾減低對于不斷變化的世界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使他們能夠輕松便捷卻又不乏深刻地把握周圍世界的變化,進而對于公眾社會認知、社會決策和社會行為起到“資訊支點”和“教化引導”的作用。精英分子對社會事件穿透性認知的言論,可以深化感性化認知,使新媒體言論更具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注 釋:
?、儆鲊鳎骸缎滦蛡鞑シ绞降尼绕鹋c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落點》,《新聞與寫作》,2010(7)。
?。ㄒ罂橹貞c工商大學長江傳媒學院執(zhí)行院長、教授;孟育耀為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師)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