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油畫引出“歷史記憶”
今年是國人矚目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今年也是眾多史學家、作家、藝術家翹首以盼“辛亥文化年”。作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知名畫家的林建業(yè)先生,醞釀已久的一幅大型歷史寫真油畫《辛亥之光一孫中山來青島·1912.9.28》,也已正式問世了。如果說,歷史是一片汪洋大海的話,那么藝術一定是一條船,一條能夠盛載著時代的狂風巨浪的船,一條永遠追求著光明的船……
無視時代風云,無視歷史演進,無視生活艱辛,是不會產(chǎn)生藝術家的。林院長和他的助手宋曉峰、張志烈就是這樣,在一年多以前,就開始構思這樣的歷史畫卷了。林院長說:“繪畫的材料我都早早找好了。這是一塊在人家倉庫里放了好多年的麻布,用它來表現(xiàn)歷史題材的畫作,非常有味道?!?br/> 我說:“是要畫辛亥革命嗎?”他說是。我說那你最好還是畫孫中山先生來青島,因為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能夠使青島閃閃發(fā)光的歷史。他表示贊同。
整整一個夏天,他和他的助手們都在汗流浹背地潛心作畫。事先,他要我做他的史學顧問,我是樂于接受的,并且給他提供了一些相關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其實,在我看來,藝術僅僅是依靠著史學家給提供一些資料是不夠的,藝術需要有靈魂,那就是創(chuàng)造。藝術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歷練來升華自己,同時需要感染時代。
于是,我們看到了眼前這幅孫中山來青島的歷史瞬間:孫中山先生在卸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以考察全國鐵路為名,于1912年9月28日乘火車來到了青島。當時青島為德國租借地,孫中山在這里住了3天,會見了各界人士、學生,還有德國膠澳總督麥爾瓦德克。
就一幅油畫來說,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中山先生當年那叱咤風云、虛懷若谷的偉人形象;看到了封建陰云被一聲霹靂擊碎之后,所呈現(xiàn)出的“辛亥之光”;還看到了中山先生與歡迎人群相見之后的那種欣慰之情。這一切,都是那個時代所賦予的凝重色彩。畫家用他那富有紀念性的筆觸、寫實的情感,均一一將其展現(xiàn)了出來。應該說,這幅畫很耐讀。
因為這是青島第一幅以油畫的形式描繪偉人孫中山先生蒞臨青島的作品。也是第一幅描述辛亥革命與德國殖民地互相“撞擊”的歷史畫卷。
德國總督為何畏懼孫中山
早在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前的幾個月,清廷即向德國借了300多萬德國馬克,而以山東全境的所有土地做為抵押,僅這一項,使得山東,尤其是青島大眾極為憤慨!于是,同盟會首先率領產(chǎn)業(yè)界、商界和社會知名人士向山東巡撫孫寶琦和德國膠澳總督發(fā)難。一是指責孫寶琦政府不得借外債充軍餉,殺戮國人。二是斥責德國膠澳總督麥爾瓦德克,反對德國列強趁大清王朝國力衰微之際,妄圖攫取整個山東全境作為殖民地。
那真是一個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混亂年代。由于經(jīng)過了康有為的戊戌變法,清朝這座封建大廈,的確已經(jīng)面臨著即將傾覆的危險。所以,當辛亥革命成功之后,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做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即凡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在清政府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新政府一概不予以承認。
這下,可嚇壞了眾多外國殖民者。其實,當時中山先生的矛頭所向之一,就是在青的德國殖民者。起先,在青的同盟會人士一直想請孫中山先生來青島,解決青島問題。可是德國膠澳當局一直表示因與清廷有約,對于新政府,他們應該保持中立,所以根本就不歡迎中山先生。結果中山先生稱:
“我本來不準備去青島,既然德國侵略者不喜歡我去,我就非去不可?!碑敃r,中山先生說這話的時候,還真沒有時間成行。
俗話說,山不轉人轉。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眼前的世界就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孫中山卸任了,清廷也退位了。德國要奪取山東全境的夢想,也即將化為泡影了!恰恰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的節(jié)點上,孫中山來到了青島,德國膠澳當局便立即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偠禁湢柾叩驴瞬粌H會見了孫中山先生,而且還陪同他一起游覽了中國海上第一名山——嶗山。據(jù)說,德國人在孫中山身上,一點好處也沒有撈著,竟然被孫中山先生的非凡氣度和博大襟懷所折服。
辛亥革命時的青島
辛亥革命前后的青島,由于這里是德國的租借地,清政府鞭長莫及,所以這里自然就成了山東同盟會會員、革命志士秘密出沒的避風港和軍事重鎮(zhèn),也是整個山東民主革命的搖籃和策源地。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革命的風暴是迅猛的、異常的,有時還是很危險的,甚至有許多革命志士,也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如果說一百年前的青島有什么特色的話,我們可以說,它除了山明水秀,遍地洋樓之外,更多了一層濃重的、來自于歐洲的、德國殖民地的“鐵血統(tǒng)治”色彩。此外,清廷的封建勢力與外國列強的相互勾結,也使得青島人枷鎖重重,敢怒而不敢言。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zhì),竟然在這片明媚的小小海島上,演繹得那么淋漓盡致。
震旦公學
現(xiàn)在,青島老市區(qū)的主要干路——膠州路,當年就曾經(jīng)是許許多多仁人志士云集的地方。1908年,由老同盟會員陳干和劉冠三創(chuàng)辦的震旦公學,就坐落在這里。
震旦公學表面上是一所學校,而實際上,它是山東革命黨人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機關和場所。學校聘請的老師,差不多都是革命黨人,像商震、王鳴雙、陶成章、韓蔚齋、呂秀文、鐘孝先、李次元、高彭年、曹國華、劉鴻文和牟省三等人;所招收的學生,也一定是進步青年。
學校教學期間,經(jīng)常向?qū)W生宣講“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除學文化課外,還增加了軍事課程及軍事訓練。有時,還組織社會各界及學生參加示威游行,抗議清政府割地賠款、出賣山東礦權、路權等等。
由于震旦公學發(fā)起的“山東保礦會”聲勢越來越大,揭露了德國妄圖攫取整個山東的罪惡陰謀,德國膠澳當局便與清兵一起,于1908年年底,將震旦公學徹底查封。雖說震旦公學只存在了一年左右,但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革命黨人后來廣布于即墨、高密、青州和諸城等地區(qū)。
膠萊公學
在青島,與震旦公學具有同樣影響的,還有同盟會創(chuàng)辦的膠萊公學。膠萊公學是1907年秋,由酆文翰、魏殿光等革命黨人在膠濟鐵路進出青島的綜合性大站——藍村站附近創(chuàng)辦的。
膠萊公學一時成為青島連接即墨的“革命中轉站”。比起震旦公學來,膠萊公學就小一些了,校舍設在一座古廟中,但其因為在市郊結合部,便于隱蔽,又由于交通十分方便,青島和周邊地區(qū)的革命黨人,便選定這里作為儲藏槍支彈藥的密點。革命黨人李日秋、欒鐘堯等多次從這里向青島、即墨、高密和諸城,巧妙地轉移軍械和彈藥,有效地支援了革命。
剪辮子
孫中山先生來青島期間,曾經(jīng)專程來到坐落于朝城路2號的德華大學,向這里的學子們宣講革命道理和求學精神。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后,德華大學的學生們是山東第一批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紛紛自動剪掉辮子的。
僅這一舉動,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就是不可想象的。其原因也要歸功于陳干、劉冠三、徐鏡心他們的革命思想傳播。德華大學本身又是中德合辦的一所大學,所以學生們有理由率先接受新思想。
居膜源客棧
坐落于河南路附近的居順源客棧,也是青島早期革命黨人經(jīng)常活動的密點之一。有一愛國商人,名叫鄭師道,是早期傾向于同盟會的革命黨人。1912年,他曾聯(lián)絡青島商會會長隋石卿及商會同仁,并將駐青的各同鄉(xiāng)會也組織起來,熱烈慶祝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
本來,德國膠澳當局就已經(jīng)感覺到清政府的日暮途窮,德國又借錢給清廷,準備換取整個山東。可是,在這期間,突然又冒出了一個革命政府,就打亂了德國與清廷的關系,所以德國膠澳總督下令,以與清政府仍保有“外交關系”為名,逮捕了鄭師道,查封了居順源客棧,一時名聞島城。
五礦風潮
辛亥革命期間,陳干在青島組織的反對德國侵占山東“五礦”產(chǎn)權和膠濟鐵路權的斗爭,就被稱之為“五礦風潮”。這里所說的“五礦”,是指:卯山礦、濰縣礦、諸城礦、沂水礦和沂州礦。這是由陳干率領的革命黨人,反對清政府將山東的礦產(chǎn)、路權拱手送給德國列強的一場震驚山東乃至全國的斗爭。
即墨十英烈
1911年,武昌首義之后,有一即墨人,名叫孫毓坦。當他看到商家紛然掛出白旗之后,便對商會會長蘇如篪說:“昨夜聽到縣衙附近爆竹聲聲,知道即墨已經(jīng)光復了。這是革命黨人起事,縣官投降了!”商會會長自然答應。
此人又轉到縣考試院中一看,原來起義的司令部就設在這里。于是,他見到了老熟人周敦恂和宋兆麟等。簡單說,大家共同推舉孫某為即墨縣民政長。一時間,鄉(xiāng)紳都在賀喜。
說來也巧,不幾天,德兵來了,住在縣南的基督教堂里,稱看看這里有沒有違反“清德條約”的事情。孫某回答,沒有!德兵要查革命黨人的槍支,孫某與其論理了兩個時辰,拒不讓查。不幾時,清兵來了,追殺革命黨人,孫某因而率部退至城外。結果清兵一到,燒殺搶掠。即將革命黨人黃昌海、于正仁、張吉祥、王立德、劉清和、周茂乾、齊浦臺、張得勝、孫大和一無名氏殘害,懸首于城門口。
結果,沒幾個月,清帝退位,即墨縣乃厚葬烈士,史稱“即墨十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