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榮
在深厚的湘楚文化滋潤下的湖南美術,其極其豐富的資源類型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具有脈絡清晰的歷史源流可尋。要想深化湖南美術資源的研究,有必要辨析和廓清其源流的干支關系。
第一,以岳麓書院為代表的湖湘文化構成湖南美術的精神之源
湖南美術資源的文化歷史源流無疑來自于深厚廣博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孕育和滋養(yǎng)了湖湘精神。所謂湖湘精神歷來研究者眾,此不贅述。這里需要尋求共識的正是湖湘精神形成了丹納所謂的“精神的”氣候,從而形成了湖南美術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質?!拔┏胁?,于斯為盛”,湖南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傳統(tǒng),各地都建有規(guī)模不等的書院,而這所始建于宋代的岳麓書院,在張栻與朱熹兩位鴻儒會講后更是身名遠揚,成為湖湘文化的精神之源
第二,以長沙麓山寺等心靈皈依之所為依托的宗教文化之源
宗教文化之所以被納入美術資源,是宗教精神、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動與藝術的密切關聯(lián)性決定的。湖南現(xiàn)有宗教活動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由于歷史的原因其中佛教和道教的信徒分布廣泛,且儀規(guī)形制講究,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創(chuàng)建于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的古麓山寺,以及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十三年的衡山南岳,其宗教的精神指向、寺廟的外在形制、寺廟的信眾文化成為湖南美術資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第三,以考古發(fā)掘為依據(jù)的湘楚藝術之源
湖南歷次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為湘楚藝術探源提供了可以觸摸的歷史。與華夏文化相呼應的是,這些出土文物反應出不同歷史時期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點,而在同一歷史時期又體現(xiàn)出其鮮明的古楚風貌。禮器四羊方尊的出土告示商周時期湖南青銅器曾經的鼎盛;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帛畫和帛書則顯現(xiàn)了當時高超精湛的工藝水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和湘西龍山里耶秦簡的先后出土,則將輝煌的楚文化予以跨時空再現(xiàn)。從現(xiàn)有遺存來看,其復雜的工藝、古樸的造型、傳統(tǒng)的紋飾無一不是湘楚美術資源研究的寶庫。
第四,以長沙古銅官窯為代表的陶瓷藝術之源
陶瓷文化在湖南具有悠久的歷史,道縣玉蟾巖出土的陶片將湖南陶瓷的歷史上溯到一萬多年前,而釉色晶瑩的湘陰窯瓷,釉下彩繪的長沙窯瓷,釉下五彩的醴陵窯瓷,則代表了湖南地區(qū)陶瓷工藝曾經的最高成就。晚唐時期“長沙的銅官窯盛極一時,曾經遠銷歐洲等二十幾個國家”,“開創(chuàng)了國瓷外銷的先河”。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艘唐代沉船,即所謂“黑石號”,沉船上載有金銀器、銅鏡以及大量的長沙銅官瓷器。這些陶瓷藝術不僅工藝水準一流、形式多樣,而且當中承載了繪畫、紋樣、詩文等諸多重要的文化藝術信息。(潘軍、孔六慶等:《麓山美術館》,P105-112,2011年8月。)
第五,以“龍鳳人物圖”為標識的湘繡藝術之源
湘繡起源于民間刺繡,1958 年長沙楚墓出土的兩件繡品,其龍鳳人物圖精美而細致,是中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刺繡實物,而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繡袍等日用刺繡,更確證了湘繡技藝的源遠流長。很久以來湘繡不僅僅是一門民間技藝,而且自“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以至形成了以長沙沙坪為中心的湘繡產業(yè)群,其與繪畫、設計和工藝的結合豐富了湖南民間美術資源。
第六,以邵陽隆回灘頭鎮(zhèn)年畫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之源
張貼年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節(jié)慶形式之一。年畫不僅具有迎新納福、辟邪驅鬼的傳統(tǒng)意義,同時具有渲染節(jié)日氣氛的心理和形式意義。世代相傳的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被稱為“灘頭三絕”,灘頭年畫則是湖南唯一規(guī)?;膫鹘y(tǒng)木板手工水印制品,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如今,當年畫已不再是人們生活中必備的“年貨”,甚至灘頭年畫被列為國家重點搶救的文物之時,我們更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對以灘頭年畫為代表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進行搶救性保護的緊迫性。
第七,以傳統(tǒng)木雕為代表的建筑家居工藝紋飾之源
在現(xiàn)代工業(yè)沖擊下的傳統(tǒng)木雕工藝無疑又是另一個瀕臨消逝的傳統(tǒng)技藝。作為“活”的木雕生產工藝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不再存在,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研究資源均來自于收藏領域,因此傳統(tǒng)木雕的資源價值更顯珍貴。我們知道,傳統(tǒng)木雕主要用于寺觀、宗祠、民居等建筑物構件上,其內容有棟梁、窗格、門楣、床飾、家具飾件、神像神龕等。湖南傳統(tǒng)木雕裝飾題材有表現(xiàn)“吉慶有余”、“五谷豐登”的吉慶類;有戲曲典故、歷史英雄、故事演義等人物類;有耕種、收獲、情愛等世俗生活類;還有表現(xiàn)花卉植物、走獸翎毛以及蔬菜瓜果等生活情趣類。其造型往往大膽夸張、手法嫻熟古樸,具有獨特鮮明的湘楚地域特征。
第八,以永州江永女書為標識的神秘文化之源
湖南地理似乎具有產生神秘文化的內在結構:北部隔洞庭湖與湖北相望,南部通過南嶺山脈與廣東和廣西毗鄰,西部有武陵山脈與鄂黔渝相牽,東部與江西共擁羅霄山脈。在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奇思異想應運而生,古老的儺文化就是這種地理結構下農耕文明的產物。所謂神秘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無知,無知引發(fā)探求,探求生發(fā)活力,江永女書作為農耕文明和男權文化下女性生存體驗的活化石,隨著研究的深入其神秘面紗逐漸隱退,但其神秘文化的指針性仍然存在,這種神秘性對于湖南美術資源的意義具有其獨特不可替代性。
第九,湖南以丘陵地貌、江河貫通為基本特征,且不乏奇峰峻嶺、溪澗飛瀑的自然遺傳。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自然的親疏和甄別、草木的繁茂與凋零,在環(huán)境“選擇”與自然“淘汰”后,特定的地域就滋養(yǎng)出了結構殊異的文化。(資料來源: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史博物館,2011/9/26。)此為湖南的自然遺傳資源。
第十,研究美術資源問題不能避談美術教育。追溯當代湖南美術及其教育之源,則絕不能繞開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其在湖南美術教育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世所公認。其前身湖南文藝學院1958年組建(1959年更名為湖南藝術學院),并于1961年并入當時的湖南師范學院。黃肇昌、周達、段千湖、顏家龍、聶南溪、曾曉滸等一批美術翹楚先后耕耘于此,其培養(yǎng)的美術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并陸續(xù)成為所在單位的中堅力量,為湖南的美術事業(yè)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大致弄清湖南美術資源的歷史源流之后,我們接下來揭示其現(xiàn)實價值屬性。
首先,作為資源的考察、利用和研究對象,美術資源具有資源的一般特征,認識到這種一般特征的存在,有利于我們提高對美術資源的客觀認知,提升資源的價值。在當代社會,資源一方面具有公有性,即資源“可以為相關社區(qū)內的任何人所獲取,而無須其他人的許可”,即使“有些情況下需要得到許可,但這種許可的授予是中立的”,因而這或者也可以說資源是開放的;另一方面,資源又具有隱蔽性,即資源為擁有者所具持,因而這又可以說資源是封閉的,這是資源的占有和保護使然。然而,在這個日益開放的世界,開放的資源往往“比封閉的資源更有價值”。
其次,資源的價值屬性告訴我們,湖南美術的藝術人文資源與其自然資源一樣具有開發(fā)利用價值。自然資源具有天然的競爭性,而藝術人文資源(尤其是瀕臨滅絕的人類文化遺存)具有非競爭性。因此,要區(qū)別對待這兩種資源,建立不同的價值評價體系,任何試圖將“兩種資源共用一種體系的確有害無益”。
最后,湖南美術資源的豐厚性和寬博性,使其具有顯在的經濟價值和內在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常常可以論斤說兩、評優(yōu)品劣,有時還會受到市場的直接干擾。而資源的文化價值則通常表現(xiàn)為無形。資源的無形價值之所以“無形”,一是它常常被人為疏忽;二是資源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切不可以為研究盤點湖南美術資源的價值,僅僅就是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湘人服務的,這是狹隘的資源觀。毋庸贅言,那些走出去和融進來的,抑或是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都是該資源直接或間接的受益者。這一方面是資源的公有性特性使然,另一方面則表明不同文化之間是可以借鑒、吸納和對話的。中外許多藝術大師,如畢加索、高更、任伯年、徐悲鴻、李可染等,都是在這種跨文化對話中找到自己的歷史地位的。確切地說,這些藝術巨匠正是在將“外來”資源融入“本土”資源的工作中有所斬獲,從而成就了各自的輝煌。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要說,湖南美術資源的無形價值是無限的。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2、[美]勞倫斯?賴斯格《思想的未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此文及上期所刊《湖南美術資源的分類及其構成特點》一文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項課題 課題編號:05ZC04;湖南省科技廳資助課題 課題編號:05FJ3076之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