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思堯 |
延安——毛澤東故居
延安,曾是一個被賦予了很多色彩和使命的名字。這個曾為人所敬仰不遠萬里投奔而又為某些人所仇視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方,究竟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延安,有它的偉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鹽”。
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當時戰(zhàn)火已經(jīng)席卷中國大地,生靈涂炭,餓殍遍野,但在邊區(qū)不僅相對安全,還可以吃上一頓飽飯。延安實行的是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供給制,初到延安最直觀、最新鮮的感受,莫過于“有飯大家吃,有吃大家飽”了?;锸骋话銟藴适恰懊咳嗣刻煲唤锇胄∶住⒁诲X油、二錢鹽”。小米是主食,菜多是土豆白菜湯或南瓜湯,上面澆一勺蔥油。每次開飯盛小米的是一個直徑約一米、半米高的大木桶,盛菜的是一個大粗瓷盆,眾人圍著小米和菜盆,或站著或蹲著,一會兒就吃得精光。每月也有一兩次饅頭或肉丁燴面條來改善伙食,每逢那天就跟過節(jié)一樣,飯碗小的或吃飯慢的在這種時刻總是比別人著急。建國后曾任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的何方晚年回憶吃饅頭時,仍略帶自豪地說:“我基本上不用嚼的,吃一口當場就咽下去了”,“一頓飯起碼能吃十三四個,女生也能吃十一二個”,對于吃面條更有心得,不怕燙不用嚼,“面條一到嘴里,就自動滑進去了,有什么嚼頭呀?”
雖然有飯吃,但畢竟油星太少,又都是長身體的時候,學生們常饞得慌。因為延安太窮,外來客人反而掏錢做東,成為延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1938年5月,美國駐華使館參贊卡爾遜上校,在延安邀請老外醫(yī)生馬海德“下館子”。路上許多熟識的人向馬海德打招呼,馬海德便邀他們同去,走到飯館時,后面跟隨了十幾個年輕男女,他們笑著鬧著,完全沉浸在聚餐的快樂中,真可謂“共產(chǎn)”了。
到了大生產(chǎn)運動以后,在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各單位開荒種地、養(yǎng)豬創(chuàng)收,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機關(guān)、部隊、學校的大灶每人每月伙食標準為“肉2斤、油15兩、菜30斤、鹽l斤”?!坝?、肉和蔬菜比過去有了很大增加,各種粗糧也可任你吃飽”,每隔十天半月還能會餐一次,每人分一碗紅燒肉。不少人在會餐的時候吃得撐得無法爬山回宿舍,常有人仰倒在路邊,還有人吃得拉肚子。即便如此,人們還是盼念著下一次會餐。
到達延安的知識青年,一切吃穿用度都由公家統(tǒng)一供給。一般衣服是從國民黨給八路軍的軍裝中省出一部分來給學生,每年發(fā)一套單衣,兩三年發(fā)一套棉衣。因而當時的延安城內(nèi),滿目皆是灰軍裝。延安本地也產(chǎn)土布,多染成深藍色,后來邊區(qū)經(jīng)濟一度困難,土布衣服也成了熱門首選。也有極少量從國統(tǒng)區(qū)購買的青色斜紋布,這種布料縫制的衣服主要供給高級干部以及外來的學者、專家,被戲稱為“干部服”。在那個物質(zhì)極為匱乏的年代,延安服裝的式樣和顏色還是很單調(diào)的。
但是,青春的氣息無法阻擋。女學生們在領(lǐng)到新軍裝后,總要想方設(shè)法修飾一番,“要么在領(lǐng)口處翻出個白色的襯領(lǐng),要么在袖口處補上一塊其他顏色的布”。男同胞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展示他們在這方面的才華。當時在魯藝戲劇系任教的塞克?!吧碇檀笠拢瑖t圍巾,戴著船式黑絨帽”,蕭軍穿的是自己動手設(shè)計裁剪的俄國式襯衣,用紫色的布料繡邊,胸前扎上花、樹枝之類的圖形。當時的魯迅藝術(shù)學院總是引領(lǐng)著延安服裝潮流。
由于在延安接受了新思想,部分人也開始以貧為榮,故意穿得破爛一些,來表示自己的“無產(chǎn)階級化”,而領(lǐng)導(dǎo)人或者知名人物的穿著也并不考究,“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穿的就是陜北牧羊人穿的光板羊皮襖,聽唱的毛澤東等人戴的是羊毛搟的氈帽”。
穿鞋那時候也沒有太多差別,除極個別來延安的有雙皮鞋外,一般人都穿的是布鞋或草鞋。每到了夏天,有人用木板做成木屐一樣的木板鞋,既耐磨又涼快,當然也有不少人干脆赤著腳,冬天則是做雙厚厚的棉襪子套在布鞋或草鞋里。
在延安住房比較緊張,一般教師是一人一孔窯洞,學生則是擠在一起睡火炕通鋪,翻身都很困難。女子大學學生的臥位寬度只有一尺半,起夜回來常常發(fā)現(xiàn)沒了位置,要拱進去,慢慢擠幾下才能占領(lǐng)自己的空間。
即使有地方睡,也并不是就“高枕無憂”了。陜北地區(qū)降水較少,水源也不豐富,洗浴幾成奢侈,寄生蟲比較多。建國后曾任《人民日報》總編、社長等職的胡績偉回憶,睡在窯洞里拍臭蟲,拍得滿手都是黃水,臭蟲還是成群結(jié)隊地從墻縫里爬出來,無奈之下只好將床單縫成一個口袋,然后鉆到里面。
畢竟是在戰(zhàn)時環(huán)境,睡安穩(wěn)覺是不大可能的。在延安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晚上常有軍事演習。按要求是20分鐘內(nèi)穿好衣服打好背包,集合出發(fā),所以各自有應(yīng)對竅門,或和衣而睡,或穿雙厚襪子,跑的時候不用穿鞋。1939年日本飛機常轟炸延安,跑警報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本不安穩(wěn)的睡覺更是“雪上加霜”。一次有人說夢話大喊:“飛機來了!”同屋的人爬起來就跑,一時驚起很多人,指導(dǎo)員、隊長紛紛跟著跑。跑著跑著覺得不大對勁,于是開始追查,才弄清是說夢話引起的。而那個說夢話的人被人驚醒后也跟著大伙跑,他自己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在延安,還有一種特殊的“睡覺”是要交錢的。因為住房比較緊張,沒有條件供結(jié)婚后的夫婦單獨居住,平時男女雙方在各自單位或?qū)W校的宿舍,每到星期六團圓一次,先申請后交費,住在專門臨時騰出來的十幾孔窯洞,“屋里只有一張床,被褥得自己帶,也不開飯,住一次五毛錢”。即便如此,也是供不應(yīng)求。每逢星期六小客棧總是客滿,大家都心知肚明。
延安歌聲遍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平均一星期學首新歌。早上集合吃飯前要唱歌,晚上點名也要唱歌,開聯(lián)歡會更要唱歌。所唱歌曲以救亡歌曲為主,也有蘇聯(lián)歌曲,還有國統(tǒng)區(qū)電影里的一些歌曲,如《漁光曲》、《夜半歌聲》、《梅娘曲》,甚至《秋水伊人》、《何日君再來》等,風氣是極為自由的。
集會時除了唱,相互拉歌也是大家樂此不疲的,不僅各班、各隊、各單位相互拉,有時也會拉參會的中央領(lǐng)導(dǎo)人。朱德就曾在不斷的喊聲中,被迫起身唱了一首北伐時的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齊歡唱!”也有拉歌拉不動的時候,毛澤東、張聞天等領(lǐng)導(dǎo)人則“任憑你怎么喊,他們就是巋然不動”。
除了歌曲,戲劇也是大家所喜歡的。最初是“舊瓶裝新酒”式的戲劇,1938年西戰(zhàn)團在山西臨汾表演賀龍、蕭克智取雁門關(guān)的京劇《八路軍三打雁門關(guān)》,只見一片鑼鼓聲中,兩位穿著灰軍裝的演員“起霸”登場,“俺,賀龍是也!”“俺,蕭克是也!”接著分列兩邊同聲念白:“將軍,今日朱總司令升帳,你我兩廂伺候!”在一片吆喝聲中,腮上掛著黑布當胡須的“朱總司令”登場了,先唱一句“塞北喋血宣國威,殺得倭寇望風靡”,“這時‘賀龍’、‘蕭克’依照京劇身段,單跪一腿參見?!斓隆绽宦暋T了,二位將軍免禮!’戲就如此這般演下去?!辈灰f看戲的群眾和戰(zhàn)士,臺下的朱德本人也是笑得合不攏嘴。
后來對京劇不僅進行徹底改革,而且大膽吸收改造陜北民間藝術(shù)樣式——秧歌,也獲得了極大成功,尤其以秧歌小劇《擁軍花鼓》最為出名,每當演員唱到“豬啊、羊啊,送到哪里去?”群眾總會接唱“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
吃、穿、住、娛樂,這就是戰(zhàn)爭年代延安時期的日常生活。雖然艱苦、單調(diào),但卻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浪漫主義精神,讓每個經(jīng)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和聽說過那段歲月的人,不禁為之激動,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