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巍,姜育生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目前,IEEE802.11已成為無線局域網(wǎng)的主流標準。1997年IEEE802.11標準的制定是無線局域網(wǎng)發(fā)展的里程碑,它是由大量的局域網(wǎng)以及計算機專家審定通過的標準,定義了單一的MAC層和多樣的物理層。
由于采用分組交換技術,傳輸速率高,WLAN是目前發(fā)展最迅速、應用前景最好的無線通信技術之一。然而無線信道的傳輸環(huán)境較為復雜,多經(jīng)效應、頻率選擇性衰落和其他干擾的存在,使得實現(xiàn)無線信道的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比有線信道傳輸困難。這些都是影響WLAN通信質量的重要因素。
通常多徑效應會引起衰落,因而被視為有害因素。然而研究結果表明,對于MIMO系統(tǒng)來說,多徑效應可以作為一個有利因素加以利用。MIMO技術使無線通信領域智能天線技術有了重大突破。MIMO技術在不增加帶寬的情況下能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統(tǒng)的容量和頻譜利用率。多輸入輸出(MIMO)技術,作為克服多徑、抑制干擾的重要手段,在無線通信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人們對MIMO技術的性能作了大量的分析,但由于WLAN是基于載波檢測/沖突避免(CSMA/CA)協(xié)議的,所以并不是所有MIMO技術都可以不加分析地直接應用于WLAN中。本文分別對將空時編碼和智能天線分析在WLAN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得出了在不改變現(xiàn)在WLAN協(xié)議的情況下,空時編碼更適合于WLAN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提出了一種基于IEEE802.11a的MIMO系統(tǒng)。
IEEE802.11的MAC協(xié)議包含分布協(xié)調(DCF)和點協(xié)調(PCF)兩方式。其中DCF是基于CSMA/CA的,分兩機制,一種是基本接入機制,針對于幀長較短的分組;另一種是RTS/CTS接入機制,針對于幀長較長的分組。文中如不特別說明,所述的WLAN都指基于有中心接入點(AP)的RTS/CTS接入機制。
圖1顯示的是RTS/CTS接入機制,處于時間軸上面的是發(fā)送站點(station,STA),處于時間軸下面的是接入STA,收發(fā)雙方都采用全向天線。在收發(fā)間通信開始時,首先發(fā)送STA會全向發(fā)送請求(RTS)幀,接收STA收到RTS后等待最短幀間間隔(SIFS)全向返回確認發(fā)送(CTS)幀,發(fā)送 STA收到CTS幀后等待SIFS時間間隔,發(fā)送數(shù)據(jù)分組,接收STA收到數(shù)據(jù)分組后等待SIFS時間間隔,全向發(fā)送確認(ACK)幀。收發(fā)雙方STA發(fā)送的每個幀內都有預約時長域(duration field),預約時長是相對時間表示信道將被占用的時長,一方面可以通知對端分組傳輸何時結束,收發(fā)STA在發(fā)送完當前幀,等待對端確認時,都會設一個超時定時器,如果超時收不到確認就是認為通信失敗;另一方面可以用來設置周圍未參與通信的STA的網(wǎng)絡分配矢量 (NAV),NAV是絕對時間表示通信何時結束,NAV是否超時和載波檢測將聯(lián)合確定信道是忙還是閑,只有當NAV超時并且載波檢測信道是閑,STA才認為信道真正空閑。這樣對于接收STA來說的隱藏節(jié)點會通過收聽RTS來設置NAV,對于發(fā)送STA來說的隱藏節(jié)點會通過收聽CTS來設置NAV,因為RTS和CTS幀長很短,所以大大降低了碰撞的概率,保證正在進行的通信不會被干擾。當因為信道忙或發(fā)生碰撞數(shù)據(jù)幀沒有成功發(fā)送,STA則會產生一個隨機的退避,一旦檢測到信道在DIFS時隔后繼續(xù)空閑,退避計數(shù)器會遞減,如果檢測到信道忙,退避計數(shù)器會“凍結”計數(shù),當退避計數(shù)器減到零時,分組將再次被發(fā)送。
圖1 RTS/CTS接入機制時序Fig.1 RTS/CTS access mechanism timing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IEEE802.11的MAC協(xié)議依靠全向發(fā)送和接收,并借助設置虛擬載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覆蓋范圍內隱藏節(jié)點的產生。
2.1.1 在WLAN中使用智能天線的方法
鑒于WLAN系統(tǒng)具有準移動性,即可以隨處移動,但通信時位置相對固定,或者說移動速度慢信道特性是慢時變的。因此在通信時,收發(fā)雙方要確定相互之間的位置,方法有3種:1)采用外掛定位設備的智能天線系統(tǒng),如GPS;2)采用盲方法定位的智能天線系統(tǒng);3)采用訓練的方法定位的智能天線系統(tǒng)??紤]成本因素,文中對第一種方法不作討論。后兩種方法的共同點是發(fā)送方在通信建立之前并不知道接收方的位置,因此雖然存在性能、計算復雜度和魯棒性的差異,本質上這兩種方法對WLAN的MAC協(xié)議的影響是相同的。
下面本文就此進行具體分析。
因為不知道接收方的位置,發(fā)送方必須全向發(fā)送RTS,接收主在數(shù)據(jù)接收的接收過程中,即可完成定向并定向接收,如果信道是對稱的,接收方可以人接收方向上定向向發(fā)送方返回CTS,如果信道是非對稱的,則接收方要全向返回CTS。收發(fā)雙方通過RTS、CTS的收發(fā)確定智能天線參數(shù),使隨后的數(shù)據(jù)幀和相應的ACK可以實現(xiàn)定向的收發(fā)。
2.1.2 分析
一方面,全向發(fā) 送RTS使得覆蓋范圍受到限制。表面上看,WLAN設置了多種速率選擇,通信雙方可以以低速率發(fā)送RTS,在建立定向連接后,提高傳輸速率,由于RTS幀相對DATA很短,WLAN可以通過使用智能天線擴大高速率傳輸?shù)母采w范圍,但實際的IEEE802.11的MAC協(xié)議并不支持這種逐幀的速率變化的方式,因為速率的變化造成NAV設置的不準確,依照當前協(xié)議,STA只在新的NAV大于舊有的NAV值時才去更新,雖然速率的提高使實際的傳輸時間比虛擬載波指示的時間短,但不參與當前通信的STA仍要在到達較長的虛擬載波指示的時間時才認為當前傳輸結束,性能并沒有因為傳輸速率提高而增加,如果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必須改變現(xiàn)有協(xié)議。另外全向發(fā)送RTS,最終會使得低速率傳輸?shù)母采w范圍受限。
另一方面,定向的收發(fā)會產生更多的隱藏站點。依照目前的協(xié)議,為了保證通信異常情況下降低WLAN系統(tǒng)性能,不參與通信的STA并不完全以來載波偵聽和NAV設置,在幀交換過程中,STA還設置多個定時器,一旦在規(guī)定時間內,處于定向天線波瓣外的旁聽STA收不到幀的發(fā) 送,就會認為當前的通訊失敗,進面啟動自身的發(fā)送進程,對于發(fā)送方的隱藏STA,由于數(shù)據(jù)幀發(fā)送時間長,這類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較大,容易產生碰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會在傳輸過程中改變天線的方向圖,智能天線并不適用于現(xiàn)有的WLAN協(xié)議。
空時編碼不存在智能天線在WLAN應用中所存在的棘手問題,因為空時編碼不會在傳輸過程中改變天線的方向圖。因此可以直接在WLAN中使用,在提高性能的同時,不必改變現(xiàn)有的WLAN協(xié)議。
2.2.1 空時編碼選型
分層空時碼(Layered Space-Time Codes)是最早提出的一種空時編碼方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可以使頻帶利用率隨著min(m,n)線性增加的編碼方式。與其它空時編碼方式相比,雖然分層空時碼有較高的頻帶利用率,但無法達到最大分集增益,性能相對較差。分層空時碼以部分分集增益為代價來換取高頻帶利用率。
網(wǎng)格空時碼(Space-Time Coded Modulation)是在延時分集基礎上結合TCM編碼提出的,實際是傳輸分集方式的改進。STCM把編碼和調制結合起來,能夠達到編譯碼復雜度、性能和頻帶利用率之間的最佳折中,是一種最佳碼。但STCM譯碼復雜度大,STCM的好碼設計也是一個難點,在狀態(tài)數(shù)大的情況下,目前多用計算機搜索來完成。
分組空時碼(STBC)是根據(jù)廣義正交設計的原理提出,它要求在各天線發(fā)射的信號之間正交,這樣不僅保證能夠達到最大分集增益,而且還可以降低譯碼復雜度。STBC最大的特點是簡單實用,且性能相對較好,是一種較有效的傳輸分集解決方案。
2.2.2 分析
我們不考慮非相干的空時碼,因為一方面WLAN系統(tǒng)具有準移動性,信道變化慢,準確信道估計是可能,另一方面,WLAN物理幀中攜帶的引導符號完全可以用來估計信道。選擇分組空時碼作為在WLAN中實現(xiàn)MIMO的優(yōu)選方案,其相關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G2、G3、G4、H3和H4空時碼相關參數(shù)Tab.1 G2、G3、G4、H3and H4space-time codes parameters
為公平起見依據(jù)下式:
對比 G2、G3、G4、H3和 H4空時碼的性能,其中,BPS:指 bit per symbol,RST指空時碼碼率,RCC表示信道編碼。對比表1可知,要想得到相同的有效吞吐率,相比 G2、G3、G4、H3和 H4要采用更高階調制方式。其中,G3和G4的調制階數(shù)最。由于高階調制的星座點較密,使得錯誤概率增大。
當接收天線的個數(shù)增加為 2時,G3、G4、H3和 H4相對 G2的性能增益變小了。這是因為2個接收天線時,G2已將可能獲得的分集增益的大部分實現(xiàn)。表2是在BER=10-5時,有效吞吐率分別為1 BPS、2 BPS和3 BPS,采用單天線接收和雙天線接收,仿真環(huán)境為經(jīng)過充分交織后得到非相關Rayleigh信道時,G2、G3、G4、H3和 H4空時碼的性能如表 2 所示。 G2、G3、G4、H3和H4得到相應增益(和未編碼PSK調制相比較)。
表2 空時編碼在非相關Rayleigh信道下增益Tab.2 Gain of space-time coding in unrelated Rayleigh channel
文中綜合考慮系統(tǒng)性能、計算復雜度、多速率傳輸將采用高階調制以及成本等因素,認為采用雙接收天線的G2空時碼是較合知的解決方案。
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本文針對IEEE802.11a設計一個采用2個發(fā)射和2個接收天線的G2空時碼的MIMO系統(tǒng)。系統(tǒng)框圖見圖2。在發(fā)射端,調制模塊負責糾錯編碼、交織、QAM調制,IEEE802.11a發(fā)送模塊負責OFDM調制和射頻發(fā) 送,IEEE802.11a中的長訓練序列是已知的。在接收端IEEE802.11a接收模塊負責射頻接收和OFDM解調,解調模塊負責QAM解調、解交織、糾錯譯碼。
圖2 2發(fā)2收WLAN系統(tǒng)框圖Fig.2 Two send and two receive WLAN system frame
在發(fā)射端,將輸入QAM符號兩兩分組送入空時碼生成器,設第一個分組為{x1,x2},輸出兩路正交分組{x1,-x2}和{-x2,x1}(如圖2所示)。將這兩路分組分別送入不同的IFFT模塊,每個分組占用一個OFDM子信道。這樣在接收端經(jīng)過FFT后會得到兩組相應的接收信號{y11,y12}和{y21,y22}。由于 OFDM子信道是平坦衰落信道,設收發(fā)天線間信道分別為h11、h12、h21和h22(下標第一個數(shù)字為發(fā)射天線編號,第二個數(shù)字為接收天線編號)。顯然有:
如果{x1,x2}已知且信噪比足夠高,忽略噪聲利用迫零算法可得信道估計:
文中基于IEEE802.11協(xié)議,對如何在WLAN中使用空時編碼和智能天線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和對比,得出了在不改變現(xiàn)有WLAN協(xié)議的情況下,空時編碼更適合于WLAN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在保證系統(tǒng)整體性能提高的同時,綜合考慮了系統(tǒng)的兼容性、計算復雜度實現(xiàn)成,設計并提出了一種基于IEEE802.11a的MIMO系統(tǒng),該實現(xiàn)方案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1]TarokhV,JafarkhaniH,CalferbankAR.Space-time block codes from orthogonal designs[C]//IEEE Trans IT,1999:1456-1467.
[2]Tarokh V,Jafarkhani H,Calferbank A R.Space-time codes for high data rate wireless communication:performance criterion in the presence of channel estimation,Errors, Mobility, and MultiplePaths[C]//IEEE Trans.Com,1999: 199-207.
[3]Tarokh V,Jafarkhani H,Calferbank A R.Space-time block 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performance results[C]//IEEE JSAC,1999:451-460.
[4]Hochwald B M,Marzetta T L.Unitary space-time modulation for Multiple-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 rayleigh flat fading[C]//IEEE Trans on IT,2000:543-563.
[5]Hughes B L.Differential space-time modulation[C]//IEEE Trans on IT,2000:2567-2578.
[6]Kermoal J P,Schumacher L,Pedersen K I,et al.A stochastic MIMO radio channel model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J].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2:12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