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周明香 張寧 劉春利 陳海榮 宋蓓
患者,男性,54歲。2011年12月4日因“咳嗽、咯痰2月余”在當?shù)鼐驮\,行胸部CT檢查見右肺上葉病變,內(nèi)可見空洞,痰中查到抗酸桿菌2+(1~9條抗酸桿菌/10視野),診斷為“肺結核”,遂應用2HRZE/4 HR方案抗結核治療。2012年1月20日開始出現(xiàn)全身皮膚起紅斑、丘疹,伴瘙癢,至當?shù)匦乜漆t(yī)院住院治療,考慮為藥疹,予以停用抗結核藥物并給予葡萄糖酸鈣、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具體藥物名稱及劑量不詳)抗過敏治療,效果不佳。2012年2月8日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發(fā)熱,最高體溫達39℃,全身皮膚仍潮紅、腫脹,并出現(xiàn)松弛性水皰、大皰,部分表皮剝脫,遂至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皮膚科就診,考慮診斷為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肺結核,建議至我院治療。2012年2月9日門診以“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肺結核”收住入院。
入院時查體:體溫36.9℃,心率8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壓132/69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病容,神志清,精神差,平車推入病房,查體不合作。全身皮膚黏膜潮紅、腫脹,有大片脫屑,部分表皮剝脫,皮膚糜爛、缺損。顏面部水腫,雙眼有膿性分泌物溢出,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口唇輕度發(fā)紺,黏膜糜爛、結痂,可見有膿性分泌物。咽部充血,扁桃腺無腫大。胸廓無畸形,雙側呼吸動度均等,雙肺觸覺語顫正常,雙肺叩診呈過清音,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臟、腹部、神經(jīng)查體未見異常。
實驗室檢查:2012年2月9日查肝功能和血液電解質(zhì):丙氨酸轉(zhuǎn)氨酶127 U/L,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46 U/L,γ-L-谷氨酰轉(zhuǎn)移酶77 U/L(動態(tài)法),白蛋白26.9 g/L,鈉135 mmol/L,鉀4.4 mmol/L,氯98 mmol/L,鈣總量1.79 mmol/L。同一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4.68×109/L,紅細胞4.43×1012/L,血紅蛋白127 g/L,中性粒細胞0.667,血小板100×109/L。
入院后請燒傷整形科及皮膚科專家聯(lián)合會診,予以:(1)人免疫丙種球蛋白(2.5 g/瓶,50 ml/瓶,濃度5%),每次200 ml 10 g靜脈滴注,1次/d,共應用5 d。(2)甲強龍(40 mg/支)每次120 mg入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1次/d,共應用5 d;并應用奧美拉唑(40 mg/支,40 mg/次)靜脈推注,2次/d,保護胃黏膜;復方甘草酸苷胺(20 ml/支,20 ml/次)靜脈推注,2次/d,保肝治療。定期復查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血糖,防止電解質(zhì)、血糖紊亂。(3)注意加強黏膜護理:1∶10 000高錳酸鉀清潔外生殖器,用5%碳酸氫鈉溶液漱口,防止口腔念珠菌感染,并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治療。(4)紫草油、納米銀抗菌凝膠(外用藥物涂抹全身,干燥即用,按需應用)外用治療,注意保護性隔離。(5)應用亞胺培南(0.5 g/支,0.5 g/次,靜脈滴注,3次/d)、利奈唑胺(0.6 g/袋,0.6 g/次,靜脈滴注,2次/d)、葡萄糖酸鈣(10 ml/支,10 ml/次,靜脈推注,2次/d)、馬來酸氯苯那敏(4 mg/片,4 mg/次,口服,3次/d)、復方氨基酸(250 ml/瓶,250 ml/次,靜脈滴注,1次/d)、脂肪乳(250 ml/瓶,250 ml/次,靜脈滴注,1次/d)抗感染、抗過敏、補液、營養(yǎng)支持治療。10余天后,患者皮損明顯好轉(zhuǎn),遂靜脈滴注阿米卡星(0.4 g/次,1次/d)、對氨基水楊酸鈉(8 g/次,1次/d)及口服中成藥優(yōu)福寧(4粒/次,3次/d)抗結核治療,經(jīng)觀察未再有皮疹及其他過敏現(xiàn)象發(fā)生,應患者家屬要求,轉(zhuǎn)回當?shù)乩^續(xù)治療。
藥疹是指藥物經(jīng)注射、內(nèi)服、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的皮膚、黏膜反應,是藥物的不良反應之一。根據(jù)藥疹的臨床表現(xiàn)不同,可分為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型、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皮疹型、剝脫性皮炎或紅皮病型、多形紅斑型、大皰性表皮松解型和固定性藥疹6種[1-2]。本例屬大皰性表皮松解型,為嚴重型藥疹,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炎癥性皮膚病,起病急,進展迅速,治療周期長。該病除皮膚病變外,機體各系統(tǒng)、臟器可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如病情特重或救治不當,死亡率可達10%~20%,死亡原因多為原發(fā)疾病惡化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如感染(肺炎、敗血癥)、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病等。
2 HRZE/4HR方案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抗結核方案,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肝功能損害,皮膚不良反應亦有發(fā)生,但多為在療程中發(fā)生皮膚潮紅、瘙癢、鵝口瘡、丘疹、潰瘍、皮膚變色等癥狀[3],本例所出現(xiàn)的全身藥物性大皰性表皮松解壞死者不多見。本例從發(fā)病情況及藥物治療看,考慮為抗結核藥物所致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4種抗結核藥物均未再次使用,根據(jù)報道,利福平所致可能性最大[4]。患者用藥1.5個月后出現(xiàn),進一步說明長期應用藥物后易出現(xiàn)藥物性皮炎。因此提醒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在臨床應用抗結核藥物尤其在應用利福平時,除應注意肝腎功能的檢查外,還應注意是否有其他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皮疹或瘙癢時要想到有藥物性皮炎的可能,并立即停藥作相應處理,以免發(fā)生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1]朱桂花,宋緒彬,王春英.藥物性皮炎的分類與防治.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1,9(3):18-19.
[2]丁潔衛(wèi),唐志華,張林,等.抗感染藥物致剝脫性皮炎102例.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08,25(2):164.
[3]何鐵牛,韓永興,陳彬.抗結核固定復合劑藥物不良反應觀察.中國防癆雜志,2010,32(12):828-830.
[4]李琦,孫瑩,段亞倩.409例主要抗結核藥不良反應文獻分析.中國藥房,2008,19(8):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