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波,袁 磊,王偉杰,賈 靜,文心田,3,曹三杰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黃病毒科乙型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es.JEV)引起的蚊媒性人獸共患病,能夠引起人類嚴重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1]。乙型腦炎主要流行于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有明顯季節(jié)性,一般蚊蟲孳生的7-9月是其發(fā)病高峰期。目前已有24個國家和地區(qū)有乙腦流行的報道,我國除新疆和青海省外,其他各省均有局部暴發(fā)或流行的報道[2]。四川省為全國乙腦高發(fā)地區(qū),近年來發(fā)病率在2/10萬-10/10萬之間,疫情在全國排名靠前。四川省乙腦高發(fā)區(qū)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川東地區(qū),如巴中、達州、廣安、南充、遂寧以及內(nèi)江等地[3]。1957年四川首次分離出基因Ⅲ型乙腦病毒(CH-13株),2002年湯德元等在四川內(nèi)江地區(qū)分離得到1株基因Ⅲ型乙腦病毒[4],隨后在2004年,王環(huán)宇等從四川巴中地區(qū)采集的蚊蟲標本中首次分離得到6株基因Ⅰ型乙腦病毒[5]。
“5.12”地震后,降雨量的增多,導使蚊蟲的大量滋生,增加了乙腦傳染的幾率,再加上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可能會導致病毒的變異,因此做好乙腦的防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對2009年分離自四川地區(qū)的2株JEV的E基因核酸序列、E基因推導氨基酸序列、E蛋白結(jié)構(gòu)域突變情況與基因型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分離株的部分分子生物學特征,為四川地區(qū)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與DNA疫苗的研制提供重要依據(jù)。
1.1 病毒株 JEV-CZ1株與JEV-NJ1株分別為本實驗室從采集自四川崇州地區(qū)豬場庫蚊樣品與四川內(nèi)江地區(qū)豬流產(chǎn)死胎腦組織中分離獲得,由本實驗室鑒定并保存。
1.2 菌種及主要試劑 大腸桿菌DH5α由本實驗室保存;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反轉(zhuǎn)錄試劑盒、pMD19-T Simple Vector載體購自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RNzol總RNA提取試劑盒、質(zhì)粒小提試劑盒;Taq DNA聚合酶;DNA MarkerⅢ購自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購自Bio Basic公司。
1.3 標本來源與病毒分離 2009年7月28日在四川省崇州市的3個豬場采集的蚊蟲標本,按體態(tài)特征分類為庫蚊、按蚊和伊蚊,每類蚊蟲按100只/管分裝于凍存管,浸入液氮中保存。同年8月5日在四川內(nèi)江市的1個豬場采集的流產(chǎn)死胎腦脊液與腦組織,裝袋后用錫箔紙包裹,浸入液氮中保存。將采集的樣品研磨稀釋過濾后接種于金黃色地鼠腎細胞(BHK-21細胞)進行傳代培養(yǎng),獲得2株乙型腦炎病毒,分別命名為JEV-CZ1株與JEV-NJ1株。
1.4 病毒E基因的RT-PCR擴增
1.4.1 引物的設(shè)計與合成 參考GenBank收錄的SA14-14-2、SA14、SC04-12等10株乙型腦炎病毒的E基因序列,利用DNAMAN軟件對這10株毒株的E基因進行相似性分析,以SA14-14-2為參照確定其基因組252-2509區(qū)段為擴增靶序列。利用Primer 5軟件合成了一對引物,下劃線為酶切位點:上 游:5’-CCGCTCGAGTTCTTCAAGTTTACAGCATTAGC-3’; 下 游: 5’-CCGGAATTCTTTCTTGTGATGTCAATGGCA-3’。引物由上海英駿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合成,預計擴增片段為2258bp。
1.4.2 病毒RNA的提取 采用TRNzol總RNA提取試劑盒,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提取分離株病毒液的總RNA,于-70℃保存。
1.4.3 病毒cDNA的合成 用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反轉(zhuǎn)錄試劑盒,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采用10μL體系,將病毒液總RNA反轉(zhuǎn)錄成cDNA。
1.4.4 E基因的擴增 以上述cDNA為模板,采用25μL PCR反應(yīng)體系:ddH2O 13μL,10×PCR Buffer 2.5μL,MgCl2(25mmol/L)2μL,dNTPs(2.5mmol/L)3μL,上游與下游引物(10pmol/L)各1μL,cDNA 模板2μL,Taq DNA 聚合酶(2.5 U/μL)0.5μL。反應(yīng)條件:94 ℃預變性5min;94℃30s,55℃30s,72℃2min(30個循環(huán));72℃補充延伸10min。取5μL PCR產(chǎn)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電泳條件:80V,20min。
1.5 病毒E基因的克隆及測序 電泳檢測出現(xiàn)預計條帶后,用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回收E基因,將回收產(chǎn)物與pMD19-T Simple Vector載體連接,再將連接產(chǎn)物傳化入感受態(tài)大腸桿菌細胞DH5α。利用PMD19-T載體的氨芐青霉素抗性篩選出陽性菌落,擴大培養(yǎng)后作菌液PCR鑒定,小提質(zhì)粒,用XhoⅠ與EcoRⅠ進行雙酶切鑒定后送上海英駿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測序。
1.6 病毒E基因的序列分析
1.6.1 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運用DNAMAN軟件將JEV-CZ1株與JEV-NJ1株的E基因核酸序列與GenBank收錄的JEV參考毒株的相應(yīng)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
1.6.2 E基因推導氨基酸序列分析 運用DNAMAN軟件推導出分離株E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并與GenBank收錄的JEV參考毒株的相應(yīng)序列進行同源性分析。并對分離株E蛋白活性區(qū)(E1-E411位)3個結(jié)構(gòu)域的氨基酸差異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1.6.3 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的構(gòu)建 采用乙腦病毒E基因分型方法,選擇乙腦病毒E基因(基因組977-2476區(qū)段),從GenBank中選取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包括各個基因型的34株參考毒株,另選1株墨累谷腦炎病毒(MVE)作為外群,用ClustalX軟件進行堿基配對,種系分析運用MEGA4.1軟件的Neighbor(鄰系接合法)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以確定分離株的基因型別。
2.1 RT-PCR擴增結(jié)果 利用RT-PCR方法擴增出病毒E基因,經(jīng)瓊脂糖凝膠電泳后,與DNA MarkerⅢ比較,大小在2 000bp和3 000bp之間,與預期片段大小相符。
2.2 E基因的克隆與鑒定結(jié)果 將分離株E基因重組質(zhì)粒用XhoⅠ和EcoRⅠ進行雙酶切,分別得到大小約為2 200bp與2 700bp 2條片段,與目的基因和載體片段大小相符,證明對分離株E基因的克隆成功。
2.3 E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結(jié)果 將JEV-CZ1株與JEV-NJ1株的E基因核酸序列同GenBank上發(fā)表的JEV參考毒株的相應(yīng)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結(jié)果表明:JEV-CZ1株核酸序列與SA14-14-2(減毒活疫苗株)、SA-14(中國山西)、SC04-12(中國四川)、SC04-16(中國四川)、HN04-11(中國河南)、HN04-40(中國河南)、VN22(越南)株相應(yīng)序列的同源性分別為87.6%,87.7%,98.5%,98.9%,98.4%,97.9%,98.9%,JEV-NJ1株核酸序列與上述7株病毒相應(yīng)序列的同源性分別為99.6%,99.7%,91.1%,91.2%,91.0%,90.8%,91.1%(表1)。
表1 不同毒株E基因核酸同源性比對結(jié)果Tab.1 Homology comparison of E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 among different strains
2.4 E基因推導氨基酸序列分析結(jié)果
2.4.1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結(jié)果 JEV-CZ1株E基 因 推 導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與 SA14-14-2、SA-14、SC04-12、SC04-16、HN04-11、HN04-40、VN22株相應(yīng)序列的同源性分別為97.2%,97.3%,99.2%,99.2%,99.1%,98.1%,99.2%。JEV-NJ1株 E基因推導的氨基酸序列與上述7株病毒相應(yīng)序列的同源 性 分 別 為 99.2%,99.4%,97.5%,97.5%,97.3%,96.4%,97.5%(表2)。
2.4.2 E蛋白活性區(qū)氨基酸差異分析 JEV-CZ1株與疫苗株SA14-14-2株在E蛋白3個結(jié)構(gòu)域中(DomainⅠ、Ⅱ、Ⅲ)有15個氨基酸的差異;JEVNJ1株有3處差異(表3)。
2.5 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構(gòu)建結(jié)果 乙型腦炎病毒E基因分型結(jié)果顯示,所有乙腦病毒分布于5個拓撲結(jié)構(gòu)群,本次研究的JEV-CZ1株屬于基因Ⅰ型,并與2004年分離自四川的毒株與越南分離的毒株遺傳關(guān)系較近,JEV-NJ1屬于基因Ⅲ型,與疫苗株SA14-14-2株以及以往四川與上海分離的毒株遺傳關(guān)系較近(圖1)。
E蛋白是病毒的包膜蛋白,為主要蛋白,有病毒的抗原決定簇。其分子量為53kD,由50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由E蛋白形成的表面抗原決定簇具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能和血凝抑制抗體結(jié)合,刺激機體產(chǎn)生中和抗體,保護機體免受病毒攻擊,與誘導宿主機體的免疫應(yīng)答密切相關(guān)[6]。JEV-CZ1株與疫苗株SA14-14-2的E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為87.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為97.2%,核酸同源性較低,但該區(qū)段的核酸差異一般發(fā)生于氨基酸密碼子的第3位,即突變的位點多以沉默突變的形式存在;而JEV-NJ1株與疫苗株核酸與氨基酸同源性為均在99%以上。SA14-14-2株與JEV-CZ1株屬于不同基因型,因此關(guān)于SA14-14-2株減毒疫苗對Ⅰ型乙腦病毒的保護力如何應(yīng)進一步研究。
表2 不同毒株E基因推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對結(jié)果Tab.2 Homology comparison of E protein amino acid sequences among different strains
圖1 E基因序列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1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n E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
通過對E蛋白結(jié)構(gòu)域的分析,發(fā)現(xiàn)JEV-CZ1株與疫苗株SA14-14-2在3個結(jié)構(gòu)域中有15個氨基酸差異;而JEV-NJ1株只有3處差異;有學者的研究表明E304和E335兩個Cys所形成的二硫鍵是抗原抗體結(jié)合的必要結(jié)構(gòu)[7],該兩分離株在這兩個位點的Cys都沒有發(fā)生變異。研究表明E60~E68的氨基酸序列 Cys-Tyr-His-Ala-Ser-Val-Thr-Asp-Thr對病毒引起細胞免疫至關(guān)重要[8],JEV-CZ1株在E67位的Asp被替換成Glu,而JEV-NJ1株在這一區(qū)段非常保守。有學者在對乙腦減毒機理進行研究時認為E138位的Glu替換為Lys后毒力會有較明顯降低[9]。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JEV-NJ1株與疫苗株SA14-14-2的E138位氨基酸均為Lys,而JEV-CZ1株則為Glu。有學者研究證明針對結(jié)構(gòu)域Ⅲ的抗體在對JEV中和反應(yīng)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E337-345、E377-382、E397-403 3個區(qū)域內(nèi)發(fā)生變異會導致抗原性的改變,甚至影響抗原與中和抗體的結(jié)合反應(yīng)[10],本次研究通過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新分離的兩株JEV與疫苗株在這3個區(qū)域上完全一致。
表3 E蛋白活性區(qū)不同結(jié)構(gòu)域的氨基酸差異Tab.3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different domains of E protein
1992年 WR Chen等[11]首先依據(jù)乙腦病毒PrM/C基因區(qū)段(456~695)的核酸序列將乙腦病毒劃分為4個基因型。英國Solomon等研究認為乙腦病毒可能起源于印尼-馬來群島,該地區(qū)包括乙腦病毒所有基因型[12],乙腦病毒在向其他地區(qū)傳播過程中受多因素協(xié)同作用,有較強的地域性。我國自1949年在北京首次分離到乙腦病毒,此后在其它中國地區(qū)也相繼分離到毒株,累計已有60余年歷史,Wang[13]等對中國自1949-2005年以來分離的乙腦毒株的研究顯示中國分離的乙腦病毒以基因Ⅲ型為主,偶有基因Ⅰ型。2001年在上海我國首次分離得到基因Ⅰ型乙腦病毒,隨后在遼寧、廣西、甘肅、河南和四川等省份也分離得到了基因Ⅰ型乙腦病毒[14-15]。本次研究為了避免用較短的核苷酸序列進行分析可能導致的結(jié)果不準確,而采用E基因(1 500bp)進行分型,結(jié)果顯示2009年從四川崇州市與內(nèi)江市的豬場蚊子與流產(chǎn)死胎腦組織中分離到的JEV-CZ1株和JEV-NJ1株分別屬于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研究還發(fā)現(xiàn)JEV-CZ1株與2004年分離自 四 川 的 毒 株 SC04-16、SC04-12 和 越 南 分 離 株VN22遺傳關(guān)系較近,JEV-NJ1株與疫苗株SA14-14-2以及以往四川與上海分離的毒株遺傳關(guān)系較近,基本符合乙腦病毒具有較強地域性的特征。本次研究結(jié)果對深入研究四川乙腦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征、DNA疫苗的研制以及建立乙型腦炎基因數(shù)據(jù)庫具有重要意義。
[1]殷震,劉景華.動物病毒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226.
[2]Solomon T.Recent advances in Japanese encephalitis[J].Journal of Neurovirology,2003,9(2):274-283.
[3]張佳珂,林世華,陳丹林,等.2006-2007年四川省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病例血清學分析[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08,24(12):978-980.
[4]湯德元,郭萬柱,徐志文,等.乙型腦炎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22(1):70-74.
[5]王環(huán)宇,張佳珂,付士紅,等.四川省分離的基因1型乙型腦炎病毒分子特征分析[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9,29(9):816-821.
[6]王祥,陳煥春.JEV分子生物學與新型疫苗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雜志,2008,22(3):5-9.
[7]Mason PW,Dalrymple JM,Gentry MK,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utralizing domain of th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structural glycoprotein[J].J Gen Virol,1989,70(8):2037-2049.
[8]Takada K,Masaki H,Konishi E,et al.Definition of an epitope on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envelope protein recognized by JEV-specific murine CD+8cytotoxic T lymphocytes[J].Arch Virol,2000,145(3):523-534.
[9]Ni H,Chang GJ,Xie H,et al.Molecular basis of attenuation of neurovirulence of wild-typ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strain SA14[J].J Gen Virol,1995,76(2):409-413.
[10]Wu SC,Lin CW.Neutralizing peptide ligands selected from phage-displayed libraries mimic the conformational epitope on domain III of th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envelope protein[J].Virus Res,2001,76(1):59-69.
[11]Chen WR,Rico-Hesse R,Tesh RB.A new genotyp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from Indonesia[J].Am J Trop Med Hyg,1992,47(1):61-69.
[12]Solomon TH,Beasley DC,Ekkelenkamp M.Origin and evolut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Southeast Asia[J].J Virol,2003,77(5):3091-3098.
[13]Wang HY,Takasaki T,F(xiàn)u SH,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China[J].J Gen Virol,2007,88(3):885-894.
[14]王環(huán)宇,付士紅,李曉宇,等.中國首次分離到基因Ⅰ型乙型腦炎病毒[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4,24(11):843-849.
[15]王俊文,付士紅,王環(huán)宇,等.遼寧省乙腦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6,2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