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劉麗坤
山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
惡相腫瘤目前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熓菒盒阅[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化療藥物在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了機體正常的組織細胞,副作用較大,成為提高化療療效的主要障礙。骨髓抑制是惡性腫瘤化療后常見的毒副反應(yīng),其中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更為常見,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面色白或萎黃,頭暈目眩,視物昏花,心悸怔忡,疲乏無力,易感冒,四肢酸軟,食欲減退,納差,失眠等癥狀,舌質(zhì)淡或淡紅,脈象細或沉細,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據(jù)骨髓抑制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屬于中醫(yī)的“虛勞”、“血虛”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血是循行于脈中而富有營養(yǎng)、構(gòu)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之一。血液的生成主要與脾胃和腎的生理功能相關(guān),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篇》),脾氣虧虛,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故見食欲減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蒼白、口淡乏味等;脾主肌肉,脾虛則見四肢倦怠。腎藏精,主骨生髓,精髓生血,是先天之本?!把淳畬僖病保ā毒霸廊珪ぱC》),腎為水臟,主藏精而化血(《侶山堂類辨·辨血》),“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精血不足,不能涵養(yǎng)肝木,故出現(xiàn)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等;腎精不能化腎氣,氣失溫煦,生機無力,氣不生血,陰血虧虛,甚者見畏冷、心悸等。
中醫(yī)認為,腫瘤化療后的骨髓抑制是由于藥物毒邪損傷機體,使脾腎受損、氣血虧虛、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常表現(xiàn)為諸虛不足,抵抗力下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獨特的理論體系,劉師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病證結(jié)合,治療本病從“腎虛為本”入手進行辨證施治,臨床上主要以補腎益氣養(yǎng)血為治療原則。
二至丸源于《醫(yī)方集解》,由女貞子及旱蓮草二味組成,其中女貞子以冬至日收采為佳,旱蓮草以夏至日收采為優(yōu),故名為二至丸?!夺t(yī)方集解》釋:“二至丸補腎,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fā),價廉而功大”。方中女貞子甘、苦、涼,入肝腎經(jīng),具有補肝腎經(jīng),烏須明目之功效。旱蓮草甘、酸、寒,入肝、腎經(jīng),具有補益肝腎,涼血止血之功。藥雖二味,卻能補腎益陰血而不滋膩,是補腎劑中平補之品。故劉師治療本病以二至丸加白術(shù)、黃精、雞血藤為基礎(chǔ)方,并隨癥化裁,兼有脾虛納差者加太子參,黃芪、茯苓、谷麥芽等;有痰凝、血瘀、毒結(jié)則酌加化痰活血解毒之品,如瓜蔞、三棱、莪術(shù)等。近年來一些實驗研究證明,多數(shù)補腎之品均可調(diào)節(jié)骨髓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有效改善骨髓微循環(huán),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增殖,提高免疫功能?,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女貞子對小鼠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同時旱蓮草協(xié)同互補,共同發(fā)揮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為臨床上運用二至丸為基礎(chǔ)治療骨髓抑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例1:藺某,女,43歲,2011年9月11日初診。病史:患者因咳痰帶血確診為右肺腺癌3月余,已行化療4次,至劉師門診求治。診見:偶咳嗽,痰多,惡心,食欲不振,口淡乏味,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大便偏干,舌淡苔薄黃,脈弦滑。 血常規(guī):WBC: 3.1×109/L,NEU:1.5×109/L,辨證屬脾虛,痰熱互結(jié),治宜健脾益氣,化痰通絡(luò)。處方:黨參 10g、黃芪 30g、白術(shù) 15g、茯苓 15g、半夏 15g、陳皮 15g、枳實15g、厚樸 15g、砂仁 10g、瓜蔞 15g、女貞子 30g、旱蓮草 30g、黃精10g、焦三仙各15g、雞血藤 30g、炙甘草 6g。7劑,日一劑,水煎服。
2011年9月18日二診:藥后咳痰,惡心基本消失,納食明顯好轉(zhuǎn),精神狀態(tài)良好,舌淡苔白,脈沉細,血常規(guī):WBC:5.2×109/L,NEU:2.2×109/L,首方去瓜蔞、枳實、厚樸,14 劑,如法煎服。 患者定期來門診復查,未見明顯不適,WBC一直在正常范圍內(nèi)。
例2:熊某,男,66歲,2011年11月13日初診。病史:左肺癌骨轉(zhuǎn)移5月,已行化療6次,至劉師門診求治。診見:面色萎黃,四肢倦怠,納食一般,畏寒肢冷,易汗出,腰困,左下肢疼痛,舌暗苔白,脈沉細。 血常規(guī):WBC: 2.9×109/L,NEU:1.3×109/L,辨證屬脾腎虧虛,氣虛血瘀,治宜健脾益腎,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處方:黃芪 30g、太子參 30g、白術(shù) 15g、黃精 10g、仙靈脾 30g、仙茅 15g、狗脊 15g、杜仲 15g、元胡 30g、砂仁 10g、厚樸 15g、女貞子 30g、旱蓮草30g、雞血藤30g、炙甘草6g。7劑,日一劑,水煎服。
2011年11月20日二診:藥后諸癥均有減輕,舌暗淡苔薄,脈沉。血常規(guī):WBC: 5.6×109/L,NEU:2×109/L,首方 14 劑,如法煎服。之后患者以此方加減繼續(xù)調(diào)理鞏固,WBC處于正常范圍。
腫瘤的發(fā)病取決于正氣的強弱,中醫(yī)學認為腫瘤屬于全身正虛局部邪實,而腫瘤化療后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正氣不足,氣血虧虛。劉師在多年臨床實踐中主張骨髓抑制從腎論治,以扶正法作為本病的治療大法。所舉2例病例,雖病情不同,辨證有脾虛、腎虛,或夾痰、瘀、熱、毒之邪,但基本病機均離不開正氣虛損,治病求本。加味二至丸既養(yǎng)陰生津,又益氣養(yǎng)血,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涼而不寒,為平補之佳品,故劉師以此方治療本病,終獲良效。不但能治療化療后并發(fā)癥以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性和延續(xù)性,而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