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學(xué) 楊建宇* 李 楊 孫玉冰 耿振波 譚 為 孫光榮
?
中醫(yī)治療癌前病變專題講座(四)※——血吸蟲病
許文學(xué)1楊建宇2* 李 楊2孫玉冰3耿振波1譚 為1孫光榮4△
(1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中醫(yī)藥學(xué)院,廣州 510515;2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北京 100031;3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腫瘤科,廣州 510095;4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遠程教育學(xué)院,北京 100029)
惡性腫瘤;癌前病變;中醫(yī)藥療法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人體靜脈所引起的寄生蟲病,臨床上以腹瀉、肝脾腫大、肝硬化或血尿等為特征。
中醫(yī)為蠱蟲,蠱蟲病病程遷延日久,以體瘦、脅下痞塊、腹水為主要表現(xiàn)者。慢性蠱蟲病指蠱蟲病病程超過6個月,以腹痛腹瀉、消瘦、貧血等為主要表現(xiàn)者。急性蠱蟲病指感染蠱蟲疫毒初期,以膚癢、咳嗽、發(fā)熱、腹痛腹瀉等為主要表現(xiàn)者。以皮膚瘙癢,咳嗽,腹痛腹瀉,脅下痞塊,消瘦,腹水,大便檢查見蠱蟲(血吸蟲)卵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寄生蟲病。
病因:發(fā)生于夏秋季,初期由于表里受邪。當蟲邪蠱毒經(jīng)由皮毛侵入而首先犯及肺衛(wèi),肺與大腸相表里,蠱毒由臟入腑,由表入里,下迫大腸,傳化失司,甚至敗壞腸膜脂膏。中期由于肝脾受損,肺朝百脈,蠱毒蟲邪隨血脈飄流,引起臟腑器官受損。由于肝為藏血之臟,脾有統(tǒng)血之功,蠱毒蟲邪裹于血中,隨血而藏于肝,侵于脾,導(dǎo)致肝脾受損則最為常見。末期由于水裹氣結(jié)血凝。肝脾郁滯日久,由氣郁血瘀進一步釀成氣結(jié)血凝,而結(jié)為痞塊。倘使脾氣不虛,能運化水谷津液,則血雖凝結(jié)而無水裹之虞;若脾氣虛衰,運化失司,則形成血凝氣結(jié)水裹的病機,于是發(fā)生積水而脹滿。
病機:初期由于表里受邪。當蟲邪蠱毒經(jīng)由皮毛侵入而首先犯及肺衛(wèi),衛(wèi)陽被郁,則發(fā)熱惡寒、身困倦疼痛、發(fā)疹;肺失清肅,則咳嗽、胸痛、咳痰咳血;蠱熱不解,由表入里,此即所謂“溪溫”、“蠱疫”初得之病機。肺與大腸相表里,蠱毒由臟入腑,下迫大腸,傳化失司,則腹痛、便秘或泄瀉;蠱毒敗壞腸膜脂膏,又可出現(xiàn)下痢膿血,形成所謂“腸蠱痢”。中期由于肝脾受損。肺朝百脈,蠱毒蟲邪隨血脈飄流,引起臟腑器官受損。由于肝為藏血之臟,脾有統(tǒng)血之功,蠱毒蟲邪裹于血中,隨血而藏于肝,侵于脾,導(dǎo)致肝脾受損則最為常見。蠱毒蟲邪沉積于肝脾,使氣機郁滯,經(jīng)隧阻澀,久之,積聚痞塊由此而生。末期由于水裹氣結(jié)血凝。肝脾郁滯日久,由氣郁血瘀進一步釀成氣結(jié)血凝,而結(jié)為痞塊。倘使脾氣不虛,能運化水谷津液,則血雖凝結(jié)而無水裹之虞;若脾氣虛衰,運化失司,則形成血凝氣結(jié)水裹的病機,于是發(fā)生積水而脹滿。古人所謂“蠱脹”、“水脹”或“水癥”等,都是此種病機演變的結(jié)果,名異而實同。氣以行血,血以載氣:氣生于水,水化于氣。故水愈停,則血愈凝、氣愈滯;血愈凝,則氣愈滯、水愈停,水停、氣滯、血瘀二者惡性往復(fù),互為因果。脅下痞塊盤踞,腹中濁水停留,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三焦無以化行,則二便不利。濁水郁久,化生濕熱,則耗真陰。肝郁日久,遏郁生熱,暗耗肝陰,引起肝陽上亢;木不疏土,則脾氣不展,使已為血瘀、水停所困的脾胃,更加困憊不堪。脾胃困憊,失于運化,水谷納少,既不能“榮木”以養(yǎng)肝、“生金”以榮肺,又不能以后天養(yǎng)先天,充腎精而生氣血。腎氣虛,精不足,一則發(fā)育生長遲緩而成虛損;二則不能主水、司二便,濁水更加泛濫;三則不能溫助脾陽,使脾胃愈虛。水谷生氣血,氣血長肌肉,脾胃虛極,水谷納少,氣血無源,以致大肉脫陷,贏削瘦極。如此惡性因果,循環(huán)不已,終至五臟交虧,陰陽兩虛,氣血衰憊。這就是本病的病勢發(fā)展和臟腑傳變的一般過程。不過陽易虛而易復(fù),相對說來較易治療。素稟陰虛、血虛者,則病偏肝腎,常表現(xiàn)為陰虛陽亢,加之濁水生濕熱,故陰損更難治療,可因痰熱上泛心包,內(nèi)閉外脫為終局。此外,也可因為脈絡(luò)瘀久生熱,熱傷血脈,致使血不循經(jīng);或脾氣虛甚,不能統(tǒng)血,造成突然大量吐血、便血、衄血,以致氣隨血耗而告終。蠱蟲病是蠱毒由皮毛侵入肺部,下涉腸道,淤積肝絡(luò),阻礙氣血水液運行。
治療原則:本病急性期以殺蟲、解蠱毒為主,輔以解表清里,滋養(yǎng)氣陰為基本治則。力求滅蟲徹底,以達到根治目的。
本病慢性及晚期治療較為復(fù)雜。大抵有兼證者,先治兼癥,后治主癥。有積水者,先除積水,后破癥塊。虛證當補,實證當攻。虛證為主者,先補其虛,后務(wù)其實;實證為主者,先攻其實,后務(wù)其虛。或一補一攻,二補一攻,二攻一補,寓補于攻,寓攻于補。補有溫補滋補,補陰補陽,補氣補血,以及補不同臟腑之側(cè)重;攻有峻下緩下,分消,通瘀,行氣,軟堅之各殊,務(wù)須權(quán)衡病位虛實,揆度邪正消長,才能審時度勢,按生克,論制化,行攻補,將克制變?yōu)樯?,從乘侮轉(zhuǎn)為促進,方能藥證相對。過程中不忘殺蟲、解蠱毒以圖其根本。此期的治療步驟可概括為:消積水一攻痞塊一扶正氣一除蟲毒。
1.1 分證論治
1.1.1 急性期 表里受邪:證候:發(fā)熱惡寒或往來寒熱,頭身疼痛,胸脅苦滿,無汗,發(fā)疹奇癢,時現(xiàn)時隱,咳嗽胸痛,或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苔白或黃,脈多浮數(shù)或弦數(shù)。病甚者,邪熱傳里,發(fā)熱持續(xù),汗出,口渴,便秘或腹瀉便膿血,神志遲頓,譫妄,苔黃或黃燥,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殺蟲、解蠱毒,和解表里。
【主方】柴胡桂枝湯。
【常用藥】柴胡12g,桂枝、黃芩、人參各5g,芍藥10g,甘草3g,半夏10g,大棗6枚,生姜3g。
【加減】干咳胸悶者,加貝母、百部;痰中有血者加白茅根、茜草;腹痛劇烈者,加木香、香附。
1.1.2 慢性及晚期
1.1.2.1 濕阻氣滯 【臨床表現(xiàn)】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脅肋脹痛,里急后重,腹痛、腹瀉,大便不爽或有膿血,腹部癥塊。舌苔黃膩,脈弦細。
【治法】行氣化濕,疏肝理脾。
【方藥】芍藥湯。
【常用藥】白芍藥20g,當歸15g,黃芩、黃連各15g,大黃9g,肉桂5g,檳榔、木香各6g、炙甘草6g。
【加減】脅痛明顯者,加柴胡、郁金;脘悶腹脹者,加木香、枳殼草。
1.1.2.2 肝脾血瘀 【臨床表現(xiàn)】面黃有血絲,或蟹爪紋路,皮膚紅絲赤縷,腹壁青筋,兩脅肋脹痛,脅下堅塊,嘔血或便血如漆,鼻衄牙宣,心煩易怒,口燥便秘,舌質(zhì)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通絡(luò)。
【方藥】桃紅飲。
【常用藥】桃仁12g,紅花、威靈仙各8g,川芎、當歸各10g。
【加減】脅痛明顯者,加柴胡、姜黃;鼻衄牙宣者,加血余炭、大戟、小薊;嘔血者黑漆者,加地榆、水牛角;大便干結(jié)者,加麻仁,杏仁。
1.1.3 晚期 肝腎陰虛:【臨床表現(xiàn)】腹大脹滿,面面色憔悴,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煩熱不安,便秘尿少,舌質(zhì)紅絳,少苔,脅腹脹痛,口干,心煩失眠,形體消瘦,小便短少,舌紅,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陰清熱
【方藥】一貫煎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當歸各9g,生地黃20g,枸杞子18g,川楝子5g。
【加減】口干者,加石斛、知母;盜汗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煩熱易怒者,加龍骨、牡蠣;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番瀉葉;午后潮熱,加地骨皮、鱉甲。
1.2 中成藥 復(fù)方檳榔丸:成人每次10g,每日2次,飯前溫開水吞服。適用于殺蟲、解蠱毒。20日為1個療程,總量400g。
1.3 單方驗方
1.3.1 鴉膽子仁0.3g裝入膠囊吞服,每日3次,療程1個月,適用于殺蟲、解蠱毒。
1.3.2 南瓜子粉(方藥中等《適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處方:南瓜子去殼、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g,每日3次,連服4周。適用于殺蟲、解蠱毒;副作用有頭暈、腹瀉、食欲減退等,平常在連續(xù)服藥10日后副作用可減輕或消失。
1.3.3 甘草粉(方藥中等《適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處方:甘草粉,每次10g,每日3次。適用于急性期退熱。熱退后減半量再連續(xù)服1周。
1.3.4 半邊蓮(干品)30g。制法:水煎服。用法:30d左右為1個療程。治晚期血吸蟲病腹水。
1.3.5 馬鞭草適量。制法:研粉10g裝人膠囊中內(nèi)服。用法:每日3次,每次3粒,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
1.3.6 花椒適量。制法:用溫火微炒去汁,磨細過篩,取椒紅粉末,裝人膠囊,每粒含量為0.4g。用法:成人每天5g,小兒酌減,分3次服,20~25d為1個療程。
1.3.7 烏柏樹葉6~30g。制法:水煎服。用法:早晚各1次。
1.3.8 鮮鴨跖草適量。制法:洗凈,每日150~240g,煎湯代茶飲。用法:每日1劑,服5~7d為1個療程。說明:用于治療急性血吸蟲病。
1.3.9 常山適量。制法:用酒炒后研成細末,煉蜜為丸(蜂蜜二倍于常山)。用法:每習(xí)3次,每服3g,7d為1個療程,總劑量為63g。說明:用于早期血吸蟲病。
1.3.10 竹葉60g(鮮者)。制法:水煎服。用法:早、晚分兩次服。
1.3.11 檳榔9g。制法:研細末。用法:空腹白開水送服3g。連服3d。
1.3.12 烏梅10個。制法: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
1.3.13 鵝不食草9g。制法:水煎加糖調(diào)服。用法:每日1劑。
1.3.14 半邊蓮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處方:半邊蓮,每日6~48g(平常為36g),水煎,制成10%~20%煎劑服用。
注意患病后,飲食宜以富有營養(yǎng)為原則,凡生冷、油炸、酸辣、煙酒、油膩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還應(yīng)忌鹽。
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g,粳米100g,共煮粥,白糖調(diào)味服用,適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參芪糯米粉:黨參、黃芪、白術(shù)各50g,研粉過篩;炒熟的糯米粉1000g,與藥粉混勻。每次50g,加白糖適量,開水沖服,每日2次。適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3.1 控制傳染源 在流行區(qū),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單劑吡喹酮療法,使人群感染率顯著下降。耕??捎孟趿蚯璋罚?%混懸液)一次靜脈注射法,水牛的劑量為1.5mg/kg、黃牛為2mg/kg,治愈率達98%以上。
3.2 切斷傳播途徑
3.2.1 糞便管理與保護水源 糞便須經(jīng)無害化處理后才能使用,采用分隔糞池(二格三池)和沼氣池可使糞便無害。急用糞時,可按100kg糞便加尿素250g或2%氨水500ml,均可于24h內(nèi)殺死蟲卵。對動物宿主(如牛、羊等)的糞便亦應(yīng)同時加以管理。在流行區(qū),提倡用井水或?qū)⒑铀A存3天,必要時每擔(dān)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一片,15分鐘后即可安全取用。
3.2.2 查螺、滅螺 在氣候溫和的春秋季節(jié)查清螺情,結(jié)合興修水利和改造釘螺孳生環(huán)境,因地制宜選擇墾種、養(yǎng)殖水淹、土埋、火燒等方法,或藥物滅螺,常用藥物為五氯酚鈉和氯硝柳胺。五氯酚鈉為我國使用最廣泛的滅螺藥,對成螺、幼螺、螺卵均有較好的殺滅作用,是一接觸殺螺劑,但其對農(nóng)作物和魚類均有毒性,對人也有一定毒性。氯硝柳胺僅對魚有毒性,其殺螺效率大、持效長,作用緩慢,對螺卵、尾蚴也有殺滅作用;與五氯酚鈉合用可提高藥效。最近研制了氯乙酰胺和乙二胺兩種滅螺劑,對魚類毒性較低。
3.2.3 個人防護 脂肪酸皂化后,加2%氯硝柳胺和10%松節(jié)油可制成防護用油脂防蚴筆,具有強大的殺滅尾蚴作用,接觸疫水前涂于皮膚,具一定的防護作用,作用可維持8h以上。穿著以1%氯硝柳胺堿性溶液浸漬的衣褲,亦可防御尾蚴感染,實驗證明,連續(xù)使用半年,仍有防護作用。嚴禁在疫水中泅水游玩等。抱病后,飲食宜以富裕營養(yǎng)為原則,凡生冷、油炸、酸辣、煙酒、油膩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還應(yīng)忌鹽。
[1] 李順保,王自立.病毒性疾病中醫(yī)診療全書[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7: 369-400.
[2] 劉平.現(xiàn)代中醫(yī)肝臟病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2004:222-403.
[3] 楊運高.實用肝病中西醫(yī)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55-187.
[4]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門診部.肌苷酸鈉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肝炎療效觀察[J].新醫(yī)藥通訊1972,(2):15.
[5] 焦國瑞.針灸臨床經(jīng)驗輯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95.
[6] 夏韋江等.艾灸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 1988,(1):3.
[7] 陶明忠.針灸治療無癥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88,8(1):28.
[8] 張曉彬.針刺降低HBsAg陽性率的調(diào)查[C].針灸論文摘要選編,1987:110.北京.
[9] 廣州部隊總醫(yī)院理療科.耳針埋針治療慢性肝炎100例[J].浙江中醫(yī)藥, 1978,(3):11.
[10] 徐乾.穴位注射VK1,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療效觀察[J].江蘇醫(yī)藥,1988, (9):封3.
(本文校對:韓世輝 收稿日期:2012-02-15)
△指導(dǎo)老師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70
1672-2779(2012)-06-0107-03
國家中醫(yī)管理局孫光榮全國名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