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高鳳江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人與外國的交往日趨頻繁,學習外語的人也越來越多。目前,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學校里,人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有增無減。社會上的外語學校、外語輔導班比比皆是。有人對目前大學生學英語進行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約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花在英語方面的時間達到1/4,有的甚至拿出90%以上的時間來學外語。在外語教學方面,有些外語教學工作者因受直接法(Direct Method)、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等教學法的影響,對以往的傳統(tǒng)外語教學法持懷疑態(tài)度,盲目地認為,阻礙外語學習的罪魁禍首是母語,只有排除母語的干擾,創(chuàng)設一種全英課堂(All English Class),讓學生完全置身于真實的異國語言環(huán)境之中,才能擺脫母語的干擾,引導學生運用外語思維,學好外語。
在這樣的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的背景之下,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很多國人熱衷于外語學習的同時卻忽視了母語的學習以及母語的文化修養(yǎng),未能正確處理好外語與母語的關系。據(jù)媒體披露,在上海市文聯(lián)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聯(lián)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共同承辦的首屆卡西歐杯翻譯競賽上,由于譯文質(zhì)量不盡人意,一等獎空缺,唯一1個二等獎獲勝者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名外國參賽者。本次翻譯比賽的“英譯漢”參賽原文是美國當代作家John Updike(約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說Delicate Wives(纖弱的嬌妻)。參賽者只需按照翻譯的基本標準,將英語原文用精當貼切的漢語翻譯出來即可。按常理,將英語翻譯成漢語應該是我國參賽者的強項,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外國人竟然擊敗了漢語作為母語的中國參賽者,這就不得不讓人大跌眼鏡,值得反思。
心理學家在當代解剖學和生理學地基礎上對人類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展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完成單側化和髓鞘化的定位,各功能區(qū)逐漸完善,并形成大小不同的語言中心。當學習者在母語的基礎上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時,大腦中已具備的母語接觸到新的語言將與之同化。大腦中的原有語言(母語)會對新的語言(外語)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恰當?shù)剡\用母語學習外語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實,人類的母語是一個無窮知識源,不管接觸到什么新鮮事物或學習新的知識,人們通常要憑借母語幫助自己處理和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以母語作為坐標參照接受新的知識。在人們學習外語時,無形中母語也會自動地介入其中。當然,母語的作用既包括積極因素也包括消極因素,或者說既產(chǎn)生正遷移作用又產(chǎn)生負遷移作用,只不過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學習場合中所突顯的正反作用不同而已。
一般說來,外語學習者開始學習外語都是以母語作為起點。母語知識是外語學習的有利因素,正是因為有母語墊底,學習者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才會迅速發(fā)展[1]。加拿大語言學家H·Dulayt和M·Burt在1974年間對以英語為外語和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進行了多次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母語遷移的錯誤僅占百分之三,絕大多數(shù)錯誤為發(fā)展性錯誤,而且與英語為本族語的學習者所犯錯誤幾乎相同[2]。根據(jù)上述語言學家所做實驗,我們不難看出,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負遷移作用很小,并非外語學習的主要障礙。在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中,母語比較明顯干擾目的語的因素以及母語對外語學習造成的障礙只是學生學習外語產(chǎn)生困難與錯誤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把一切罪過都歸咎于母語。Corder(1978)提出,當母語與第二語類似的時候,學生在類似的方面會學得更快,這樣,母語可以加快第二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以往所說的“干擾”錯誤并不是由于負面轉移而產(chǎn)生的,而是由于借用產(chǎn)生的[3]。中國人學英語,懂得了漢語語法,會有助于理解英語語法;掌握了漢語閱讀和寫作技巧,對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有觸類旁通之功效[4]。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5]。以Moskovitz和Sterick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學法(Humanistic Approach)認為,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外語教學的起始階段,將母語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十分必要,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外語文化與母語文化能相互促進時,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近年來,我國的外語教學法觀點過多強調(diào)母語的消極作用,夸大了母語對外語學習的負面影響,忽視了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內(nèi)在積極因素。因此,對中國人學習外語而言,語文與外語傳統(tǒng)學習的關系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
母語是搭建通向學習目的語的橋梁,只有學好母語,才能迅速準確地進行外語和中文兩種語言的轉換,這也是我國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的主要目的。一般說來,我國絕大部分學習外語者,不可能都到異域國家去生活和工作,也不可能都與講外語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但是,在學習外語的人當中將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觸和處理有關外語的各種信息,諸如科技文獻、經(jīng)貿(mào)合同、產(chǎn)品說明、文學藝術等,并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必要的轉換和編碼。如果不能如實實現(xiàn)兩種語言的轉換和編碼,或轉換和編碼不當,也就未能達到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轉換兩種不同的語言并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重新編碼呢?道理很簡單,只有精通目的語并具備深厚扎實的母語功底,諳熟語言轉換和編碼的基本標準,才能自如地將原語(source language)與譯語(target language)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
對中國學生來說,語文是本,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天起,母語學習就開始了,母語是一種自然習得的語言,通過以后的不斷學習,語文水平會得到提高。一個人隨著母語的發(fā)展和水平的逐漸提高,思維能力隨之得到發(fā)展,一種文化、情感也隨之形成。兒童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母語的使用能力,例如中國孩子學會了漢語拼音,就能較容易掌握英語國際音標并對英語辨音有一定的幫助,學會了漢語詩詞的韻律,就能較快認識和區(qū)別英語詩歌韻律的特點。母語是目的語的思維、文化和情感等的基礎。外語學習是母語學習的擴展。外語學習應該培養(yǎng)用外語聽、說、讀、寫、思維等技能,但只有具備熟練運用母語的基礎上學習外語,才能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只有具備深厚扎實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功底的人,才會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在母語的基礎上主動地吸收新的知識并努力創(chuàng)造新知識,靈活地處理原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與文化差異,在復雜多變的各種環(huán)境中左右逢源,應付自如;才會徹底摒棄盲目崇拜西洋文化的殖民心態(tài)和鄙視本族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批判地吸收異質(zhì)文化,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有效地傳承本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才會正確看待異質(zhì)文化和本土文化,既不會拒絕一切外來的文化信息,也不會成為夜郎自大的狹隘民族主義者??傊?,只有母語和母語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實現(xiàn)整體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才能促進外國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進而促進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形成。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更不能把母語看成是外語學習的絆腳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外語文化知識、較高的外語技能和外語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較高的個人整體素質(zhì)和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復合型人才,單憑外語顯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
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依靠母語,只有將母語作為維系民族的紐帶,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漢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根基,同時其本身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人在努力學習外語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母語與外語的關系,積極加強母語修養(yǎng)。
另外,外語教育作為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舉措,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專業(yè)人才的具體化和深入,外語教學依托于母語教育的充分發(fā)展,是對母語文化的引介與補充。就外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角度而言,外語專業(yè)是“本”,母語教育是“根”,不能為“根”而失去“本”,更不能為“本”而損了“根”。
[1] 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246.
[2] 李梅.母語遷移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2):6.
[3] 吳潛龍.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教學,2000(1):3-8.
[4] 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面影響[J].外語界,2002(4):11-15.
[5] 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