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李建梅,劉丹丹,王尚尚,程 旭,沈欣悅,戴亞斌,陶建平
(1.揚州大學(xué)獸醫(yī)學(xué)院 禽類預(yù)防醫(yī)學(xu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揚州 225009;
2.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家禽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125)
雞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Eimeria)的一種或數(shù)種球蟲寄生于雞腸道黏膜內(nèi)引起的一種寄生性原蟲病,給養(yǎng)雞業(yè)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雞球蟲病病原公認(rèn)的有7種,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蟲(E.tenella)和毒害艾美耳球蟲(E.necatrix)的致病性最強[1]。毒害艾美耳球蟲主要危害8~18周齡的雞,在7種雞球蟲中繁殖能力較低,其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分別發(fā)生在小腸和盲腸,在與其他小腸球蟲和柔嫩艾美耳球蟲的混合感染中,毒害艾美耳球蟲往往受競爭性抑制而使其生殖潛能降低,因此不易分離。此外,在生產(chǎn)實際中飼養(yǎng)周期長的雞一般為種雞或蛋雞,其后期的飼養(yǎng)方式常為籠養(yǎng),因此在臨床上由毒害艾美耳球蟲引起的急性小腸球蟲病較少見。故對毒害艾美耳球蟲的研究相對較少。有鑒于此,本文對1株分離于臨床病料樣品的毒害艾美耳球蟲的致病性進行了分析,旨在為開展對毒害艾美耳球蟲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chǔ)。
1.1 試驗動物 黃羽肉雞,購自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家禽研究所,出殼后運回實驗室,飼養(yǎng)在經(jīng)10%氨水與火焰消毒的籠具中,飼喂不含抗球蟲藥的飼料。試驗開始前,采取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雞的糞便,確認(rèn)無球蟲感染后用于試驗。
1.2 蟲種 毒害艾美耳球蟲田間分離株,由揚州大學(xué)獸醫(yī)學(xué)院寄生蟲教研組分離保存。在本試驗前,卵囊經(jīng)接種無球蟲感染雞進行擴增,按常規(guī)方法收集糞便中的卵囊,培養(yǎng)至孢子化后備用。
1.3 試驗分組 挑選體況相近的28日齡黃羽肉雞48羽,逐只稱重編號后分成6組,每組8只。其中第1組為空白對照組,第2、3、4、5、6組分別經(jīng)嗉囊接種毒害艾美耳球蟲孢子化卵囊1×104個/羽、3×104個/羽、5×104個/羽、7×104個/羽、9×104個/羽。試驗重復(fù)一次。
1.4 臨床觀察 接種后每天觀察并記錄雞的采食、飲水、排糞便等情況。死亡雞逐只剖檢,確定其死因。接種后第8天結(jié)束試驗,逐只稱重,剖檢,觀察腸道病變。
1.5 致病性判定指標(biāo) 以死亡率、平均增重、相對增重率、腸道病變記分等為指標(biāo)評價其致病性。其中:腸道病變記分參照J(rèn)ohnson和Reid[2]的標(biāo)準(zhǔn)進行;相對增重率=(感染組雞的平均增重÷不感染組雞的平均增重)×100%,不感染組雞的相對增重率為100%。
1.6 數(shù)據(jù)分析 對各組的平均增重、平均病變記分分別用SPSS軟件系統(tǒng)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并用Duncan氏新復(fù)極差法對組間平均值進行多重比較(P<0.05)。
2.1 臨床癥狀 在兩次試驗中,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基本相似,即:各感染組雞在感染后至第4天,雞的精神、食欲、飲水與排出糞便情況等均正常;感染后第4.5天,除感染10 000個/羽組外,其余各感染組雞的精神稍差,食欲與飲水減少,糞便變稀,感染70 000個/羽和90 000個/羽組的糞便還帶有血液;感染后第5天,各感染組均有出現(xiàn)血便,以感染70 000個/羽和90 000個/羽組最嚴(yán)重,并發(fā)生死亡,死亡雞剖檢見有典型的毒害艾美耳球蟲引起的病變特征;感染后第5.5天至第7天,臨床癥狀最嚴(yán)重,雞食欲、飲欲廢絕,精神倦怠,雙翅下垂,肛門周圍和尾羽粘有紅褐色血性糞便,臥地拱背或尾羽上撅后很快死亡;感染后第7.5天,各感染組雞精神好轉(zhuǎn),出現(xiàn)采食。在整個試驗期間,不感染對照組雞的精神、食欲、飲水和糞便狀況均正常,結(jié)束試驗前用飽和食鹽水漂浮法糞檢均未查見卵囊。
2.2 死亡率與剖檢病理變化 除感染10 000個/羽組外,其余各劑量組均有雞發(fā)生死亡。雞死亡的時間在感染后第5天至第7.5天,死亡高峰為感染后第6天(圖1)。死亡率隨感染劑量的增加而升高(表1)。感染10 000個/羽組死亡率為零,感染30 000個/羽組的死亡率與50 000個/羽組的相同,為37.5%~50%,感染70 000個/羽組的死亡率為62.5%,感染90 000個/羽組的死亡率最高,達75%~87.5%,且出現(xiàn)死亡的時間最早,發(fā)病死亡延續(xù)的時間也最長,在第7.5天仍發(fā)生死亡。
各感染組病死雞的剖檢病變相近,即病變主要發(fā)生在小腸,尤其是小腸中部(空腸)。小腸外觀高度腫脹或氣脹,有的可達正常的兩倍以上,腸管壁上密布有針尖狀出血點和白色斑點。剪開腸管,可見黏膜增厚、出血、壞死,腸腔內(nèi)充滿液體、血液和組織碎片。十二指腸黏膜輕度充血,盲腸及直腸無明顯變化,其他臟器也未見異常變化。刮取病變部位的腸道黏膜涂片鏡檢,可見大量成簇的大裂殖體,每個裂殖體內(nèi)有數(shù)百個裂殖子。
圖1 各試驗組雞發(fā)生死亡的曲線圖
2.3 平均增重與相對增重率 見表1。試驗前各組的體重相近,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結(jié)束時各感染組的平均增重明顯降低,除感染10 000個/羽組外,與不感染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但在30 000、50 000、70 000個/羽和90 000個/羽等4個劑量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在相對增重率方面,感染10000個/羽組的最高(79.71%,82.26%),但與不感染對照組相比低近17~20個百分點;感染30 000、50 000、70 000個/羽和90 000個/羽組的相對增重率相近,相差近9~14個百分點。
2.4 腸道病變記分 見表1。在兩次試驗中,各感染組均出現(xiàn)腸道病變,其平均腸道病變記分與不感染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腸道病變記分隨感染量的增加而增高。感染10 000個/羽組的平均腸道病變記分與30 000、50 000、70 000個/羽和90 000個/羽組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在第2次試驗中,感染30 000個/羽組與90 000個/羽組間的平均腸道病變記分也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各試驗組雞的死亡率(%)、平均增重、相對增重率(%)與腸道病變記分
3.1 毒害艾美耳球蟲病的癥狀與病變 從本試驗結(jié)果來看,毒害艾美耳球蟲感染可嚴(yán)重影響雞的增重,感染10 000個/羽的劑量就使增重率下降了近17~20個百分點,感染30 000個/羽的劑量就能引起雞的急性發(fā)病死亡,死亡時間發(fā)生在感染后的第5~7.5天,死亡高峰在感染后的第6天。死亡率隨感染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引起的臨床癥狀基本一致。毒害艾美耳球蟲引起的病變主要發(fā)生在小腸,不管感染的劑量如何,出現(xiàn)的病變也基本一致,刮取病變部位的腸道黏膜制作涂片鏡檢,可以查見大量的大型裂殖體與裂殖子。這些與文獻報道相一致[3-4]。這種腸道病變特征可作為毒害艾美耳球蟲病的診斷依據(jù)。
3.2 毒害艾美耳球蟲的毒力 有關(guān)毒害艾美耳球蟲的致病性各文獻報道不盡一致,尤其是致死劑量。董輝[4]等以分離于美國Coccivac蟲苗的毒害艾美耳球蟲,按0.5萬、1萬、1.5萬、2萬、3萬、5萬、7萬、10萬個/羽的不同劑量接種10日齡京星黃羽肉仔雞,所有組均未出現(xiàn)死亡,但均影響增重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腸道病變。黃兵等[5]以分離于上海郊縣雞場的毒害艾美耳球蟲,按每羽1萬、5萬、10萬、20萬個卵囊的劑量感染10日齡伊莎公雞,感染組的相對增重率分別降低了36.10%、62.78%、66.74%和79.11%,感染1萬個/羽組未出現(xiàn)死亡,5萬個/羽組和10萬個/羽組的死亡率均為41.67%,20萬個/羽組為50%。林青[6]等用毒害艾美耳球蟲楊凌株,以10萬個/羽卵囊的劑量感染14日齡尼克紅公雛,致死率達63.3%。顯示這些蟲株在致病性上有差異,分析原因:一是可能與各學(xué)者在試驗中所用的雞日齡、品種等宿主因素相關(guān);二是在蟲株間確實存在著致病性上的差異。Shirley[7]在比較毒害艾美耳球蟲 H(Hougton)、W(Weybridge)、G(Guelph)、P(Pfizer)和 L(Lilly FS 105)株之間的生物學(xué)特性時,發(fā)現(xiàn)各株對雞的致死率分別為87%、97%、93%、10%、0,致病性與蟲株的繁殖潛力無關(guān),但與乳酸脫氫酶(LDH)有關(guān)。本田間分離株按每羽1萬、3萬、5萬、7萬、9萬個卵囊的劑量感染28日齡黃羽肉雞,致死率分別為0、37.5%~50%、37.5%~50%、62.5%、75%~87.5%,顯示其致病性極強,但本田間分離株的LDH酶譜是否與H株、W株、G株的相同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1]索勛,李國清.雞球蟲病學(xu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1988:36-39.
[2]Johnson J,Reid W M.Anticoccidial drugs:lesion scoring techniques in battery and floorpen experiments with chickens[J].Exp Parasital,1970,28:30-36.
[3]張龍現(xiàn),蔣金書,劉群,等.毒害艾美耳球蟲純種卵囊收集鑒定及致病性測定[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1,37(9):12-13
[4]董輝,索勛.毒害艾美耳球蟲的致病性研究[J].寄生蟲與醫(yī)學(xué)昆蟲學(xué)報,2002,9(3):129-135.
[5]黃兵,吳薛忠,史天衛(wèi),等.毒害艾美耳球蟲純種分離的初步鑒定和致病性研究[J].中國獸醫(yī)寄生蟲病,1993,1(4):24-28.
[6]林青,于三科,崔萍,等.毒害艾美耳球蟲致病性與抗藥性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4,32(6):27-31.
[7]Shirley MW.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biology of five strains of Eimeria necatrix[J].Z Parasitenkd,1985,71:28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