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余光中詩中的鄉(xiāng)愁及其解構

2012-03-20 02:54劉正偉
武陵學刊 2012年6期
關鍵詞:故國余光中鄉(xiāng)愁

劉正偉

(國立臺北大學 中文系,臺北)

余光中詩與散文的創(chuàng)作成果豐碩,獲得最多華人傳誦的是他的鄉(xiāng)愁詩。夏志清是最早論及余光中詩中鄉(xiāng)愁的學者之一,他說:

余光中不單寫往日事物,還把回憶的片段,加上書本上讀到有關中國的事態(tài),加上在新環(huán)境中所經(jīng)歷的那些徒使他倍增鄉(xiāng)愁的賞心樂事,一一組合起來,交織成為一個繁復多樣化的形象。[1]

夏志清很早就看出了余光中詩中鄉(xiāng)愁的多樣性,以及其詩中呈現(xiàn)的故國情懷與文化鄉(xiāng)愁。而余光中對鄉(xiāng)愁的看法是:

所謂鄉(xiāng)愁,原有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層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鄉(xiāng)一鎮(zhèn)。地理當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種,文化同樣換不了心,歷史同樣也整不了容。不,鄉(xiāng)愁并不限于地理,他應該是立體的,還包含了時間。一個人的鄉(xiāng)愁如果一鄉(xiāng)一鎮(zhèn)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鄉(xiāng)會的層次。真正的華夏之子潛意識深處耿耿不滅的,仍然是漢魄唐魂,鄉(xiāng)愁則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經(jīng)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地理的鄉(xiāng)愁要乘以時間的滄桑,才有深度,也才是宜于入詩的主題。[2]172-173

本文擬就余光中詩中的鄉(xiāng)愁主題,分早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①(雖然這三個階段仍有諸多相互混雜的情形,如前期有少數(shù)望鄉(xiāng)之作,中期有懷鄉(xiāng)之作等),就大部著眼,佐以能代表某一時期詩作的賞析,以初步探討其現(xiàn)代詩中鄉(xiāng)愁的演變。

一 前期(1950~1974年):懷鄉(xiāng)

余光中1949年隨父母到香港短暫羈留約一年,于1950年9月轉往臺灣,后插班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又再度開始其詩文的創(chuàng)作。50年代的臺灣詩壇除了抒情詩外,充斥著戰(zhàn)斗詩與鄉(xiāng)愁詩,戰(zhàn)斗的目標(反攻大陸)與鄉(xiāng)愁的方向(大陸家鄉(xiāng))幾乎一致,所以這兩方面的創(chuàng)作幾乎是同步開展的②。

余光中最早的詩集《舟子的悲歌》于1952年3月由野風出版社發(fā)行,收錄他早期的作品,詩風與形式都屬趨近于新月派的格律詩或中國早期的自由詩,并無特別出色之作品。但詩集中就有了懷鄉(xiāng)思村、思念故國母土的作品,例如《中秋夜》:“……秋月照在海岸上。/他背后的刺刀/閃出冷冷的清光。/他獨自站在高崗上,/向海水的盡頭凝望,凝望。/……”還有《伊人贈我一發(fā)歌》:“……你原是她的游子,/我原是她的迷羊。/今夜,我邀你對倚一枕,/陪著我一同懷鄉(xiāng)。”以及《舟子的悲歌》:“……昨夜,/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在那淡淡的月光下,/彷佛,我瞥見臉色更淡的老母。……”這些作品,都屬于其自由詩風格的鄉(xiāng)愁詩少作。

這一時期,詩人懷念大陸的鄉(xiāng)愁詩為數(shù)眾多,幾乎俯拾可得,例如1962年寫的《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詩里的江南,九歲時/采桑葉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從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蘇小小的江南/……/復活節(jié),不復活的是我的母親/一個江南小女孩變成的母親/清明節(jié),母親在喊我,在圓通寺//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3]

在異鄉(xiāng)的詩人不僅容易觸景生情,且容易多愁善感,所以到了春天遂想起、懷念起美麗而多雨的江南,留下童年美好回憶的江南故鄉(xiāng)。兩岸政治分隔的當時,詩人站在基隆港口懷鄉(xiāng),彷佛只要一登船就可直達故土的情境,卻是想回也回不去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余光中受到臺灣現(xiàn)代主義風潮的影響,以及因求學、客座等因素而三度赴美后(赴美后也有懷臺灣的鄉(xiāng)愁詩,如《新大陸之晨》等),詩風巨變,由自由詩風轉向現(xiàn)代主義的探索,繼而因發(fā)表《天狼星》引發(fā)洛夫《天狼星論》的批判與論戰(zhàn),而后發(fā)表《再見,虛無》,正式回歸古典,在傳統(tǒng)文化歷史寶庫里尋寶,倡導其“新古典主義”。例如懷古與吟詠古人屈原、荊軻、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的詩作,借歷史文物抒發(fā)懷古情愁的詩作,如《白玉苦瓜》、《橄欖核舟》、《唐馬》等,皆屬于歷史文化鄉(xiāng)愁詩。

這一時期余光中的懷鄉(xiāng)代表作是傳諸四海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4]

1940年,余光中入四川江北悅來場教會學校南京青年會中學,學校借用民宅當校舍,而其父余超英的工作單位及父母的住所,就在十里外的朱氏祠堂里。余光中寄宿在學校,每隔一兩周才回家一次,所以《鄉(xiāng)愁》開頭就以此時與母親通信的郵票為象征,代表著幼時思念母親的鄉(xiāng)愁。余光中在《新華網(wǎng)》等多次專訪中說:

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后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后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祖國大陸這位“大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第二段的典故,或許處在現(xiàn)代“噴射機”時代的人較難理解。余光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壯年時,三度赴美,初次是單獨前往(因為生活或旅費等因素),留新婚妻子以及幼女在臺北,所以在此他說:“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他曾說妻子是他永遠的新娘)。臺灣與美國的距離幾千哩,搭乘輪船(當時普遍的經(jīng)濟交通工具)單程約要一個月左右的航程,可見其思念之苦了。筆者在《藍星詩頁》發(fā)現(xiàn)相關的歷史記載:“余光中現(xiàn)已提早至8月25日買棹東來,約在本月底即可到臺。”[5]又在次期刊載相關訊息:“余光中已于9月30日返抵高雄,痖弦等前往碼頭迎接,本月2日搭火車過臺中時巧遇夏菁,同車北返?!盵6]可見那枚船票代表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與鄉(xiāng)愁,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感覺可能就沒那么深刻了。第三、四段的鄉(xiāng)愁,就淺而易領悟了。此詩屬于歌謠體,分為四節(jié),每節(jié)四行,詩節(jié)頗為整齊,文白而義深,幼童朗朗上口且老嫗能解,這是能在廣大的華人圈中流傳的一大因素;其次,該詩貼近兩岸分離的政治現(xiàn)實,是各方政治人士或褒或貶的“材料”與“樣板”,這是此詩流傳的第二因素;整首詩在各節(jié)末兩行皆用“頭”字押韻,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與朗誦的美感,這是此詩流傳的第三因素。

二 中期(1974~1985年):望鄉(xiāng)

這時期是余光中的香港時期。余光中曾經(jīng)說過,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亦可以說大陸、臺灣、香港是其第一、二、三個故鄉(xiāng),凡居住過的故鄉(xiāng),必有思念與懷想的鄉(xiāng)愁。這一時期,他在情人(香港)的懷抱里,近距離望著故國模糊的景色,感受母親(大陸)傳來的聲息與跳動的脈搏,同時想望著妻子(臺灣)的種種。

余光中在香港教書時,才發(fā)現(xiàn)對臺灣這個居住了30多年的第二故鄉(xiāng)的思念與鄉(xiāng)愁,并不亞于一直以來牽掛著的大陸故鄉(xiāng),他回憶當時的思鄉(xiāng)愁緒時說:

初去香港,我以為日思夜夢,魄掛魂牽,莫不盡在大陸,日久之后,才發(fā)現(xiàn)隔海的這座福島,島上的這座雨城,對我的日夜呼喚,并不下于北望中的那十萬萬和五千年。這三十年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大半在這島上;我最關心,也愿意全力以赴的中國新文學新藝術,也在這里長大。臺北,正是八十年代的長安?!吘?,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廈門街這條長巷里寫成,無論來日我化蝶化鶴,這里都是我心血的所托所依。[7]

離開后才發(fā)現(xiàn)距離產(chǎn)生美感,當初離開大陸因而對故鄉(xiāng)戀戀不舍,如今離開居住更久的臺北,才發(fā)現(xiàn)那更貼近現(xiàn)實的鄉(xiāng)愁?!稄B門街的巷子》一詩中表現(xiàn)出想望居住過的廈門街種種的過去與故事:

又一輪中秋月快圓的季節(jié)/秋已到巷口,夏還徘徊/在巷底那一排闊葉樹陰里/從從容容地讓我走過/有回聲如遠潮的時光隧道/……/在一個半島上,在故鄉(xiāng)后門口/讓算是故鄉(xiāng)呢,還是外國?/……/唐山毀了,中國瘦了/胖胖的暴君在水晶棺里/有四個黑囚蹲在新牛棚里/只留下這九月靜靜的巷子/在熟金的秋陽里半醒半寐/讓我從從容容地在巷內/像蟲歸草間,魚潛水底/即使此刻讓我回江南/秋風拍打的千面紅旗下/究竟有幾個劫后的老人/還靠在運河的小石橋上/等我回家/回陌生的家去吃晚飯呢?[8]

這時在香港的余光中,北望大陸仍對“文革”傷痕的陰影疑慮未除,詩末懷想就算這時回到江南,劫后的故鄉(xiāng)只怕也陌生了吧!因此他眷戀的反而是東望的第二故鄉(xiāng)寶島,思念的依舊是居住二三十年的廈門街的巷子,以及巷子周遭的種種。

同樣懷著東望與北望之詩情的還有《臺風夜》里矛盾的心境:

而大陸壓眉睫反感到陌生,為何/島在遠方竟分外親切?/又是近重陽登高的季節(jié)/臺風遲到,詩人未歸/即遠望當歸,當望東或望北?/高歌當泣,當泣血或泣淚?/二十五年,一痛不合的舊創(chuàng)/裂口猶張,滔滔向一夜暴雨[9]3-5

當然,這時期的余光中住在香港中文大學宿舍,北望即是故國山水,山脈一直延伸到故國,江水從故土蜿蜒而來,每天耳聞故鄉(xiāng)傳來的消息,晨起張目想望與所見皆是邊界的鄉(xiāng)愁。詩人曾經(jīng)在《北望》中寫道:

一抬頭就照面蒼蒼的山色/咫尺大陸的煙云/一縷半縷總有意繚在/暮暮北望的陽臺/那幾盆海棠和仙人掌上/欄干三面壓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邐的邊愁欲連環(huán)/迭幛之后是重巒,一層淡似一層/湘云之后是楚煙,山長水遠/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里面/而歷史,炊黃粱也無非一夢/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最后總是向昆侖的荒古/落下鴻濛一丸老太陽/煉不完,一爐赤霞與紫靄/月,是盤古的瘦耳冷冷/在天安門小小的喧嘩之外/俯向古神州無邊的寧靜/夜深,香港黯了千燈/陽臺一角便伸入北斗[9]20-21

詩歌以杜甫《秋興》八首之二的詩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為引子,敘述在宿舍陽臺北望的情景,一抬頭除了一面面海外,欄干三面所面對的都是故國綿延而來的蒼蒼山色,那鄉(xiāng)愁就似這綿延不絕的重巒迭幛,山脈后都是我所懷想的故國同胞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呀!多少浪子如我,歌哭在這江湖(故國)之外,而故國的紫靄(代表“文化大革命”)何時才能結束呢?詩人在1975年9月“文化大革命”后期,寫下這悲天憫人的詩句,其遙念故土的情懷,展露無遺。詩后面敘述“月,是盤古的瘦耳冷冷”,盤古代表著中國或中國人,不就是詩人自己冷冷的瘦耳自我之投射嗎?在天安門的喧嘩(代表北京斗爭引起的“文化大革命”)之外,詩人瘦瘦的耳就如古代盤古時代的月“俯向古神州無邊的寧靜”,詩人懷想著的是牽掛與思念之故國的悠久不變的歷史文化,正是這些燦爛的歷史文化所帶給詩人以慰藉,讓詩人獲得了無邊的安慰與寧靜。最后兩行,詩人由遠而近,由對歷史與故國的感懷收束到對自我的觀照,北斗星之出現(xiàn)使得首尾呼應,造成連綿不絕的思念情懷。當夜深而香港黯了千燈,陽臺一角的詩人,詩人的思緒,便彷佛伸入了北斗星,觀照著故國與母土。詩人在這里抒寫的孤獨感,與三閭大夫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憂國懷鄉(xiāng)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 后期(1985~):回鄉(xiāng)——鄉(xiāng)愁之解構

1985年9月余光中回到臺灣定居于高雄愛河畔,在西子灣邊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從此一家人情定“西子灣”,永浴“愛河”。另外,政府于1987年11月2日,基于人道考慮,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并開啟兩岸民間交流,于是絡繹不絕的返鄉(xiāng)人潮紛紛通過香港、澳門等第三地,輾轉赴大陸探親或旅游。因此這里所要探討的余光中的回鄉(xiāng)詩,也是有兩種情景:一是回到寶島第二故鄉(xiāng)的詩;二是返回大陸探親、旅游與訪問的詩。

詩人回到寶島高雄四個月后,旋即在1986年1月為《木棉花文藝季》寫了主題詩歌《讓春天從高雄出發(fā)》,詩中顯現(xiàn)的或許就是出外游子回到故鄉(xiāng)的快樂心境吧!也正式宣告他的詩生活要從高雄再次出發(fā)了:

讓春天從高雄登陸/讓海峽用每一陣潮水/讓潮水用每一陣浪花/向長長的堤岸呼喊/太陽回來了,從南回歸線/春天回來了,從南中國海/讓春天從高雄登陸/這轟動南部的消息/讓木棉花的火把/用越野賽跑的速度/一路向北方傳達/讓春天從高雄出發(fā)[10]

余光中回到愛人(臺灣)的懷抱,心情是愉悅的。當然也有對情人(香港)戀戀不忘的詩作,如《老來無情》、《香港結》、《紫荊賦》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對臺灣本土的關注,如詠水果詩、山水詩、鄉(xiāng)土詩、環(huán)保詩……等等。如環(huán)保詩《控訴一枝煙囪》:“用那樣蠻不講理的姿態(tài)/翹向南部明媚的青空/一口又一口,肆無忌憚/對著原是純潔的風景/像一個流氓對著女童/噴吐你肚子不堪的臟話/……”顯現(xiàn)的是回鄉(xiāng)后對社會現(xiàn)實面的關注。

另一種寫回鄉(xiāng)感觸的詩歌,是對其鄉(xiāng)愁詩作的徹底解構,這種解構從1987年11月臺灣政府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旅游,開啟兩岸的民間交流活動開始。1987年之后,海峽兩岸的交流突然活躍起來,穿梭在兩岸之間旅游與探親的人絡繹不絕。余光中在1992年9月應北京社會科學院外文所邀請,首次前往北京故都訪問,盼了四十多年的心愿、蓄積四十多年的鄉(xiāng)愁,一夕之間“解放”了,頓時不知所措,他說:“站在街邊的垂柳蔭下,怔怔望著滿街的自行車潮,不知道感到熟悉還是陌生。北京人問我感覺怎么樣,我苦笑說‘舊的太舊,新的太新。’舊的,是指故宮;新的,則是指滿街的臺港飯店和合資大樓;我神往已久的那些胡同卻不見了?!蔽霓o中充滿著憂喜參半的矛盾心情!畢竟兩岸隔絕太久了,形成了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對詩人來說回到了故土,卻彷佛來到另一個世界。但終究是回到了魂牽夢系的故國,那些不變的歷史文物、名勝古跡與山川景色,就是游子心靈最好的慰藉與思鄉(xiāng)的解藥,例如《登長城——慕田峪段》:

憑歷劫不磨的石磚起誓/我不是匆匆的過客,是歸魂/正沿著高低回轉的山勢/歸來尋我的命之脈,夢之根/只為四十年,不,三千里的離恨/比屈原更遠,蘇武更長/這一塊塊專療的古方/只一帖便愈[2]83-84

歷史古跡長城的磚石,在此突然變成一帖帖的良藥,專治思古病與思鄉(xiāng)病,并且一帖就藥到病除了。1995年余光中真正回到了故鄉(xiāng)福建,參加廈門大學74周年校慶,闊別多年后重返母校,觸景生情,四十多年前的校園生活彷佛歷歷在眼前,觸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感慨,于是寫了《浪子回頭》述說心境:

鼓浪嶼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節(jié)終于有岸可回頭/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浬這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說,一道海峽像一刀海峽/四十六年成一割,而波分兩岸/旗飄二色,字有繁簡/書有橫直,各有各的氣節(jié)/不變的仍是廿四個節(jié)氣/……/浪子已老了,唯山河不變/滄海不枯,五老的花崗石不爛/母校的鐘聲悠悠不斷,隔著/一排相思樹淡淡的雨霧/從四〇年代的盡頭傳來[11]

詩中寫到淺淺的海峽卻花了四十多年才得以跨越,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轉眼已是雪滿白頭了,多么可悲呀!一回頭才發(fā)現(xiàn)各方面面目已非——字有繁簡、各有所認同的政治圖騰(旗飄二色)、各有各的忠孝節(jié)義(氣節(jié)),不變的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歷史文化,包括大家共同通用的一年廿四個節(jié)氣等等。浪子回來了,也老了,唯有山河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呀!是共同傳承的血液與命脈。余光中說:

這十年來,我已經(jīng)回大陸不下于十六、七次了。因此我不覺得“鄉(xiāng)愁”有那么迫切的壓力要讓我再寫。相反的,我回來這么多次了,我所寫的比較寫實了。“鄉(xiāng)愁”還是一種比較浪漫的憧憬、一種感傷的回憶。所以那樣的詩可一而不可再,大概寫不出來了。

……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地理的鄉(xiāng)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鄉(xiāng)愁依然存在,且因大陸社會的一再改型而似乎轉深。而另一方面,長江水濁,洞庭波淺,蘇州的水鄉(xiāng)也不再明艷,更令詩人的 還鄉(xiāng)詩不忍下筆。于是鄉(xiāng)愁詩由早期的浪漫懷古轉入近期的寫實傷今,竟然有點難以著墨了。兩岸開放,解構了我的鄉(xiāng)愁主題。[2]173

這間接說明距離產(chǎn)生美感,當詩人踏上日思夜夢的故鄉(xiāng),腦海中童年的記憶不再,故鄉(xiāng)古樸的容顏已改,一切美好的期待與想象都變成了現(xiàn)實,鄉(xiāng)愁的主題也就自然而然消散。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寫實、感傷與感時憂國的詩作了。

注 釋:

①關于余光中詩作的分期,眾說紛紜。黃維梁教授的四期分法,參見《情采繁富,詩心永春》,參見《新詩的藝術》(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225頁)及其中文內所舉劉朱迪、黃坤堯、錢學武等人的分法;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國立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碩士論文第7-33頁)。本文只擬就詩中鄉(xiāng)愁部分概分早、中、后三期來探討。

②參見奚密的《在我們貧瘠的餐桌上——五〇年代的〈現(xiàn)代詩〉季刊》,周英雄等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后殖民與后現(xiàn)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01-228頁),林淇瀁(向陽)的《五〇年代臺灣現(xiàn)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1999年第11期,第45-61頁)。

[1]夏志清.余光中:懷國與鄉(xiāng)愁的延續(xù)[M]//黃維梁,編.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383-390.

[2]余光中.五行無阻·后記[M].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3]余光中.五陵少年[M].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71-74.

[4]余光中.白玉苦瓜·鄉(xiāng)愁[M].臺北:大地出版社,1978:56-57.

[5]藍星詩頁編輯委員會.詩·詩人·詩友[J].藍星詩頁,1959(10).

[6]藍星詩頁編輯委員會.詩·詩人·詩友[J].藍星詩頁,1959(11).

[7]簡政珍.陳若曦:回歸與放逐的辯證[J].文史學報,1999(29):5-6.

[8]余光中.隔水觀音·廈門街的巷子[M].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99:87-90.

[9]余光中.與永恒拔河[M].臺北:洪范書店,1983:3-5.

[10]黃維梁.新詩的藝術·鄉(xiāng)土詩人余光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226-248.

[11]余光中.高樓對海[M].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23-25.

猜你喜歡
故國余光中鄉(xiāng)愁
永遠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九月的鄉(xiāng)愁
故國·青銅
不怕找茬
故國·青銅
追思余光中:“鄉(xiāng)愁”不老
回頭一望是鄉(xiāng)愁
故國(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