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萍 張鳳英 包海柱
(內(nèi)蒙古農(nóng)牧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2000年內(nèi)蒙古農(nóng)牧業(yè)科學院作物所以2001-146為母本,2001-29(美鮑麥)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收雜交種子61粒,當年秋播南繁單交F1代、選擇單株14株;2001年春播F2代14行,入選3行8株;2002年春播F3代8行,同年以F3代為母本,用國品36作父本配制復交組合5穗,收雜交種子19粒,當年秋播南繁復交F1代,選單株7株;2003年春播復交F2代株行7行,當年入選單株12株;2004年春播復交F3代株行12行,入選株行4行20株;2005年春播復交F4代株行20行,各成一系,選擇株型、穗位整齊一致的第1、7株行混收;2006年將混收的株行按株系提升到品系鑒定試驗,2007至2008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2009至2010年參加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試驗,同時于2010年進入多點生產(chǎn)示范。
蒙啤麥2號為二棱皮大麥,幼苗匍匐、株型松散,苗期葉片族生上沖,葉色淡綠、灌漿期旗葉長度14.6cm、寬度1.2cm,旗下葉長度26.5cm、寬度1.4cm,葉片數(shù)7片;株高85~96cm、地上莖節(jié)6節(jié),穗下莖節(jié)長23.7cm,莖稈彈性好,抽穗晚,灌漿時間長;穗長方形,穗位一致,穗長5.4~6.9cm,主穗粒數(shù)17.2~23粒;單株有效穗數(shù)2~5個,長芒;粒色淡黃,種皮薄、腹溝淺、籽粒橢圓型、飽滿、粉質(zhì);單株產(chǎn)量3.53~5.34g,千粒重42~52g,生育期84~95d,屬于中晚熟品種。
蒙啤麥2號經(jīng)中國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和哈啤集團品質(zhì)檢測,籽粒蛋白質(zhì)含量在12.3%~13.2%之間,麥芽浸出物(絕干)77.1%~79.5%、庫巴值39%~42.1%、糖化力247~372wk、α-N187~244.3mg/100g,均達國標優(yōu)級麥芽標準。
經(jīng)過多年的田間試驗和多點生產(chǎn)示范,蒙啤麥2號在灌區(qū)抗倒性中等、在旱區(qū)抗倒伏,抗根腐病,輕感條紋病和黑穗病。
5.1 區(qū)域試驗
2009至2010年,進入全區(qū)大麥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包括ck)共12個,對照蒙啤麥1號(ck1)、甘啤4號(灌區(qū)ck2)和墾啤麥7號(旱區(qū)ck2),全區(qū)分旱區(qū)和灌區(qū)兩年共布點10個點次。其中:2009年4點次平均單產(chǎn)421.53kg/667m2,均比主對照蒙啤麥1號增產(chǎn),平均增產(chǎn)14.8%,西部試點比輔助對照甘啤4號平均減產(chǎn)9.3%,東部試點比輔助對照墾啤麥7號增產(chǎn)24.67%,平均生育期88d,比主對照蒙啤麥1號晚3d,呼和浩特市點有輕微倒伏,輕感條紋病和黑穗病。2010年6個點次(3個旱作區(qū)、3個灌區(qū))平均單產(chǎn)385.5kg/667m2,比主對照蒙啤麥1號增產(chǎn)1.7%,3個灌區(qū)點平均單產(chǎn)447.6kg/667m2,比輔助對照甘啤4號(ck2)一個點減產(chǎn),兩個點增產(chǎn),平均增產(chǎn)幅度3.4%;3個旱區(qū)點平均單產(chǎn)323.6kg/667m2,比輔助對照墾啤麥7號(ck2)一個點減產(chǎn),兩個點增產(chǎn),平均增產(chǎn)幅度13.3%。平均生育期83d,比主對照蒙啤麥1號晚熟3d,呼和浩特市點有輕微倒伏,輕感黑穗病。
該品種兩年平均單產(chǎn)403.5kg/667m2,較對照蒙啤麥1號平均增產(chǎn)8.3%。
5.2 生產(chǎn)試驗
2010至2011年,在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呼倫貝爾市同時參加生產(chǎn)示范,面積12hm2,對照品種蒙啤麥1號。2010年三點平均單產(chǎn)367.5kg/667m2,比對照蒙啤麥1號平均單產(chǎn)350kg/667m2增產(chǎn)5.0%,千粒重42~53g,平均生育期85d,比對照蒙啤麥1號晚熟3d,田間沒有發(fā)生倒伏和病害。2011年五點平均單產(chǎn)317.5kg/667m2,比對照蒙啤麥1號平均單產(chǎn)293.7kg/667m2增產(chǎn)8.1%,千粒重37.5~52g,平均生育期82d,比對照蒙啤麥1號晚熟3d,田間沒有發(fā)生倒伏,輕感條紋病。
1)種子處理:播種前選用種衣劑拌種,防治麥田金針蟲危害;用13.3抑霉唑水劑按種子重量0.03%拌種或用6%福戊唑干粉種衣劑按種子重量0.15%拌種防治大麥條紋病、根腐病。
2)播種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地區(qū)3月下旬~4月下旬播種,東部區(qū)5月上旬~6月上旬播種。
3)播種量:適宜播種量14~20kg/667m2,水地14~18kg/667m2,旱地18~20kg/667m2,行距以10~15cm為宜。
4)肥料:除使用農(nóng)家肥外,化肥以磷酸二銨15~18kg/667m2,尿素2.5kg/667m2作基肥,三葉期結(jié)合澆頭水追尿素5~10kg/667m2;東部旱區(qū)可用復合肥15~20kg/667m2作基肥。
5)田間管理:整個生育期中耕除草1~2次,田間去雜2~3次;為促進穗分化,增加有效穗數(shù)和穗粒數(shù),有條件的地區(qū)早澆頭水,最好在2葉1心或3葉1心時澆頭水,結(jié)合澆頭水追施尿素,全生育期可澆2~3水,即分蘗水、孕穗水、灌漿水。旱區(qū)在分蘗期進行壓青促壯防倒。
生育期注意觀察,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可防蟲、防病1~2次。
6)適時收獲,脫粒晾曬:在臘熟后期適時收獲,防止雨淋受潮,收獲后及時脫粒晾曬,以保證大麥籽粒具有鮮亮的光澤;當籽粒含水量小于13%時清選、打包入庫,避免受潮霉變和粒色加深。